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時選CT還是磁共振 醫生表示應「對症下藥」-成像,血管,造影劑...

2021-01-21 東方網

  現在,醫院裡的檢查項目更新換代非常迅速,許多病人想多了解一些相關的信息。普陀區中心醫院放射科主任彭屹峰表示,檢查也要「對症下藥」,不同的疾病也有講究。

  彭屹峰介紹,CT血管成像(CTA)主要應用範圍包括腦、肺、腎、手臂和腿的動脈成像。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主要用於腦、頸、胸、腹、腎和腿部的血管診斷,適用於評估動脈狹窄情況、是否有阻塞、是否有動脈瘤等。

  從造影劑材料來說,CT血管成像使用的是碘,MR血管成像用釓。前者所用造影劑材料的過敏風險很小,但對腎病病人,可能會導致其病情加重。從造影劑方面綜合比較,用釓更安全一些,也就是說,MR血管成像更安全些。此外,在CT血管成像時,患者要接受更大的輻射劑量,這使該方法的使用受到影響。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鈣」。在血管阻塞部分如果有鈣斑存在,CT血管成像往往難以區分,在有大量鈣斑時,容易導致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而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鈣的影響是可以排除的。

  但是,在靈敏度上,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時,多層CT的靈敏度遠高於磁共振。此外,雖然MR血管成像被認為對患者傷害較小,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使用MR血管成像時,患者身上不能有金屬裝置;在某些診斷中,還要求患者做深呼吸,因為在圖像信息的獲得和重建上,MR血管成像需要較長的時間,且MR血管成像的空間解析度較低。

相關焦點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為什麼拍了CT還要拍磁共振?X片、CT、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CT,具體病變選核磁這個問題可以解答「為什麼照了CT還要照磁共振?」排除腦出血了就要照磁共振,看看有沒有腫瘤等其他病變。骨科輻射檢查三兄弟比一比X線片:優點是成像速度快,價格便宜。缺點是有輻射,只能出具黑白二維圖像。
  •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劑釓特醇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了2019年國家醫保目錄談判結果,磁共振成像造影劑釓特醇通過競爭性談判進入醫保。 影像科的醫療工作者注意啦! 造影劑釓特醇注射液被納入醫保啦!
  • 肝臟疾病為何要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的注意事項
    門靜脈是肝臟的功能血管,佔肝血供的3/4,肝動脈是肝臟的營養血管,佔肝供血的1/4,壓力較門靜脈高30~40倍,門靜脈對維持肝臟的功能所產生的作用較肝動脈更為重要。   以肝細胞癌為例,對比增強的動態CT和磁共振掃描對於肝細胞癌的診斷尤為重要。肝細胞癌的典型表現為在增強掃描的動脈期呈顯著強化,在靜脈期其強化不及周圍肝組織,而在延遲期造影劑持續消退,這是肝細胞癌高度特異的影像學表現。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 【材料】凌代舜團隊開發出用於高性能血管成像的超高場T1-T2雙模態MRI造影劑
    近年發展起來的超高場(UHF)MRI(≥ 7 T)能夠顯著提高解析度和信噪比,在血管成像方面具有十分可觀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UHF MRI技術在血管成像的實際應用中受到T1/T2單模態造影劑的低靈敏度和準確性的限制。
  • 做頭顱檢查時,CT與磁共振哪個更好?這兩種檢查方式各有特點
    人們的身體出現問題之後都要去醫院做檢查,因為有些時候醫生也會判斷不出來到底是哪些問題,只有通過做檢查的方式才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身體到底哪些部位出現了問題,才可以對症下藥,讓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治療以及緩解。
  • 做CT檢查時被打了藥,對身體有危害嗎?
    撰文/傑茜,放射科醫生 最近接到朋友的電話諮詢,問我:我這兩天肚子痛,看了醫生,醫生開了個腹部平掃加增強的CT檢查。醫生說是往我血管裡打點藥,看得清楚點。打的什麼藥啊?這個藥有沒有輻射哦?對我身體有沒有影響哦?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您整理好了!
    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14突然四肢癱或下肢癱突然四肢癱或下肢癱/血性腦脊液,懷疑椎管內血管畸形者,請首選脊椎MRI+脊髓血管成像,可再選脊髓DSA或CTA檢查協診。
  • 做CT還是磁共振?這裡幫你整理夠了!
    需鑑別顱內動脈單發狹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是血管炎者,請申請MRI血管壁成像+增強。4.急性腦外傷可首選CT(部分需骨骼三維重建),診查有無骨折、出血;瀰漫性軸索損傷可首選MRI+SWI5.新生兒疾病、胎兒神經系統發育:首選超聲或/和MRI,一般不選CT。
  • 磁共振(MRI)檢查有什麼作用,什麼情況需要做,為你解開神秘面紗
    磁共振(MRI)檢查有什麼作用,為你解開磁共振的神秘面紗不少人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尤其是看五官科、神經內科、骨科的病人,醫生會給他們開具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也叫磁共振,英文簡稱為MRI,是利用人體中的氫質子核來成像。
  • 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急性腦出血首選CT,主要是由於CT掃描速比MR快;亞急性腦出血首選MRI;腦梗塞明顯優於CT,發現早、不容易漏病灶,DWI (彌散加權成像)極具特異性。腦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明顯優於CT,可以利用時間飛躍法(TOF)和相位對比法(PC)血流成像技術,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SWI技術對血管性病變進行三維觀察。隨著MR技術的不斷進步,磁共振MRA的圖像質量與診斷能力已與DSA非常接近。
  • 人到中年後,了解這7種檢查方法,解決腦血管疾病小菜一碟!
    其實呢,前兩者還是無創性檢查 後者是有創性檢查 04 CTA和MRA檢查知多少 CTA,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劑,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腎功能情況(造影劑通過腎臟排洩
  • 這些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醫生可能沒告訴你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影像技術。因此,人體接受磁共振檢查時位於強磁場環境裡。這個強磁場有多強?這裡不說科學術語,只給你一個宏觀印象:一個辦公室轉椅,靠近核磁機器時將產生600到800公斤的吸力;病人輪椅靠近機器,將產生一輛汽車重量的吸力。01、除去身上所有的飾物醫生會告訴你,核磁檢查時要取下金屬飾物,如耳環、戒指等。
  • 醫學檢查離不開它!造影劑有沒有副作用呢?一文了解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花都區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劉結明在現代醫學中,醫學檢查有助醫生更精確地診斷病情,而醫學影像檢查時,對於人體中缺乏自然對比、不容易觀察的結構或器官,需要將一種比人體密度高或低的物質導入要檢查的部位,造成密度差異從而形成對比,達到增強影像觀察效果形成診斷的目的
  • 普通CT和磁共振同時檢查能發現腦腫瘤嗎?醫生給您講清楚
    普通的CT和磁共振檢查但並不一定能定性,如果想要進一步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腫瘤,還需要結合磁共振增強掃描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像方式進行綜合判斷。CT和磁共振各具優勢,它們相互結合可以發現大部分顱內病變。所以,對於顱內病變,一般CT結合磁共振檢查時可以發現病變的。02想要更加準確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查?
  • ...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原標題:有人認為它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不少人認為,核磁共振比CT清楚,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做核磁共振。本文就談談核磁共振究竟是怎麼回事。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
  • 中科大新型磁共振納米造影劑 讓腫瘤化療療效評價有了新方法
    近日,中科大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發明一種能在化療腫瘤內「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納米造影劑,並在患有腫瘤的小鼠體內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成像效果。成果3月31日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快報》上。
  • 「CT」正式定名「計算機體層成像」
    本次公布的名詞共1954條,均有定義或注釋,內容包括:總論、普通X射線成像技術、數字X射線成像技術、計算機體層成像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介入放射學技術、X射線防護、對比劑、影像存儲與傳輸9部分。包括X射線攝影、計算機 體層成像、磁共振成像、超聲檢查和放射性核素顯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