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劑對人體存在的風險

2021-02-23 紅珊瑚藥業產品中心

人工甜味劑進入環境科學家視線的時間較晚,直到2007年,瑞典科學家首次發現汙水處理廠進出水中均含有人工甜味劑三氯蔗糖,而且在汙泥中也發現了三氯蔗糖。真正引起人們關注的是三氯蔗糖在汙水處理廠中幾乎不降解,隨即人工甜味劑在地表水中的汙染程度受到人們的關注,歐洲對河流中三氯蔗糖的汙染展開了大範圍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歐洲23個國家120條河流中,三氯蔗糖的濃度高達1ng/mL。除了三氯蔗糖,安賽蜜、糖精和甜蜜素在德國和瑞士地表水中均被檢出,濃度高達2ng/mL。在食品科學技術學報中,對於這些人工合成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已有報導。

首先,對人體代謝系統產生影響。長期攝入人工甜味劑會加劇葡萄糖耐受不良,這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組分和功能而誘導產生的。

其次,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動物和人體實驗均表明,會對神經行為和功能產生影響。比如阿斯巴甜的代謝產物—甲醇會増加大腦的氧化應激以及記憶衰退速度,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密切相關。

第三,對心腦血管產生影響。飲用含人工甜味劑的軟飲料會増加腦卒中及痴呆的風險。實驗表明雖然大多不參與代謝、不提供熱量,但與糖一樣都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實驗表明,天然蔗糖的甜味純正自然,與人的口味感覺非常契合。而人工甜味劑的口感要麼甜的過度,產生一種齁甜的感覺,要麼甜的過苦,要麼是甜的過膩。中國有句古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在蔗糖與合成甜味劑上,顯然不是魚和熊掌的問題,甜味劑再怎麼好也算不上魚或熊掌。慈母酸鈣鋅口服溶液,以天然蔗糖為甜味劑,不含阿斯巴甜等合成甜味劑,甜味純正,酸酸甜甜孩子愛喝!

相關焦點

  • 人工甜味劑可致肥胖 常見人工甜味劑有哪些?
    最新一期的《環球科學》介紹,科學家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從而導致肥胖。   人工甜味劑可致肥胖及糖尿病   科學家發現,當體型較胖的人通過低脂或低糖飲食減肥時,擬桿菌與厚壁菌的數量比會升高。而這兩種細菌,直接跟人的肥胖有關係。
  • 又是人類的謊言---無熱量的糖,甜味劑.
    研究人員給小鼠餵了三種最常用的人工甜味劑,用量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標準。結果發現,飲用水甚至糖水的小鼠沒有發生變化,但服用人工甜味劑的小鼠產生了葡萄糖不耐受。用不同類型的小鼠和不同劑量的人工甜味劑重複實驗後,出現了相同的結果。接下來,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假設:腸道菌群可能參與了這個過程。人工甜味劑並不能被人體吸收,但在腸道中會遇到數萬億的細菌,也許這些細菌和人工甜味劑發生了什麼故事??????
  • 人工合成甜味劑用途的食品添加劑有9種,安全性靠譜嗎?
    不管是哪一種低糖食品,要達到降低食物熱量的目的,都用得著一類特殊食品添加劑「代糖甜味劑」。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代糖甜味劑(甜味添加劑)共有20種,其中,9種為人工合成甜味劑,甜度最高可達蔗糖(白糖)的2萬倍。面對這麼多的代糖甜味劑特別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甜味劑,廣大消費者不禁要問:吃進含有甜味劑的代糖食品,身體的安全健康有保障嗎?
  • 【原創】食品裡加了「甜味劑」!你需要糾結如何選擇嗎?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甜味劑到底是什麼?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對健康有影響嗎?根據今年7月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等六家專業機構聯合最新發布的《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按規定使用甜味劑是安全的,消費者在購買前應當仔細閱讀食品標籤。
  • 陳根:糖和甜味劑的區別之大,什麼才是真正的甜味?
    但同時,也有無數研究警告我們,攝入糖過多會肥胖,會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基於此,人們開發了人工甜味劑,比如無糖可樂,或者無糖口香糖,但最新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卻表示:人工甜味劑可以科學家們在給老鼠準備的「飲料」裡分別加入了糖或安賽蜜(Acesulfame K),後者是一種常被用於無糖汽水、蜜餞等產品的甜味劑。
  • 糖尿病的「陷阱」與對應的幹預措施|糖尿病|甜味劑|胰島素|陷阱|糖...
    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過量攝入糖分也不利於正常人體的健康。二、代糖代糖是用來取代糖的人工合成物,也有些代糖是從草本植物或糖本身衍生出來的,屬於低熱量的甜味劑,儘管不少人對人工合成物心存顧慮,但事實上這些甜味劑已經廣泛運用於碳酸飲料、麵包、糖果、酸奶等多類日常食品。現在,讓我們細數常見的代糖種類有哪些?
  • 日本發現傳遞糖與人工甜味劑味道差異的傳感器和神經,有望用於血糖控制及查清嗜糖機制
    糖類的甜與人工甜味劑的甜是不一樣的,人可以感覺到糖類明顯更美味。日本九州大學五感應用器件研究開發中心的安松啟子特任副教授(現任東京齒科大學短期大學教授)與該中心的二之宮裕三特聘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於舌頭的味覺細胞中有葡萄糖傳感器,並且存在與該細胞聯動傳遞味道的神經。
  • 精細化工之甜味劑行業專題報告:人類戒不掉的甜味替代品
    甜味劑可以分為功能性甜味劑和糖醇類甜味劑。功能性甜味劑按其來源可 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目前使用較多的主要為甜 菊糖苷,人工合成甜味劑主要為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 蔗糖、紐甜等。糖醇類甜味劑主要包括木糖醇、麥芽糖醇等。因木糖醇有 抗齲齒的功效,市場上主要使用其製作無糖口香糖。糖醇類甜味劑的甜度 一般都不高於蔗糖。
  • 0卡0蔗糖的甜味劑真能「幹翻」白糖?
    伊利旗下的氣泡水品牌伊然以及農夫山泉的蘇打水,用的都是天然甜味劑。代替傳統白糖、從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劑在中國消費者日常的飲食選項中增多了,上表中列舉的赤蘚糖醇、甜菊糖、羅漢果甜苷都是例子。在本文中,我們將其代稱為「天然」甜味劑。這些甜味劑雖然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但也經歷過提純等化工處理;一些天然甜味劑也和人工甜味劑混合。這些甜味劑以往更多地是出現在包裝(現調)飲料中。
  • 研究稱受歡迎的天然甜味劑甜菊糖可能導致腸道健康問題
    據外媒報導,一種名為甜菊糖的天然甜味劑已被證明是三氯蔗糖和其他甜味劑的流行替代品,但它可能會有自己的潛在問題。本·古裡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甜菊糖可能會破壞有益細菌的平衡,從而導致腸道健康問題。科學家們鼓勵對使用甜菊糖的潛在後果進行更多研究。
  • 怎樣開發一款新型天然甜味劑?Siratose給你答案
    據了解,這種叫做Siratose的新型甜味劑,其中添加有羅漢果提取物,但傳統的人體口感測試也無法檢測出來,需要通過專利味覺技術來檢測。 該公司的執行長John Poyhonen表示,在感官品評中,Siratose表現出了比甜菊糖苷A還要出色的特性,後者是提取自甜菊糖的一種天然甜味劑。據了解,Siratose在低PH產品中仍然是可溶的。
  • 「善食坊」人工合成食物 正確選購 少吃為宜
    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便捷的人工合成食物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吃火鍋時,點個魚丸、牛肉丸、蟹棒、鴨血、紅薯粉等不同的食物;給孩子做早餐時,煎個牛排或者雞柳,孩子吃起來美味也方便。殊不知,這些食物基本上屬人工合成,吃多了不僅不營養反而會給身體埋下無窮隱患。  記者採訪了蘭州市營養學會副會長,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張永花,扒一扒經常吃的人工合成食物那些事。
  • 白酒的甜是怎麼來的,是添加了甜味劑嗎?這裡有您想要的真相
    甜味是通過多種G蛋白耦合受體來獲得的,這些感受器耦合了味蕾上存在的G蛋白味導素。 在食品行業中經常添加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鹽),安等蜜(乙醯磺胺酸鉀),糖精鈉(鄰磺醯苯醯亞胺鈉鹽),阿巴斯甜(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等甜味劑來增加食品口感,但這些化學合成的甜味劑在白酒企業酒類生產過程中是嚴禁添加使用的
  • 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丨數據政治經濟觀察網 劉志毅/文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主要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去仔細評估AI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以及人工智慧的風險是如何產生的?
  • 4種常見的「人工合成」食物,奶油竟然上榜了,你都吃過哪些呢?
    但是很多商家,為了賺錢,會使用一些質量很差的食材,或者是人工合成的食物,這些人工合成的食物,裡面還有大量的添加劑,影響人體健康。很多人都分不清人造食物和天然食物,人工合成的食物,所含物質比例失調,但是它的顏色比較亮,而天然的食物,顏色就比較自然。而且人工合成的食物含有過量的色素、甜味劑、雌性激素等,所以口感就沒有天然食物的口感好。
  • 瓜農用「甜蜜素」催熟西瓜,其含有大量的激素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但是近來網絡有傳言說瓜農們使用「甜蜜素」來催熟瓜果,裡面含有大量激素,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造成未成年人性早熟。一時間,很多人都「聞瓜色變」。其實大家大可不必驚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這都是謠言!是一個被反覆炒作的舊話題了,已經造成許多西瓜賣不出,瓜農損失慘重。一、甜蜜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