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你整理夠了!

2020-12-02 健康界

神經系統疾病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周圍神經(如顱神經、臂叢神經、腰骶叢神經病變及其它外周神經)病變,請首選MRI,尤其是腦幹、小腦、顱頸交界處病變、垂體微腺瘤、椎管脊髓病變首選MRI。

2.超早期腦梗死、出血(尤其微出血)、腦實質血管畸形首選MRI(+SWI);懷疑超早期腦梗塞者,也可首選CT灌注成像。

3.血管性疾病(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首選頸動脈超聲,再選擇頸動脈CTA或MRA 、DSA。懷疑顱內動脈瘤者,可首選CTA,巨大動脈瘤並血栓形成者可首選MRI+動態增強MRA。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

4.急性腦外傷可首選CT(部分需骨骼三維重建),診查有無骨折、出血;瀰漫性軸索損傷可首選MRI+SWI

5.新生兒疾病、胎兒神經系統發育:首選超聲或/和MRI,一般不選CT。

6.急性腦血管病:可首選CT診查有無急性出血(有條件者可加做CTA+灌注成像診斷早期腦梗塞),再選或首選MRI{MRA+MRI+(SWI+灌注成像)}

7.糖尿病腦病、肝性腦病、低血糖腦損傷、中毒性腦病、或精神異常、癲癇、腦白質病變或輕微異常者,首選MRI。

8.懷疑澱粉樣腦血管病者,首選MRI+SWI;懷疑靜脈竇血栓形成者,首選MRI+MRV+SWI。

9.首診懷疑腦腫瘤、顱底病變者可首選CT(顱底病變最好有三維重建),再做MRI;懷疑腦腫瘤或已做過CT者,應選擇MRI+增強(灌注成像/+MRS);已做過腦腫瘤手術或放療後患者,請選擇MRI+灌注成像(MRS);懷疑腦轉移者,首選MRI+增強

10.懷疑感染性(化膿性、真菌、結核)腦膜炎、硬脊膜炎、低顱壓、癌性腦膜炎,請選擇MRI+增強。複查上述疾病者,請選擇MRI+增強。

11.懷疑腦發育畸形者,首選MRI;懷疑顱骨發育畸形者,請結合頭顱DR片。

12.懷疑三叉神經疼痛、舌咽神經痛、面聽神經等後組顱神經病變者,請申請MRI+相應顱神經檢查

13.懷疑平山病者,請申請頸椎MRI平掃+過屈位增強。

14.突然四肢癱或下肢癱/血性腦脊液,懷疑椎管內血管畸形者,請首選脊椎MRI+脊髓血管成像,可再選脊髓DSA或CTA檢查協診。

15.懷疑維生素缺乏神經系統損害、副腫瘤綜合症、免疫系統疾病腦脊髓損傷

(乾燥症候群、橋本氏腦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腦病等)請首選MRI;外院已做CT或MRI平掃

(通常無彌散加權成像)發現病變不能確診者,一般應申請MRI平掃+增強,而不推薦直接申請MRI增強(不利於定性診斷)。

呼吸系統疾病

1.常規呼吸系統病變

一般性呼吸系統疾病檢查或術前常規,首選DR,最好包括正側位(減少漏診)。發現問題者,最好進一步行胸部CT檢查。

2.瀰漫性肺疾病

瀰漫性肺疾病(懷疑塵肺、間質纖維化/肺炎、結節病、結締組織膠原性疾病、肺轉移等)、活動性肺結核、各種肺炎、支氣管擴張、原因不明咳血者、肺水腫、肺血性轉移或淋巴道轉移瘤,包括需觀察療效者,請首選CT+HRCT。

3.肺小結節或隔期複查者

外院CT發現或臨床擬診肺小結節或隔期複查者(≤2cm),請直接選擇HRCT+三維重建。必要時行胸部CT增強。其中需多次複查小結節(1-2cm)又避諱射線者,可選胸部MRI+動態增強。

4.轉移瘤

發現轉移瘤(如腦轉移、骨骼轉移者),尋找原發灶是否為肺癌者,請首選胸部CT,或者PET-CT或全身MRI彌散加權成像(類PET)。

5.肺癌高發人群

肺癌高發人群篩查、40-45歲以上低劑量肺癌篩查,首選胸部CT(必要時加掃HRCT).

6.確診肺癌需臨床分期

確診肺癌,需要進行臨床分期者,可首選PET-CT,也可選全身MRI加權成像(類PET);確診肺癌,需排除腦部有無轉移者,請首選頭顱MRI+增強;

7.確診肺癌需排除轉移

確診肺癌,患者有腰背部、四肢疼痛者,首選相應胸腰椎、四肢MRI檢查,也可選擇ECT骨掃描或PET-CT了解有無轉移

8.DR/CT發現結節需定性

DR或一般胸部CT發現肺部結節難以定性者,首選肺結節HRCT+三維重建,必要時加掃CT增強或者胸部MRI+增強(避諱射線者),最終選CT引導下穿刺活檢病理。

9.肺實變並大量胸水

胸部CT發現肺實變並大量胸水,難以定性者,可選MRI+動態增強協診。

10.小氣道病變

懷疑小氣道病變者,首選胸部CT,最好加HRCT(呼氣末+吸氣末)

11.胸壁病變

DR或CT發現胸壁病變不能定性者,請選擇胸部MRI+增強。

12.胸部外傷

胸部外傷者,首選胸部CT+骨骼三維重建;疑胸椎/胸髓異常者,請選擇胸椎MRI檢查。

13.急性胸痛

急性胸痛懷疑肺栓塞者,可急診做胸部CT平掃+肺動脈CTA,或肺動脈MRA。

14.縱隔腫瘤

發現縱隔腫瘤不能定性者,可選胸部CT平掃+增強或胸部MRI+增強。

消化系統疾病

1.食道病變

疑食道病變(食道癌、炎症、靜脈曲張、異物等)或患者有進食梗噎、異物感者,首選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檢查。若擬診食道癌者,需胃鏡活檢病理證實;然後,請選擇胸部CT/MRI +增強了解有無周圍侵犯、淋巴轉移(評價能否手術或選擇放化療),MRI對鄰近骨骼侵犯觀察更好。

2.胃部病變

懷疑胃部病變(胃癌、淋巴瘤、胃腸間質瘤、潰瘍等)者,首選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檢查(不能耐受鋇劑的可選胃部超聲)。若擬診胃部惡性腫瘤者,需胃鏡活檢病理證實(淋巴瘤等黏膜下病變除外);然後,請選擇上腹部飲水低張CT/MRI +增強,了解有無周圍侵犯、淋巴轉移和肝轉移(評價能否手術或選擇放化療),若只做上腹部平掃、不同時做CT/MRI增強檢查者,MRI優於CT。

3.小腸、結腸病變

懷疑小腸、結腸病變(炎症、腫瘤、急性梗阻等)者,可選擇小腸、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直接選擇CT或MRI小腸、結腸造影平掃+增強掃描,若只做CT/MRI平掃、不同時做CT/MRI增強檢查者,MRI優於CT。

4.上腹部病變

懷疑肝膽胰腺脾臟及腹膜後病變或黑便、布卡症候群者,首選超聲(必要時+超聲造影、彈性成像等),然後請選擇上腹部CT/MRI+動態增強;複雜或疑難病例或者肝硬化背景明顯、血色素病者,選擇上腹部MRI+動態增強(甚至肝臟特異性造影劑)對病變的檢出與定性優於上腹部CT+動態增強。

5.肝臟少見或不典型病變或腫瘤

肝臟少見或不典型病變或腫瘤(肝腺瘤、局灶性結節增生、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常常需要超聲、CT/MRI+動態增強綜合診斷,MRI略有優勢。

6.肝臟腫瘤栓塞等介入治療後

對於肝臟腫瘤栓塞等介入治療後療效的複查,首選上腹部MRI平掃+動態增強或超聲+造影,或者超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單純觀察碘油栓塞是否滿意者,可選擇上腹部CT平掃。

7.肝臟結節需定性

對於肝硬化退變結節癌變或微小肝癌、其他檢查結節性質不明者、有無微小肝轉移瘤者,請首選肝臟MRI平掃+肝臟特異性造影劑動態增強。

8.血色素病

懷疑血色素病者,請直接選擇上腹部MRI平掃+同反相位+SWI。

9.胰腺病變

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4相關性胰腺炎)與胰腺腫瘤鑑別困難者,通常在超聲發現異常後,請選擇上腹部CT平掃+動態增強,同時行上腹部MRI平掃+動態增強(即超聲+CT+MRI三者綜合診斷)。

10.膽囊膽道病變

懷疑膽囊息肉、結石、炎症或梗阻性黃疸患者,首選超聲。發現病變後,請選擇膽道MRI平掃+增強+MRCP或者膽道CT+增強(含膽道三維重建);若為低位膽道梗阻(壺腹部腫瘤、炎症),建議行低張飲水膽道CT/MR平掃+增強。

11.急腹症

急腹症如腸梗阻、穿孔(炎症、腫瘤、糞石、動靜脈血栓)、闌尾炎或闌尾腫瘤,請直接選擇全腹部CT/MRI平掃+增強(懷疑血管病變者加做CT或MRI血管重建)

12.結腸癌、直腸癌

懷疑結腸癌、直腸癌者,可首選結腸/直腸氣鋇雙重造影,然後結腸鏡活檢病理證實,繼而行結腸/直腸CT/MRI造影+增強,做腫瘤分期評估以選擇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方法。若不同時行增強檢查者,MRI平掃優於CT平掃。

13.消化道腫瘤需分期

若發現消化系統腫瘤為中晚期,需做腫瘤分期者,請選擇全腹部CT/MRI平掃+增強,有條件者,最好選擇全身MRI彌散成像(類PET)或PET-CT;懷疑單一部位骨轉移者,可行局部MRI協診,ECT骨掃描可做參考。

14.溫馨提示

文中所指CT至少為十六層以上多層螺旋CT,MRI至少為1.5 T MR。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1.超聲發現泌尿繫結石

超聲發現泌尿繫結石(腎盂、腎盞、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請選CT+CTU(CT泌尿系成像),備選MRI+MRU(CT增強過敏、忌諱射線者)。

2.腎積水查因

超聲發現腎積水查因者,需了解腎功能者,請選擇靜脈腎盂造影(IVP),或者CTU/MRU(泌尿系成像);重度腎積水或兒童患者,請直接做MRU或CTU。

3.腎腫瘤、炎症

雙腎腫瘤、炎症(結核、黃色肉芽腫行腎盂腎炎等)或血尿查因者,首選超聲,再選CT/MR平掃+增強,對於部分腫瘤(如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瘤)或不同時做增強者,MRI更有優勢。

4.輸尿管、膀胱

對於輸尿管、膀胱炎症或腫瘤,首選超聲,再選CT/MR平掃+增強(部分加做CTU或MRU),不同時做增強者,MRI更有優勢。

5.生殖系統病變

擬診睪丸、前列腺、精囊腺、子宮、卵巢炎症、腫瘤、畸形者,首選超聲,再選MRI平掃+動態增強(+MRS),一般不選CT(除非晚期腫瘤);需腫瘤分期者請選PET-CT或全身MRI彌散成像(類PET)。

6.超聲懷疑卵巢惡性者

超聲懷疑卵巢惡性者,請直接選擇全腹部MRI平掃+增強,方便腫瘤分期;有條件者,也可選擇PET-CT或全身類PET。

7.乳腺疾病

首選超聲+鉬靶,需要進一步確診的再選擇MRI平掃+動態增強,一般不選擇CT

相關焦點

  • 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您整理好了!
    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9腦腫瘤首診懷疑腦腫瘤、顱底病變者可首選CT(顱底病變最好有三維重建),再做MRI;懷疑腦腫瘤或已做過CT者,應選擇MRI+增強(灌注成像/+MRS);已做過腦腫瘤手術或放療後患者,請選擇MRI+灌注成像(MRS);懷疑腦轉移者,首選MRI+增強10
  • 腦出血檢查CT好還是磁共振好?為什麼呢?
    腦部出血一般來講還是完善頭部ct檢查相關比較好,因為,頭部ct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腦部出血的病情變化,如果當地醫院的設備比較良好的話,一分鐘就可以出結果。四五分鐘之後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個是非常快的。而且頭部ct檢測腦出血是高亮密度,對於患者而言,有一個非常好的分辨效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診斷作用。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做一次CT,對人體傷害有多大?這裡有個輻射量排名,你可以看看
    王大爺去醫院體檢,做了腹部和肺部CT,由於儀器在身體停留的時間過長,王大爺擔心輻射會加大,本來檢查之前就有點抗拒做ct,現在心裡更硌得慌了,害怕做檢查導致的輻射會傷害身體,老想著做些什麼可以清除體內的輻射。影像學檢查的輻射對有人體傷害嗎?在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中,B超、磁共振,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而X線、CT 及核醫學檢查,則會產生電離輻射。
  • X光片、CT、磁共振檢查?你的疑問在這可以找到答案
    「醫生,可以幫我把X光片換成CT嗎?CT貴些是不是好些?」「醫生,聽說核磁共振更清楚,為什麼要給我照X光呢?」「醫生,我們可以不照磁共振嗎?都說有很大的核輻射。」在醫院,經常有患者和家屬面對各種影像檢查,提出類似的疑問。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醫療科學的發展,醫院的檢查儀器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見過的,以前醫生看病只能憑藉自己的看病經驗和學到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後來出現了一些醫療器械輔助檢查減少了對一些惡性腫瘤的誤診,以至於發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什麼疾病只要一照就能很快給出結論。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強直性脊柱炎的確診還需要做磁共振嗎?做CT的結果不一樣嗎?
    強直性脊柱炎的確診還需要做磁共振嗎?做CT的結果不一樣嗎? 時間:2021-01-15 17:39:21 貴陽中醫風溼病醫院 都知道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很重要。但有時候醫生會查骶髂核磁,有時候會查骶髂CT,這是為什麼?其實CT和磁共振,是為了看不同的東西。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肝臟疾病為何要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原標題:肝臟疾病為何要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肝臟疾病需要做磁共振檢查呢?由於磁共振檢查是放射檢查的一種,會有相應的輻射,因此很多人都會較為排斥磁共振檢查。但是,肝臟疾病做磁共振檢查是不能少的哦。
  • 做頭顱檢查時,CT與磁共振哪個更好?這兩種檢查方式各有特點
    在醫院裡面做頭顱檢查有CT以及磁共振,有很多人做這方面的檢查的時候都不知道要選擇哪一個。做頭顱檢查,CT以及磁共振哪個更好?CT以及磁共振都是臨床常見的檢查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哪一個更好的說法。不同的疾病以及症狀做的檢查也是不一樣的,CT以及磁共振是根據不同的檢查原理而做出來的,在一般情況下,腦部方面的疾病做CT以及磁共振都是可以清楚的檢測出來的,不過兩者也有不同的地方。CT主要是針對於出血性的腦部疾病,因為CT可以將腦部裡面中的出血看得很清楚。
  • 為什麼拍了CT還要拍磁共振?X片、CT、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大體可以進行以下原則來考量:1.骨與關節損傷或胸部疾病(肺炎或肺癌):X片看大體,CT看細節2.軟組織損傷(如跟腱斷裂、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首選核磁共振,次選肌骨超聲(肌骨超聲檢查國內做的較少,如果碰到要心存感激,並且提示你的好運氣)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教你避免不必要的磁共振檢查
    原標題:磁共振有副作用嗎?教你避免不必要的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有副作用嗎?磁共振檢查雖然是大多數人體檢項目中常見的一項,但是如果是不必要的磁共振檢查還是應該要儘量避免。接下來,就來教你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磁共振檢查,快來一起看看吧。
  • 磁共振(MRI)檢查有什麼作用,什麼情況需要做,為你解開神秘面紗
    磁共振(MRI)檢查有什麼作用,為你解開磁共振的神秘面紗不少人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尤其是看五官科、神經內科、骨科的病人,醫生會給他們開具核磁共振檢查。小編今天就帶你了解一下關於磁共振的一些真相。與CT等其他檢查方法相比,磁共振沒有輻射,國內一些大醫院已經開展了胎兒畸形的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是一項精細的檢查,一般都要求有人陪同才能做。而做不同部位所需的時間也不相同,少則需10分鐘長則要40分鐘左右,具體視各人的情況而定。
  • 檢查時選CT還是磁共振 醫生表示應「對症下藥」-成像,血管,造影劑...
    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主要用於腦、頸、胸、腹、腎和腿部的血管診斷,適用於評估動脈狹窄情況、是否有阻塞、是否有動脈瘤等。  從造影劑材料來說,CT血管成像使用的是碘,MR血管成像用釓。前者所用造影劑材料的過敏風險很小,但對腎病病人,可能會導致其病情加重。從造影劑方面綜合比較,用釓更安全一些,也就是說,MR血管成像更安全些。
  • 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原標題: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這個問題,還是儘量避開複雜的成像原理簡單回答一下。     CT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將採集到的信息經過計算機計算重建的三維斷層成像。
  • 小孩做核磁共振的危害有哪些
    磁共振檢查是醫院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檢查方式。磁共振檢查可以應用於骨骼軟組織等各個方面的檢查,特別是對於軟組織的檢查,包括關節韌帶神經的檢查,都有比較好的顯影功能。
  • 普通CT和磁共振同時檢查能發現腦腫瘤嗎?醫生給您講清楚
    最近有網友問:普通CT和磁共振同時檢查能發現腦腫瘤嗎?我想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在這裡劉醫生給大家統一科普:普通CT和磁共振同時檢查,一般是可以發現腦腫瘤的。普通的CT和磁共振檢查但並不一定能定性,如果想要進一步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腫瘤,還需要結合磁共振增強掃描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像方式進行綜合判斷。CT和磁共振各具優勢,它們相互結合可以發現大部分顱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