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得癌症的風險也增加,尤其是這類糖友!

2021-01-11 騰訊網

糖尿病增加部分腫瘤風險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蘇本利

現階段,糖尿病和腫瘤已是世界性的主要致病和致死原因。肥胖患者常同時伴有慢性低活度炎症(比非肥胖者炎症高,比感染性炎症低,這種狀態與肥胖持續狀態相伴隨)及胰島素抵抗,這些狀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加嚴重。某些腫瘤的患病率明顯與肥胖和糖尿病相關。腫瘤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與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相伴隨。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與糖尿病患者的腫瘤患病率及預後相關。證據比較充分的是二甲雙胍使用者腫瘤患病率及腫瘤預後好於生活方式管理和其他降糖藥物,其他降糖藥物對腫瘤的作用缺少確鑿的證據。

肥胖患者腫瘤患病率高

觀察性研究發現,肥胖患者腎癌、膽囊癌、肝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胰腺癌患病率明顯高於非肥胖者。體重指數(BMI)>25的患者,BMI每增加5,膽囊癌患病率增加1.5倍。其他如食管腺癌和乳腺癌也與肥胖密切相關。而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頭頸部鱗癌、睪丸癌與肥胖無關。

肥胖患者胃減容術在顯著實現體重減輕的同時,7年內可減少60%的腫瘤患病率。但是被動減肥患者可能是因惡性腫瘤發生所致。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及鈉-葡萄糖共轉運體-2抑制劑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體重,但是沒有看到腫瘤發病率的減少。因此,雖然都可減肥,但減肥機制不同,其腫瘤患病率和預後可能就不同。

糖尿病可增加部分腫瘤的患病率

與發現肥胖患者腫瘤患病率增加相似,觀察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同樣伴隨某些腫瘤增加。但是糖尿病與腫瘤患病率之間的關係遠比肥胖和腫瘤的關係更加複雜。比如糖尿病診斷前肥胖、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的持續時間、糖尿病相關治療藥物及持續時間等、對照組選擇差異等。

目前的研究證實,糖尿病診斷前與乳腺癌和結直腸癌患病率增加有相關性。糖尿病患者肝膽管癌、子宮內膜癌、肝癌、胰腺癌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這些腫瘤的發生均與肥胖相關。因此,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存在著共同的腫瘤發病機制。同時許多研究還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癌患病率降低,這也和肥胖密切相關。雄性激素游離睪酮水平降低是肥胖,尤其是代謝性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伴隨表現,但是胰島素抵抗增加與患有前列腺癌的糖尿病患者惡性程度及預後更差有關。女性肥胖患者雌激素水平增高,這可能與肥胖糖尿病女性乳腺癌增加有關。

還有研究發現糖尿病與某些腫瘤患病率之間的關係存在倒U形關係,糖尿病診斷的1年之內,有些腫瘤患病率增加,有些腫瘤患病降低,糖尿病病程>7年以上腫瘤患病率降低;年齡<40歲患者腫瘤患病率低,40~70歲患者腫瘤患病率最高,年齡>70歲糖尿病患者腫瘤患病率減少。

糖尿病治療藥物與腫瘤關係尚不明確

糖尿病相關治療顯著影響糖尿病與腫瘤患病及預後。多數研究發現,二甲雙胍治療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腫瘤患病率及其預後,聯合降糖方案中含有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的腫瘤患病率低及預後更好。

其他降糖藥物如胰島素及磺脲類促泌劑增加腫瘤患病率,吡格列酮減少肺癌、腸癌、胰腺癌患病率,是否與膀胱癌患病增加有關仍存在爭議;促泌素(及可促進內源胰高血糖素樣肽-1水平的二肽基肽4酶-抑制劑、α糖苷酶抑制劑、鈉-葡萄糖轉運體2抑制等降糖藥物,目前還沒有發現其與腫瘤發病增加或減少的證據。

但是,多數隨機對照研究(治療組與對照組匹配差異性更小)沒有發現糖尿病治療與腫瘤患病率增加之間的相關性,即便二甲雙胍治療,在23項隨機對照研究中也沒有看到可以減少腫瘤患病率,13項胰島素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沒發現胰島素可以增加腫瘤患病率。

因此,迄今糖尿病治療藥物與腫瘤患病之間的關係仍不明確。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科學治療能改善預後

肥胖、2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及慢性低活度炎症,患者或多或少表現為內源或外源高胰島素血症及異常的炎症因子和免疫細胞功能異常。因此,高胰島素血症通過胰島素受體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受體,抑制腫瘤細胞凋亡,進而促進腫瘤生長。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慢性低活度炎症狀態還為腫瘤細胞生長及轉移提供了微環境。肥胖及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症並非是導致腫瘤發生的原因,而是通過胰島素的抗凋亡及促生長作用,促進腫瘤的生長及轉移。

有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腫瘤患病率明顯低於2型糖尿病,且1型糖尿病患者腫瘤類型與2型糖尿病腫瘤類型存在顯著差異。2型糖尿病患者高發腫瘤是乳腺癌、胰腺癌、結直腸癌、腎癌及甲狀腺癌,而1型糖尿病則是胃癌、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高發。

總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某些腫瘤患病率高於非糖尿病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主動減肥及二甲雙胍治療可能會減少腫瘤發病及改善其預後。

相關知識

生酮飲食對腫瘤有治療作用

腫瘤發生機制非常複雜,包括遺傳因素、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腫瘤代謝改變、生長代謝微環境及免疫耐受等。飲食控制減肥改善胰島素抵抗、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脂肪攝入及適當蛋白質攝入的生酮飲食(或生酮治療),均顯示對某些腫瘤有一定程度的治療作用。

生酮飲食是現在流行的治療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飲食選擇之一,早年有腫瘤研究學者發現,腫瘤細胞代謝特點為在有氧環境下也以葡萄糖酵解獲得能量為主。近年來很多營養學家嘗試利用生酮飲食進行惡性腫瘤的治療。

廣義上講所有嚴格限制葡萄糖攝入的飲食都為生酮飲食。傳統的生酮飲食是90%的食物熱量來源於脂肪,8%是蛋白質,2%是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比是4:1,由於這種膳食搭配的依從性非常差,後來發現採用2:1或1:1比例同樣可以誘導機體酮體產生,起到一定的生酮飲食的效果,且患者依從性大幅提高。

生酮飲食的前提是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每日碳水化合物需要控制在小於50克才能發揮生酮作用。一般第一周碳水化合物限制在10克/天以內,第2~4周限制在20克/天,此後2個月限制在30克/天,此後可以根據患者依從性或維持在30克/天或適當增加至50克/天之內。在進行生酮飲食的同時補充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某些患者對生酮飲食可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適或不良反應,因此,一定要遵從醫生指導。這也是為什麼說生酮飲食是一種治療措施,而非單純飲食模式。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相關焦點

  • 1型糖友福音:這款技術有望實現糖尿病的長期治癒,替代胰島素!
    1型糖友福音:Medicalxpress公布:基因編輯技術獲得成功,生成了人類T細胞,這些細胞可能代替胰島素,幫助治癒1型糖尿病友。據介紹,T細胞是人體的免疫細胞,工程化T細胞在癌症的治療中得到了進展,現在,研究人員重新編程T細胞用於糖尿病的治療,有望治癒1型糖尿病。
  • 6種常見的水果,卻是糖尿病最害怕的「對手」,糖友經常吃!
    蘋果中的果膠也能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所以吃了一定量的蘋果後,糖友不必擔心血糖上升過快。 蘋果富含多種植物,它最多含有槲皮素,還含有其他類黃酮、類胡蘿蔔素和酚酸,能預防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所以經常吃一些水果來延長壽命。
  • 不管有沒有糖尿病風險,這10條健康飲食黃金守則,你都要知道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 35.2 %,即 10 個人中有 3 個人屬於糖尿病前期[2]。可見糖尿病的患病機率有多高,說不定,你也是被糖尿病選中的「幸運兒」。那麼哪些生活習慣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呢?2、長時間的夜班工作、熬夜經常上夜班的糖尿病患者根本保證不了正確的飲食和足夠的運動,身體體質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血糖怎麼可能達標呢?培希元麵條,糖尿病專用主食,營養全面,控糖非常好。3、久坐不動很多人會長時間坐在電腦或電視面前一動不動,或者坐在床上、椅子上玩手機。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家Jessica Petrick說,體重超重能夠觸發胃酸反流問題和胃灼熱(heartburn),這都能夠導致癌症產生。她說,它也能夠改變雌激素和睪酮等激素的水平,並且能夠導致胰島素水平上升和炎症。她注意到這一切都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聯。
  • B肝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促HCC風險增加相關
    什麼是代謝危險因素,它與慢性B肝患者患肝癌風險、死亡率存在哪些聯繫?伴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在注重身體健康同時,我們還不能迴避代謝綜合症,它正是相關癌症的代謝危險因素。
  • 糖尿病必須少糖少鹽少油?與美食絕緣了?醫生告訴糖友如何選食物
    有很多糖友私聊也問了很多問題,我看了看,有關日常生活方面的,主要還是集中在飲食,畢竟飲食是人們不可缺少,但偏偏糖尿病又要控制飲食,這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尤其是熱愛美食的人更覺得生活一片黑暗,是不是患了糖尿病就必須跟美食絕緣了?今天我們就糖尿病飲食方面專門談一談!
  • 肥胖使肝癌風險增加124%,美國癌症學會推薦飲食和運動防癌
    肥胖是引起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此外,超重或肥胖與整體癌症風險增加有關。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的研究,超重被認為是造成美國約8%的癌症以及約7%的癌症死亡的原因。超重和肥胖人群:❖ 胃癌風險增加38%❖ 肝癌風險增加124%❖ 患神經系統癌症的風險增加19%❖ 腦膜瘤風險增加41%❖ 腦癌風險增加13%❖ 胰腺癌風險增加了38%
  • 糖尿病前期增加死亡和心血管病風險!廣東學者BMJ發表Meta分析
    7月15日,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心內科黃裕立等發表在BMJ上的一項Meta分析提示,糖尿病前期顯著增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在已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尤其明顯。研究者指出,該研究結果說明,糖尿病前期的篩查和適當管理應納入心血管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
  •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得大腸癌 風險比常人高87%
    近日,在澳大利亞糖尿病協會科學年會上,西澳大利亞大學醫學教授蒂姆·戴維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在歷時17年,對近1300名2型男性糖尿病患者跟蹤研究後發現,55—84歲的患者得大腸癌的風險增高87%。戴維教授因此指出,55歲以上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每1—2年應接受一次糞便潛血試驗。
  • 糖尿病的「陷阱」與對應的幹預措施|糖尿病|甜味劑|胰島素|陷阱|糖...
    對於糖尿病患者,食用糖攝入應該嚴格控制,避免血糖水平的大幅度波動。對於代糖,可以適量攝入,對於健康人群也有利於控制體重和肥胖。代糖甜度比蔗糖高好幾百倍,少量就能帶來甜味,且代糖幾乎不帶有熱量,不會讓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裡,代糖就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此外,在大規模的分析中,並不認為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癌症風險,可以肯定代糖還是安全的。
  • 糖友提問:經常喝蜂蜜水會得糖尿病嗎?
    近日,有糖友給小邢發私信,說他不喜歡喝白開水,覺得白開水沒什麼味道,所以一直都衝蜂蜜水喝,直到檢測出糖尿病才戒掉了蜂蜜水。他問我,是不是因為自己每天都喝蜂蜜水導致自己患了糖尿病。
  • 多個研究顯示:糖尿病可顯著增加癌症死亡率!糖友該如何防癌?
    吳阿姨想不通,血糖高,血壓高,她可以接受,可為什麼會得胃癌呢?多個研究顯示:糖尿病可顯著增加癌症死亡率其實有很多研究數據,都有關於糖尿病以及癌症二者的聯繫,例如《糖尿病雜質》中曾有一項中國工程院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長達1-5年的追蹤,發現2型糖尿病與多種癌症有關,可能會導致患有癌症的風險增加。
  • eGFR降低、蛋白尿可增加癌症風險?
    慢性腎臟病(CKD)指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60 ml/min/1.73 m2或蛋白尿,發病率不斷增加,已成為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CKD最為常見的併發症,但CKD還可增加傳染病、骨折、貧血等其他臨床病症風險。而癌症是CKD的另一潛在併發症,據報導,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癌症風險增加。
  • 超10萬人數據發現糖攝入過量增加患癌風險
    此前有大量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的糖類不僅會導致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還可以通過引起肥胖、炎症和氧化機制等間接促進癌症發病。但目前針對糖類攝入量和糖類型與癌症患病風險間的相關性仍不明確。
  • 14萬中國人研究:LDL-C低於1.8 mmol/L,癌症風險增加42%
    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早已臭名昭著,LDL-C越高,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往往越高[1]。如何降低LDL-C以控制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已經成為眾多高脂血症患者的困擾。然而,近來的研究卻提出了反轉性結論:LDL-C與癌症風險可能具有負相關性,提示LDL-C越低並不見得越好。
  • 糖是癌細胞的「主食」?癌症患者不能吃蜂蜜?今天告訴你正確答案
    腫瘤患者不能吃蜂蜜?蜂蜜雖然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多人會說腫瘤患者是不能吃的。主要由於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很多人會以為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吃糖太多,會導致癌細胞擴散;還有人認為蜂蜜中含有激素,女性食用後會增加腫瘤的風險。
  • 闢謠:糖尿病吃藥了,就沒必要去運動
    運動是糖尿病治療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將從以下內容慢慢說明運動的重要性。什麼是糖尿病?為什麼糖友需要運動?控糖運動需要注意什麼?什麼是糖尿病?運動的時候,肌肉可以在沒有胰島素的情況下使用葡萄糖,從而讓糖友的血糖水平下降。
  • 吃糖是「餵」癌症?關於糖與癌症的「曖昧」關係,一文為你講清
    我們通過食物和飲料攝入的糖,是如何影響我們健康的?面對含糖的食物,尤其是癌症患者,到底該吃還是不該吃?如果能吃,那又怎麼吃,吃多少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關於糖的一些問題。糖,到底是什麼?如果減少糖攝入,對癌症治療無益,那為什麼鼓勵人們在飲食中減少含糖食物呢?這是因為癌症風險與糖之間存在間接聯繫。
  • 再次提醒,二型糖尿病患者要這樣選擇糖尿病治療儀
    據了解,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徵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繼發各種器官,尤其是眼、腎、心血管、神經損害、器官衰竭,導致殘廢或致死率高。在糖尿病中,往往也會產生這樣的認識誤區,從而導致在選擇治療方式有所偏差:二型糖尿病人不是糖多了,而是嚴重缺糖。
  • 糖平中醫|糖尿病系列知識之手腳麻木
    兩者都會影響糖友日常生活和行為活動,導致因缺乏運動導致血糖升高,出現更為嚴重的併發症。 跛行對使糖友走路重心發生偏移,足部磨損加重,使其容易受傷,嚴重時發生感染,導致糖尿病足情況出現。 糖尿病足不僅會出現腳部麻木,還會使得腳趾頭出現潰瘍,嚴重的還要進行截肢,這也是許多糖尿病人截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