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這個問題,還是儘量避開複雜的成像原理簡單回答一下。
CT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將採集到的信息經過計算機計算重建的三維斷層成像。
相對於我們的光學照相機和普通X光透射的照相只能獲得二維圖像,CT成像可以把一個西瓜切開看到各個切面的圖像。
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醫學影像學檢查都採用了Computed Tomography技術,比如CT(嚴格來說應該稱為X射線透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ECT(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PET(正電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和超聲成像,都應該稱為CT。
只不過,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其中,X-CT採集的是穿透人體透射的X光線。我們知道,X射線是高能電離輻射,具有一定傷害性生物效應。目前,醫學上指的CT指的就是X-CT,是因為X-CT最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診斷方面獲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而捷足先登獨霸了「CT」的名頭。
同樣的,ECT(開發實質上早於X-CT)和PET,採集的是被注射到人體的放射性核素髮射的γ射線。我們知道,γ射線也是高能電離輻射,對人體同樣具有潛在的傷害性生物效應。
而MRI採集的則是人體在高強度磁場下直指發生共振的信息,超聲成像採集的是人工發射的超聲波經人體反射的信息。這兩種成像都沒有電離輻射射線,被認為對人體是沒有傷害性。
然而,既然MRI後來居上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圖像,還沒有輻射,為什麼不能取代CT?
原因就在於,如上所述,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就如同普通照相和在黑暗中的紅外線成像之間的不同一樣,採集信息不同,用途不同,自然不能相互替代,更談不上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