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藥中的n個陷阱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28 澎湃新聞

誤區一:「是藥三分毒」

話說林子大啦,什麼鳥都有。

一位中年朋友,女性,62歲,已明確診斷2型糖尿病。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PBG13.8mmol/L,並且經過生活方式幹預,血糖仍然偏高,有明確指示需要藥物幹預。

但是,這位朋友認為是「藥三分毒」, 僅僅單純控制飲食,已到了營養不良的邊緣,任憑醫生藥師如何做工作,就是不肯服用藥物。

誤區二:「用藥時間不正確」

口服降糖藥物一共有8大種,品種繁多,再加上每個藥物,有許多不同的廠家。有的飯前吃,有的飯後吃,有的嚼碎吃。每種藥物有效成分也不一樣,使用方法錯誤不僅僅會導致藥物療效大打折扣,還會導致不良反應,如低血糖風險增加。

一位男性,55歲,糖尿量異常:FBG 6.9 mmol/L, PBG 10.5 mmol/L,BMI 28kg/M2。給予二甲雙胍,每天0.5g tid po。而且患者反映,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大,三個月下來,體重也沒有控制好。

在小編藥師仔細詢問下,發現有二個問題:一、其服用的是普通片;二、其一般是三餐前30分鐘服用。

我們說二甲雙胍:產地與不同的產地,如有國外產的、有中國產的,有上海產的、有河南產的。另一方面,就劑型來說:有普通片、有腸溶片、還有緩釋片等等。

比如說:普通片和腸溶片為了減少胃腸道反應,建議隨餐服用,每日多次;而緩釋腸溶片,相應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服藥時間相對要求寬鬆,建議每日二次,每次500-1000mg,每天最大劑量不能超過2000mg。

該患者胃腸道反應較大,建議服用緩釋片,隨餐服用,並關注,從小劑量起,1.0g bid po,等適應後,逐漸加量到2.0g bid po。三月後,效果顯著。

再比如促泌劑,其機理是促進胰島素的早相分泌,需要注意:不進餐,不服藥。否則容易導致低血糖。

誤區三:隨意不恰當聯合藥物

小編藥師注意到,很多糖友,經常需要服用二種或者三種降糖藥物。

口服降血糖藥物搭配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小編在這裡提醒各位糖友,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劑量,特別是不能盲目加用其他藥物一起口服。每種藥物的製作工藝,以及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都是不一樣的,盲目或自行隨意加藥是不科學的,有可能不僅達不到增加藥效的作用,反而會使藥物的「副作用」疊加。

比如,有消化道症狀的糖友,二甲雙胍與糖苷酶抑制劑,就不主張聯合使用;再比如,促泌劑與胰島素,也不建議合用,容易導致低血糖。

聯合用藥的幾個常見誤區

1、雙胍類+糖苷酶抑制劑 :胃腸道不良反應增加

2、促泌劑+胰島素:低血糖風險加大

3、同一作用機制的藥物相加:GLP-1激動劑+DDP-4抑制劑

誤區四:一聽使用胰島素就怕

有相當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懼怕使用胰島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為只要用上胰島素就說明自己病情加重了;二是認為使用上胰島素就會形成依賴,離不開也撤不下來了;三是害怕發生低血糖等不良反應。其實這些擔憂完全沒有必要。

是否需要使用胰島素,還是一句話,需要到正規醫院去診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糖尿病的類型(比如一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患者,是一定需要使用胰島素的),還有疾病的嚴重程度,各項指標(比如患者的年齡、體重、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糖化白蛋白,以及是否有併發症等)綜合考慮。

對於血糖較高的初發DM患者,口服藥物很難在短時間內使得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其原因是,高血糖的一部分是由於糖毒性和脂毒性對B細胞功能的暫時抑制,即「面具性」高血糖所造成的。如儘早啟動胰島素治療,加快改善糖脂代謝,可顯著改善高血糖所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和B細胞功能下降。

我們來看一個病例:男性,51歲,BMI:30.7kg/m2。診斷2TDM,數年,平日口服二甲雙胍1000mg bid po。開始服藥依從性尚好,最近幾年服藥依從性較差,而且沒有注意飲食和運動,體重一直居高不下。

上周,該男突發暈厥,120急診入院後,立即查,隨機血糖38mmol/L,尿酮:+++,血酮陽性,診斷為糖尿病酮症。轉內分泌病房,給予小劑量胰島素持續滴注治療,血糖由28.5 mmol/L降至10 mmol/L,血酮轉陰。

本例患者為中年男性,酮症入院,血糖控制後,就應給予胰島素治療。

誤區五:血糖不達標,就亂了套,甚至去網購一些三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患者,女性,67歲,體重65kg。2TDM十年餘年。用藥情況:早餐前諾和銳30:20u,晚飯前諾和銳30:18u。

最近相關指標:

血糖:空腹7.6 mmol/L↑、2h :17.58↑、隨機:14.8 mmol/L↑

糖化白蛋白:19(11-16)↑、糖化血紅蛋白:9.3(4.4-6.0)↑

C肽(空腹):585(265-1324pmol/L)↑、1小時 C肽:885↑、2小時C肽:1154↑(正常:半小時或1小時達高峰,該患者高峰延遲,且高峰應該是空腹的3-5倍,說明胰島功能受損)

該患者血糖控制較差,入院後,給予饅頭餐試驗提示:胰島功能明顯受損。

出院降糖藥物方案調整:早餐前諾和銳30:13u,晚飯前諾和銳30:12u

二甲雙胍緩釋片0.5g bid po(飯後),監測腎功能如eGFR≥45,可逐漸加量到1.0g bid po

初一看,臨床醫生給患者減少胰島素劑量,並加用了一個口服藥物。患者回到鄉下去之後,感覺血糖控制不佳,另外覺得二種藥物,用藥吃藥,又要打針,太麻煩。就聽信偏方,擅自網購「神藥:降糖靈」,認為又便宜又有效。

可是,血糖好了,隱患卻大啦!

那小編藥師一起帶大家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1、很多來路不明的不正規的網購神藥,其藥品說明書含糊不清,沒有標出有效成分,那為什麼降糖效果這麼好呢。其實許多不明原因中成藥(多數含有促泌劑,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一二代磺脲類降糖藥物,如:格列苯脲。)特別是「格列本脲」,其降糖效果好,但半衰期長,如與胰島素聯合使用不注意劑量調整,會增加低血糖風險。現在,磺脲類藥物,特別是一二代磺脲類藥物因其增加體重和發生低血糖概率較大,有逐漸退出市場的趨勢。

2、可以看出臨床醫生非常有經驗。一方面考慮患者年齡較大,腎功能有生理性下降趨勢;另一方面考慮其胰島功能受損。所以給予三藥聯合方案,首先把胰島素劑量往下調,加用二甲雙胍,二者聯合應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

特別強調的是,二甲雙胍可以恢復beta細胞功能,並減少胰島素用量,並且有減輕體重作用。它才是真正的神藥!有關胍寶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聞,有機會,小編可以再帶大家去領略胍寶寶的最新風採。

總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維持,需要長期堅持綜合治療。牢記「五駕馬車」,飲食治療、運動治療是治療的基礎,藥物治療是在前兩者效果不佳時才考慮的。平衡膳食,使各種營養物質攝入均衡,定時、定量、定餐並堅持少量多餐,規律運動,爭取用最少的藥物,獲得最好的降血糖效果。

小編藥師在這裡再次有情提醒糖友:一定要特別注意來路不明的各種神秘偏方。紅頂商人胡雪巖早就至理名言道:天下沒有白佔的便宜,所有的便宜都是「陷阱」!

(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徐紅冰)

■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

本文版權屬於上海藥訊,配圖來自網絡,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標題:《糖尿病用藥中的n個陷阱》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