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種類日益豐富,糖飲、甜食在生活中逐漸佔據重要地位。然而,大量的糖攝入會給人類的血糖調節系統帶來巨大壓力,大量糖分進入體內後被轉化為脂肪,堆積在腹部和四肢等處,加之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得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逐漸升高。
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超過4.63億人患有糖尿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64億,位居全球第一,毫無疑問,糖尿病已經嚴重威脅到每一個人的健康,那麼,從糖分攝入到最終形成糖尿病的過程中,我們有多少次可以幹預的機會呢?
第一次「陷阱」:選擇攝入的糖類
糖類物質,是由碳、氫、氧元素構成的碳水化合物,經食用後為人體提供熱能。在平常生活中,與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食用糖,其他的有如代糖、糖醇等,這些糖分有哪些不同?
一、食用糖
食用糖又被稱為「食糖」,主要包括白砂糖、紅糖、冰糖等及其衍生品。其中,冰糖、白砂糖、黑砂糖等,這些糖都以蔗糖為最主要成分。
儘管研究表明糖的攝入量與糖尿病的形成沒有直接關係,但由於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功能不良或受損所導致,在攝入食糖後,極易吸收的糖分會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加重胰島的負擔。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過量攝入糖分也不利於正常人體的健康。
二、代糖
代糖是用來取代糖的人工合成物,也有些代糖是從草本植物或糖本身衍生出來的,屬於低熱量的甜味劑,儘管不少人對人工合成物心存顧慮,但事實上這些甜味劑已經廣泛運用於碳酸飲料、麵包、糖果、酸奶等多類日常食品。
現在,讓我們細數常見的代糖種類有哪些?
阿巴斯甜:甜度約是蔗糖的200倍,零度可樂Diet Coke裡加的就是阿斯巴甜。有些消費者攝入後出現偏頭痛,可考慮停止使用阿斯巴甜,此外,苯丙酮尿症的人也不能攝入阿斯巴甜;
甜菊糖:甜度約是蔗糖的200-300倍。綠瓶的可樂裡添加的就是甜菊糖,日本與南美常運用甜菊糖做食物與飲料;
三氯蔗糖:甜度約是蔗糖的600倍,目前廣泛運用於飲料、糖漿、乳製品、果醬、蜜餞等加工食物之中;
糖精:糖精是第一個人工甜味劑,早在19世紀就被意外合成出來。甜度是蔗糖的300-400倍,品嘗了含糖精食品後會有帶有點苦與金屬的後味;
紐甜:紐糖是較新上市的一種代糖,其甜度已經是蔗糖的8000倍,化學性質比阿斯巴甜還穩定,可用在加熱的食品,目前已廣泛用於口香糖、碳酸飲料、優格、蛋糕等食物之中。
三、糖醇
糖醇多存在於某些水果與蔬菜中,但現代大量生產時,不會真的從水果或蔬菜中提煉糖醇,生產過程主要通過化學反應步驟,即把木糖轉化為木糖醇(xylitol),乳糖轉化成乳糖醇,葡萄糖轉化成山梨糖醇(sorbitol)。
現在,常見的糖醇有哪些?
山梨糖醇:甜度約是蔗糖的一半,用於口香糖、麵包、糕點等;
麥芽糖醇:甜度為蔗糖的0.9倍,難以消化吸收,引起血糖上升量少,可以作為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甜味劑;
木糖醇:甜度與蔗糖相當,不致齲且有防齲齒的作用,其代謝不受胰島素調節,可作為糖尿病人的熱能源,目前多用於口香糖中。
幹預措施:正確選擇糖的種類,並控制攝入量。
從健康角度出發,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糖尿病患者,對於食用糖,應該有意識控制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成人每日的糖攝入量應該不超過25克,以一塊標準的4.54g太古方糖來說,25克的糖攝入量就約等於5塊半的方糖。對於糖尿病患者,食用糖攝入應該嚴格控制,避免血糖水平的大幅度波動。
對於代糖,可以適量攝入,對於健康人群也有利於控制體重和肥胖。代糖甜度比蔗糖高好幾百倍,少量就能帶來甜味,且代糖幾乎不帶有熱量,不會讓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裡,代糖就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此外,在大規模的分析中,並不認為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癌症風險,可以肯定代糖還是安全的。
對於糖醇,可以適量攝入,糖醇可作為糖尿病人的甜味劑。儘管糖醇是碳水化合物,但這種是身體無法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小,帶有的熱量也沒有蔗糖那麼高,可見糖醇還是有機會能控制血糖和體重。但應該注意的是,攝入糖醇容易讓人打嗝、肚子脹氣、腹瀉拉肚子。
第二次「陷阱」,糖代謝
當糖分被攝入後,經過酶作用水解,最終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中,即成為「血糖」。胰島作為體內調節血糖濃度的主要器官,分泌胰島素,此時的血糖一部分被消耗和利用,剩餘的部分則被轉化為肝糖原,儲存在肝臟。
當人體患有糖尿病時,胰島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或作用效果差(2型糖尿病)都會導致血液中的血糖長期升高。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身體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出現問題,會引起脂肪、蛋白質的分解,從而導致身體消瘦的情況,此外,過高的血糖會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運轉,在後期容易導致糖尿病併發症。
幹預措施:注意生活作息,健康飲食習慣,保護胰島功能。
雖然1型糖尿病患者多是由於遺傳因素、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等因素。但是在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比例佔95%,可見對於大部分健康人而言,保護胰島功能將是重中之重。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都可能會影響胰島功能,此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以下生活習慣,有利於預防糖尿病:
① 控制體重
建立運動習慣,少吃精製澱粉,多吃含纖維的蔬果,每天攝取的熱量少個500到750卡,讓體重持續下降,就算是只降低原體重的5%,也是很有幫助的。
② 規律運動
沒有運動,身體利用葡萄糖的效能就變差。你可以做快走、遊泳、跳舞等有氧運動,或伏地挺身、舉重等肌肉訓練,若兩者搭配都做效果更好。儘量每天都運動個30到60分鐘最好,或是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每周至少做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③ 合理膳食
其實目前沒有一個指標適用於每個人,每人適合標準可能不同,但有些大原則還是要掌握:要記得控制攝入含糖的食物及飲料,減少攝取反式脂肪;喝酒的話,每天女性不要超過15g的酒精,男性不要超過30g的酒精;優先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若本身沒有缺乏的話,沒有證據顯示補充會有好處。鈉的攝取量每天要小於2300mg,若你已患有高血壓,每天鈉的攝取量要小於1500mg!
④ 戒菸
有菸癮者得糖尿病的機會比不抽菸的人高得多請務必戒菸,電子菸也不要抽!
第三次「陷阱」:糖尿病前期
有一類人群,他們的體內血糖水平比較高,但還不到臨床上稱為糖尿病的程度。可以說,這群人的血糖值是「平常之上,糖尿病未滿」。這是因為糖尿病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高危人群」,第二個階段叫「糖尿病前期」,第三個階段才叫「糖尿病」。
目前,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達11.6%,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達50.1%。也就是說,每2個成人當中就有1個是糖尿病的「後備軍」,因此「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預防糖尿病的重點人群
幹預措施:糖尿病前期篩查,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情況。
糖尿病前期篩查有哪些檢查?
①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血紅蛋白是在紅細胞內負責運載氧的蛋白質,葡萄糖如果與血紅蛋白結合後,會形成「糖化血紅蛋白」。如果血糖越高,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就越多,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也就愈高。檢查血中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可顯示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數值。目前醫師常利用這數值來看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好好控制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已成為臨床診斷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首選指標。
若糖化血紅蛋白小於5.7%是正常的;超過6.5%是糖尿病。若介於5.7%到6.4%之間,是糖尿病前期。(對於懷孕婦女或血紅蛋白有變異的人需要採用支持檢測變異模式的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
②檢測空腹血糖值:
測試者抽血前空腹8個小時後抽血,血糖值小於5.6 mmol/L是正常的;超過7 mmol/L是糖尿病。若介於5.6到7mg/dL之間,是糖尿病前期。(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標準)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患者檢查前空腹8小時,然後喝75克葡萄糖水,兩小時後抽血檢測,若血糖值小於7. 8mg/dL是正常的;超過11mg/dL是糖尿病。若介於7.8到11 mg/dL之間,是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非常理想的糖尿病前期篩查指標。如果數值正常,要記得至少每兩到三年檢查一次,如果初檢數值讓人擔心,或已達糖尿病前期的標準,就要每年檢測。若還有其他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可能還需要更頻繁檢測。
第四次「陷阱」,糖尿病期
如果糖尿病前期未積極幹預,那麼後續會逐漸轉變為糖尿病,出現代謝性相關的問題,表現為體內的血糖水平長期偏高,且難以控制,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最終逐漸引發各種併發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血栓、視網膜病變、感染等。
幹預措施:遵從醫囑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動態監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情況。
當身體處於糖尿病時,也不必過於消極,應該積極配合監測和治療,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① 定時監測餐後血糖;
② 按時服用降糖藥物;
③ 定期檢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心、腎、視網膜等,遵從醫囑調整用藥方案;
④ 當降糖藥物效果下降時,可考慮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
⑤ 注意低糖飲食,補充蛋白質,保持良好心態。
由此可見,從糖分攝入到最終形成糖尿病的過程中,我們有許多的機會可以「華麗轉身」,降低糖尿病的風險,維持血糖水平的正常,但是這需要我們對自身的健康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糖尿病監控的國際首選指標,HbA1c為臨床老師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血糖長期控制(2-3個月內)情況,更好的指導糖尿病患者改善自身飲食習慣,彌補了短期血糖檢測受生理波動影響較大的不足。
國賽生物推出的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採用業內檢測HbA1c的「金標準」——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具有檢測快速高效,結果準確可靠等優點,配合使用國賽多年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層析柱和智能液路維護系統,大大提高耗材使用壽命,同時讓日常儀器的維護更加簡便。
(本文著作權歸國賽生物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更多IVD資訊請關注國賽生物)
參考資料
[1]高血糖的前奏 – 糖尿病前期(懶人包)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7/09/preDM.html
[2]代糖知多少:又甜熱量又低的甜味劑是否存在健康風險?
https://www.careonline.com.tw
[3] 食用糖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9F%E7%B3%96/9865646?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