[ISC2016]血管內治療:做還是不做,CT和時間窗誰說了算?
2016-02-22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研究要點 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確定哪些患者能夠在卒中症狀發生6小時後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 使用CT灌注等檢查工具可以擴大治療時間窗,從而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 |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腦部影像學可以準確識別哪些患者可以從卒中血栓清除中獲益。而不必再依賴於症狀開始後的時間來確定是否對患者進行治療。
通過對卒中患者使用CT灌注掃描,對那些神經系統表現典型的卒中患者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可以超出時間窗限制。此前血管內治療的時間窗為症狀出現後6小時,而藥物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則為4.5小時。
「我們想要表達的是,當一名患者出現了卒中,情況嚴重,而距離他的症狀發作時間已經超出6小時,我們也不應當在這裡停止治療。」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共同作者Jenny Tsai對此表示。「通過使用CT灌注掃描,我們想給那些患者一個獲得治療的機會。」
卒中:時間就是大腦
研究者表示,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選擇出卒中症狀發作後最多18小時內的患者,對其進行血管內治療。
對於卒中而言,有一句六字真言:「時間就是大腦」。作者指出,在6小時時間窗內沒有得到治療的患者預後被認為顯著不佳。然而,近期的研究證實,大約有多達30%的患者具有獨特的腦生理學,或影像學表現為「目標不匹配」(定義為Tmax>6s的病灶體積與核心體積比值>1.8),這種情況下時間窗能夠擴展,這類患者對於血管內治療的響應良好。
「所謂目標不匹配的表現,本質上是患者具有大量可挽救的腦組織。」Tsai解釋稱,「因此你可以稱之為『幸運的卒中』,因為患者的血管解剖使得他們比起其他人更能夠耐受卒中,從而治療時機可以超出6小時時間窗。不過,我們首先必須能夠鑑別出這些患者。」
此前的「DEFUSE 2」研究是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了使用MRI灌注掃描鑑定這類患者的識別能力。然而,做一次MRI可能需要45分鐘到1小時,而CT灌注掃描則要快多了——包括絕大多數卒中患者均要完成的常規CT增強掃描,再額外加上大約5~10分鐘即可。
「DEFUSE 2」研究詳情請見醫脈通此前相關報導:[ISC 2013]聯合成像技術預測卒中後梗死體積
6小時後的治療也可獲益
為了更好地評估目標不匹配的卒中患者預後,Tsai等人分析了「CT灌注掃描預測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再通響應2年計劃(CRISP)」的數據,在美國6個醫療中心進行,包括年齡在18歲及以上的患者。
研究納入了102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基線時進行CT灌注掃描,確認有不匹配區域,並且在症狀發作18小時之內進行了血管內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在症狀發作6小時內接受了治療的患者中,有71.4%功能預後良好(90天時mRS評分為0~2分),表明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殘疾,而在6~18小時之內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同樣有61.7%的患者預後良好。
多因素分析顯示,發病到灌注時間和良好預後之間的聯繫無統計學意義(P=0.32),而患者年齡(每5年,P=0.02)、基線時NIHSS評分(P<0.001)以及阿爾伯塔腦卒中計劃早期診斷評分(P=0.005)是預後的影響因素。
調整後每延遲1小時的相對危險度為0.994(95%CI,0.97-1.02)。總體上,症狀發作到灌注掃描的中位時間為6.6小時。
來自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的Bruce Ovbiagele對此表示,這一項研究揭示了卒中幹預治療對於預後改善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患者的症狀發作超過6小時,也並非『一刀切』地都不治療。特別是如果患者進行了影像學檢查,並且的確是這一類型的時候,患者的腦細胞仍有被挽救的機會。」
Tsai指出,現有數據大多只顯示出在6小時後的治療對患者有益,而多數卒中中心在超出6小時時間窗後並不進行灌注成像檢查。
「對於大面積致殘性急性腦卒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Tsai表示,「並且我們知道,有些並未處於標準時間窗,並且使用基礎影像學檢查的患者也可能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她認為,我們應當為更多患者能夠接受CT灌注掃描開闢一條道路。
醫脈通編譯自:Imaging, not time, may determine who is right for stroke clot removal. ISC2016. February 17, 2016.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2016年國際卒中大會(ISC2016)專題報導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