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從現在開始燃燒
BMJ:可樂廠商影響中國健康政策
當地時間1月9日,BMJ發布一項重磅專題報導,稱中國的「肥胖科學」和相應的健康政策受到可口可樂公司的操控,使其偏離真正的科學軌道,不顧公眾健康,反而與含糖飲料巨頭沆瀣一氣。
文章稱,含糖飲料巨頭企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上,不斷受到衛生部門和公共健康政策的挑戰,比如英國通過針對性的提高稅收來控制含糖飲料的銷售,在美國,此舉也大大打擊了這些飲料企業的銷售市場。因此,這些巨頭將戰場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
在中國,可口可樂公司與相關各方推出了一種偽劣的「科學」減肥概念,即「對抗肥胖主要依靠體育鍛鍊,而不用限制攝入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
此前,英國內分泌學家已經證實,在英國徵收糖稅遏制含糖飲料的銷量,可以使該國減少25萬糖尿病患者。理論上說,對於中國這樣的糖尿病大國,僅僅是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這一項,就該使得「糖稅」有足夠的吸引力。
人工甜味劑在飲料和食品中的廣泛應用可能推動了肥胖和糖尿病的瘋狂流行。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困惑於這樣一個事實——無熱量的人工甜味劑似乎對減肥並沒有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它們甚至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
雖然人工甜味劑不含糖,但卻可以直接影響身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葡萄糖不耐受,通常被認為是在身體無法代謝大量糖時發生的,是代謝症候群和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第一步。
研究人員給小鼠餵了三種最常用的人工甜味劑,用量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標準。結果發現,飲用水甚至糖水的小鼠沒有發生變化,但服用人工甜味劑的小鼠產生了葡萄糖不耐受。用不同類型的小鼠和不同劑量的人工甜味劑重複實驗後,出現了相同的結果。
接下來,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假設:腸道菌群可能參與了這個過程。人工甜味劑並不能被人體吸收,但在腸道中會遇到數萬億的細菌,也許這些細菌和人工甜味劑發生了什麼故事??????
那麼在人體內是否也會產生同樣效果呢?
一項Elinav博士和Segal教授對照實驗,讓一組平時不吃人工加糖食品的志願者服用人工甜味劑一周,然後檢測葡萄糖水平和腸道菌群的組成。
實驗結果顯示,一些志願者在攝入人工甜味劑一周後開始出現葡萄糖不耐受,但也有一些志願者並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腸道菌群也許是關鍵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兩類志願者的腸道菌群變化也有差別,攝入人工甜味劑後發生葡萄糖不耐受的志願者的腸道菌群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那些沒有出現葡萄糖不耐受的志願者的腸道菌群卻沒有發生變化。
Elinav博士認為,那些發生葡萄糖不耐受的人的腸道中的一些細菌在接觸化學甜味劑後會分泌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會引起類似糖過量時發生的炎症反應,從而影響人體對糖的利用能力。
Segal教授表示,「我們的實驗結果突出了個性化醫療和營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我們相信,綜合分析人體基因組、微生物組和飲食習慣的個體化大數據可能會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食物和營養補充劑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和疾病發生風險」。遺傳和自身的腸道菌群決定了我們吃的食物如何來影響我們。人工甜味劑本來是用來預防一些特定疾病的,但一些人攝入後卻發生了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