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2016]血管內治療:做還是不做,CT和時間窗誰說了算?

2020-12-02 醫脈通

[ISC2016]血管內治療:做還是不做,CT和時間窗誰說了算?

2016-02-22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研究要點

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確定哪些患者能夠在卒中症狀發生6小時後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

使用CT灌注等檢查工具可以擴大治療時間窗,從而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腦部影像學可以準確識別哪些患者可以從卒中血栓清除中獲益。而不必再依賴於症狀開始後的時間來確定是否對患者進行治療。


通過對卒中患者使用CT灌注掃描,對那些神經系統表現典型的卒中患者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可以超出時間窗限制。此前血管內治療的時間窗為症狀出現後6小時,而藥物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則為4.5小時。


「我們想要表達的是,當一名患者出現了卒中,情況嚴重,而距離他的症狀發作時間已經超出6小時,我們也不應當在這裡停止治療。」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共同作者Jenny Tsai對此表示。「通過使用CT灌注掃描,我們想給那些患者一個獲得治療的機會。」


卒中:時間就是大腦


研究者表示,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選擇出卒中症狀發作後最多18小時內的患者,對其進行血管內治療。


對於卒中而言,有一句六字真言:「時間就是大腦」。作者指出,在6小時時間窗內沒有得到治療的患者預後被認為顯著不佳。然而,近期的研究證實,大約有多達30%的患者具有獨特的腦生理學,或影像學表現為「目標不匹配」(定義為Tmax>6s的病灶體積與核心體積比值>1.8),這種情況下時間窗能夠擴展,這類患者對於血管內治療的響應良好。


「所謂目標不匹配的表現,本質上是患者具有大量可挽救的腦組織。」Tsai解釋稱,「因此你可以稱之為『幸運的卒中』,因為患者的血管解剖使得他們比起其他人更能夠耐受卒中,從而治療時機可以超出6小時時間窗。不過,我們首先必須能夠鑑別出這些患者。」



此前的「DEFUSE 2」研究是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了使用MRI灌注掃描鑑定這類患者的識別能力。然而,做一次MRI可能需要45分鐘到1小時,而CT灌注掃描則要快多了——包括絕大多數卒中患者均要完成的常規CT增強掃描,再額外加上大約5~10分鐘即可。

「DEFUSE 2」研究詳情請見醫脈通此前相關報導:[ISC 2013]聯合成像技術預測卒中後梗死體積


6小時後的治療也可獲益


為了更好地評估目標不匹配的卒中患者預後,Tsai等人分析了「CT灌注掃描預測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再通響應2年計劃(CRISP)」的數據,在美國6個醫療中心進行,包括年齡在18歲及以上的患者。


研究納入了102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基線時進行CT灌注掃描,確認有不匹配區域,並且在症狀發作18小時之內進行了血管內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在症狀發作6小時內接受了治療的患者中,有71.4%功能預後良好(90天時mRS評分為0~2分),表明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殘疾,而在6~18小時之內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同樣有61.7%的患者預後良好。


多因素分析顯示,發病到灌注時間和良好預後之間的聯繫無統計學意義(P=0.32),而患者年齡(每5年,P=0.02)、基線時NIHSS評分(P<0.001)以及阿爾伯塔腦卒中計劃早期診斷評分(P=0.005)是預後的影響因素。


調整後每延遲1小時的相對危險度為0.994(95%CI,0.97-1.02)。總體上,症狀發作到灌注掃描的中位時間為6.6小時。


來自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的Bruce Ovbiagele對此表示,這一項研究揭示了卒中幹預治療對於預後改善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患者的症狀發作超過6小時,也並非『一刀切』地都不治療。特別是如果患者進行了影像學檢查,並且的確是這一類型的時候,患者的腦細胞仍有被挽救的機會。」


Tsai指出,現有數據大多只顯示出在6小時後的治療對患者有益,而多數卒中中心在超出6小時時間窗後並不進行灌注成像檢查。


「對於大面積致殘性急性腦卒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Tsai表示,「並且我們知道,有些並未處於標準時間窗,並且使用基礎影像學檢查的患者也可能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她認為,我們應當為更多患者能夠接受CT灌注掃描開闢一條道路。


醫脈通編譯自:Imaging, not time, may determine who is right for stroke clot removal. ISC2016. February 17, 2016.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2016年國際卒中大會(ISC2016)專題報導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然而,IST-3試驗同樣告訴我們,儘管可以把時間窗延長到6小時,但仍然是溶栓時間越早,效果越好。發病3小時內溶栓依然是最好的時間窗。2013年,各國指南明確指出,在時間窗內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唯一被證實的可以降低缺血性腦卒中致殘率的有效方法。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如果在短時間內頻繁照射,就容易引起白血球降低,從而出現疲勞乏力、眩暈嘔吐等症狀。特別是孕婦、新生兒和身體虛弱的患者在照射後很容易出現身體器官出現癌變等不良反應。在臨床上有出現患者在做完ct常規檢查後,出現腹瀉不止而且嚴重頭暈的現象,細胞出現驟然下降,比正常人少一半的情況。由此可見,ct對人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傷害,因此在做ct的時候需要做好防護,特別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目前,我國各地區醫療條件和水平差異較大,AIS-LVO的血管內治療開展情況參差不齊,治療效果同質性差,為進一步規範血管內治療的操作流程,專家組總結了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圍繞影響臨床預後的4個主要方面(快速診治流程、適宜患者選擇、成功血管再通、規範術後管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2017年《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進行相關內容的更新。
  • 為什麼做了CT又做增強CT?醫生是不是在坑我?
    在醫院,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言論:某某某醫生真黑,昨天才做的CT,今天又叫我去做增強CT。明明都做了檢查還要做,這不是重複檢查嗎,這不就是為了賺錢嗎!患者這樣說是因為沒搞懂普通CT和增強CT的區別。我來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下。
  • CT檢查會致癌?哪些人不能做?你恐怕不知道
    科普一下什麼叫做CTCT在醫學領域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即Computed Tomography)的首寫字母的簡稱,是利用X線束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連續的斷面掃描,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清晰等圖像的X線檢查方法,在多種疾病的檢查中具有重要價值,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顱內腫瘤、腦水腫、腦積水、腦膿腫、腦肉芽腫、腦寄生蟲病、顱腦損傷、腦梗塞、腦出血、椎管內腫瘤、頸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肺部ct指的就是胸部檢查,對於肺部病變有極高的診斷價值,這包括了肺部創傷、感染性病變、腫瘤等。另外,對於縱膈內的腫瘤、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也可能通過胸部ct查出。不過,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和局限性,在做肺部ct前,醫生需詳細諮詢患者的症狀和家族史,隨後判斷是否需要ct檢查.
  • 冠脈CT造影檢查是怎樣做的?看些什麼?
    隨著CT檢查技術的進步,CT檢查的影像和作為金標準的插導管的冠脈造影結果越來越接近,檢查的作用範圍也越來越擴大。因為這項檢查在最初應用的時候,最好的效用是排除診斷。也就是說,要是CT冠脈造影檢查結果沒有問題,那基本就排除血管病變的可能了。反過來,如果有問題呢,可能不那麼準確。不過,現在後面的問題也大大改進了。所以,只要做得好,診斷的效能還是很高的。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腦灌注成像能精準評估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對血管內治療提供重要指導。 5. 腦灌注成像的目的是判斷缺血半暗帶、梗死核心及評估側支循環。 2017年,DAWN和DEFUSE3研究結果表明,採用影像指導的血管內治療可以將治療時間窗延長到6~
  • 單獨血管內血栓清除術治療急性中風不遜於靜脈溶栓後血管內血栓...
    單獨血管內血栓清除術治療急性中風不遜於靜脈溶栓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9 20:41:21 近日,上海長海醫院劉建民團隊取得新進展。
  • 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你整理夠了!
    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4.急性腦外傷可首選CT(部分需骨骼三維重建),診查有無骨折、出血;瀰漫性軸索損傷可首選MRI+SWI5.新生兒疾病、胎兒神經系統發育:首選超聲或/和MRI,一般不選CT。
  • 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您整理好了!
    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14突然四肢癱或下肢癱突然四肢癱或下肢癱/血性腦脊液,懷疑椎管內血管畸形者,請首選脊椎MRI+脊髓血管成像,可再選脊髓DSA或CTA檢查協診。
  • 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之後,血管還會發生堵塞嗎?術後可以不吃藥嗎?
    而每年都有很多的原本時日不多的患者在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之後活了下來,不過這些做過了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們都需要長時間的進行藥物服用來鞏固術後的治療效果。那麼在患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之後,一輩子都需要以吃藥來維持嗎?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由於人體內各部分的密度不同,所以拍攝之後的底片也會有著不同的顏色,在陽光照射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出人身體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程度,進而給醫生提供更多的診斷參考了。由於x光片僅僅拍攝一張,所以它的價格還是比較便宜的。
  • 卒中患者想要獲得好預後,血管內治療開始時間很重要
    卒中患者想要獲得好預後,血管內治療開始時間很重要 2021-01-08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做ct能檢查出什麼神經系統病變顱腦外傷、腦梗塞、腦腫瘤、炎症、變性病、先天畸形等,為應用最早的人體系統,尤其是創傷性顱腦急症診斷中屬於常規和首選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腦挫裂傷、急性腦內血腫、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顱面骨骨折、顱內金屬異物等,而且比其它任何方法都要敏感。
  • 腦苷肌肽:溶栓時間窗之外的多靶點神經保護藥物
    來自中國陸軍軍醫大學譚亮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多靶點的神經保護藥物,腦酐肌肽可以在溶栓時間窗之外保護腦卒中大鼠神經功能。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的特點,造成嚴重疾病負擔。靜脈溶栓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治療策略已經取得較多研究進展,但由於溶栓治療窗僅為4.5h,因而需要對溶栓時間窗之外的卒中患者探索新的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治療方案。腦酐肌肽是由多肽、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游離胺基酸等組成的多靶點神經保護藥物。
  • CT和核磁共振區別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將人體放置於強磁場內通過脈衝激發人體水分子中的氫原子,產生磁共振現象從而獲得電磁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並通過計算機處理,最後構成圖像。從工作原理可以看出CT檢查輻射大,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兒童及孕婦儘量少做。核磁共振安全性更高,對人體不會產生放射線損害。
  • 心臟做一個CT就能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醫生告訴您做CT的優缺點
    當然我們不是給每個患者都做所有的檢查,我們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檢查。 我們今天就說說冠脈CT。通過這個CT檢查,心臟動脈血管能夠三維重建,能夠清楚看到心臟動脈有沒有狹窄,如果心血管狹窄超過50%那麼就可以診斷冠心病;如果沒有斑塊沒有狹窄,就可以排除冠心病;如果有小於50%的狹窄,我們一般稱之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如果是臨界病變,還需要進一步冠脈造影檢查,進一步準確判斷;對於比較嚴重的狹窄,需要造影再次檢查並治療。
  • 做了平掃後,做CT/MRI增強掃描真的有必要嗎?
    我都做了平掃了,又要求做增強,這不是增加我的經濟負擔,這個有必要嗎?」我們醫生的回答是:當然有必要。 增強掃描:就是由靜脈快速推注造影劑(一般為非離子型含碘化合物),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一次或多次掃描(時間點有動脈期、靜脈期、平衡期等),通過觀察各種器官及組織內含碘化合物的分布差異,並與平掃圖像進行對比,可以更清晰顯示器官及組織結構、發現平掃未發現的病灶、了解病變的血供情況、幫助鑑別病變的良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