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飲酒、心臟生物標誌物與房顫風險和不良結局的關係

2021-01-16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HF)相比,即使每天少量飲酒1.2杯/天也能增加房顫的患病風險,因此不能通過心臟生物標誌物濃度或HF來解釋飲酒與房顫之間的相關性。

關於酒精攝入與房顫之間的關係尚無統一的證據,特別是攝入量降低的情況下。近日,心血管領域權威雜誌Eur Heart 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評估歐洲人群不同飲酒攝入量、生物標誌物和房顫發生之間的相關性。


在一項基於社區的匯總隊列中,研究人員隨訪了107845名受試者,分析了飲酒量,包括酒的類型和飲酒模式,與房顫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收集了經典心血管危險因素和心力衰竭(HF)的信息,並測量了生物標誌物-B型利尿鈉肽前體N末端和高敏感性肌鈣蛋白I的水平。

受試者的中位年齡為47.8歲,男性為48.3%。酒精攝入量中位數為3g/天,5854人發展為房顫(中位隨訪時間:13.9年)。在按性別和隊列進行的Cox回歸分析中,酒精攝入量與房顫呈非線性的正相關。每天飲酒(12g)對應房顫的風險比為1.16,95%CI為1.11-1.22,P<0.001。不同酒的類型之間的關聯相似。相比之下,酒精攝入量較低會降低HF的發生風險。酒精攝入量與房顫發生之間的相關性既不能通過心臟生物標誌物的濃度也不能通過發生HF來充分解釋。

由此可見,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HF)相比,即使每天少量飲酒1.2杯/天也能增加房顫的患病風險,因此不能通過心臟生物標誌物濃度或HF來解釋飲酒與房顫之間的相關性。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美國心臟協會告訴你,這些由生活方式導致的房顫,是可逆的
    而2017年《Circulation》[2]上的一項包含5萬人的研究顯示,高BMI所帶來的的遺傳變異與房顫發病率相關,實錘了BMI與房顫之間的因果關係。不僅是肥胖本身,由其導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會增加房顫風險。而減肥直接的測量指標就是體重變化。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房顫患者,有研究建議將體重減輕至少10%,以減輕房顫負擔。
  • 利伐沙班治療房顫和生物二尖瓣患者的療效不遜於華法林
    利伐沙班治療房顫和生物二尖瓣患者的療效不遜於華法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36:47 巴西艾伯特·愛因斯坦以色列醫院Otavio Berwanger團隊研究了利伐沙班治療房顫和生物二尖瓣患者的療效
  • 生物標誌物的臨床應用,這份攻略拍了拍你|GW-ICC 2020
    生物標誌物的作用 1.在心臟疾病中檢測生物標誌物的目的 診斷:證實或排除診斷,了解潛在病理生理過程; 危險分層/篩查:確定疾病存在或嚴重程度,發現不良預後;
  • 運動之於房顫及死亡率:呈J型曲線關係
    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運動對心臟有益,但運動過量對健康成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可能都是有害的。一項研究納入了穩定的慢性心臟病患者,發現每天進行劇烈運動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適度運動(每周運動2-4次)者高2.36倍(95%CI 1.05-5.34)。瑞典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成年早期(不是中年)進行高強度運動與晚年發生房顫的風險增加相關。
  • Stroke:飲酒和卒中,不存在J型曲線?
    http://paper.medlive.cn/literature/1427028「研究中,我們沒有發現適度飲酒和缺血性卒中之間的任何關聯,」Jones表示,「中量至大量飲酒則會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風險。」
  • 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患者近期和遠期預後差!阜外學者Meta分析
    阜外醫院張燕搏、蒙延海等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提示,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與早期和遠期嚴重併發症(尤其是腦卒中)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而且會延長住院時間。研究者從 PubMed、Embase、Cochrane 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光碟資料庫及維普資料庫中檢索單純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的觀察性對照研究,從建庫至 2019 年 12 月,共檢索到相關文獻 121 篇。根據納入標準,最終入選 14 篇文獻,共入選病例 85 119 例。
  • 早期節律控制可改善房顫患者的預後
    早期節律控制可改善房顫患者的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4:03:52 德國漢堡大學Paulus Kirchhof團隊研究了早期節律控制治療房顫患者的療效。
  • 靠吃維生素D和魚油就能預防房顫?真相來了
    作為首場最新揭曉研究(LBS)專場的首個研究,VITAL Rhythm 研究結果公布,進一步明晰了補充維生素D和ω-3脂肪酸與預防心房顫動之間的關係。-01-維D和魚油預防房顫尚無定論,VITAL Rhythm能否「一錘定音」?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
  • 生物技術與新型生物標誌物助力多種疾病的診斷
    2017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新型生物標誌物或生物技術應用於疾病診斷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新型檢測技術可「兩分鐘」診斷肝癌發生風險
  • 「名醫」心臟的「發電機」在哪?這套生物電力系統時刻保護你
    心房剛開始發生顫抖時,經過一段時間或者使用藥物後可恢復到正常心跳,但在飲酒、吸菸或活動後還會再次出現,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陣發性房顫」。要想降低發生房顫的風險,除了積極治療和預防本身的器質性疾病外,還需要採用控制血壓、戒菸、限酒、減少和停止咖啡因攝入、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規律鍛鍊、減輕生活壓力和控制體重等措施。
  • 神奇的心臟備用「小馬達」!關鍵時刻能救房顫病人的命
    交匯點訊 一粒2克重的膠囊就可以監測人體的心臟跳動,當心臟停跳時立即給予起搏治療.......不久前,這粒「神奇」的膠囊就為六旬老人解決了大煩惱。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智宏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在患者體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不僅讓患者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感染風險,還為不定時「罷工」的心臟保駕護航。
  • Tria heart valves ----純聚合物材質心臟瓣膜
    FDA批准的TAVR裝置,例如Edwards Lifesciences Sapien和Medtronic CoreValve,都是由金屬支架和動物組織(例如豬心包、牛心包)組成。然而,相關的併發症和不確定的耐久性阻礙了當前的TAVR技術應用於年輕、風險低、可操作的患者。
  • 運動降低心律失常風險新證據
    「運動能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有助於保持健康」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健康常識,也有多想研究已經表明運動可以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但是,運動強度與心律失常的發生並不是完全的直線反比關係,恰到好處的運動才是最有利的。來自《歐洲心臟雜誌》的一篇最新研究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共納入402406人進行研究。
  • 10年堅持每天10公裡的深度跑步愛好者跑出心臟問題:過量負荷不可小覷
    既然跑步有益心臟健康,但為什麼這位金先生長期跑步不僅沒給心臟帶來益處,反而導致心臟出現問題並且誘發房顫呢?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跑步本身,而在於長期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負荷,可能超出了心臟的承受和修復能力,從而使得心臟出現病理性改變。
  • 達比加群與P-gp抑制劑聯用或增加房顫患者出血風險
    直接口服抗凝劑(DOAC)自上市以來,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中的使用愈加廣泛。但其帶來的出血事件風險仍需關注,尤其是與其他抑制其代謝或吸收途徑的藥物聯用時,如CYP3A4和P-糖蛋白(P-gp)抑制劑。近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研究,對DOAC與兩類藥物聯用時的出血風險進行了比較。
  • 別再吃這種東西了,研究發現它並不能預防心臟疾病
    魚油和維生素D對房顫無益 第一項新研究探討了歐米伽-3脂肪酸和/或維生素D是否有助於預防房顫。 該研究由西奈山斯密特心臟研究院(Smidt Heart Institute)心臟科主席克裡斯蒂娜·艾伯特(Dr. Christine Albert)領導完成。
  • 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新成果獲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
    在華為穿戴設備PPG(光電容積脈搏波)技術支持下,高危人群居家可早期篩查房顫,醫生使用移動技術支持的房顫管理平臺(mAFA),可及時了解房顫患者的心律情況,以患者為中心,更好再入院的進行房顫症狀管理,優化抗凝治療、兼顧心血管風險和合併症管理、從而降低房顫和發生臨床不良事件的風險。
  • 可預測兒童腦創傷功能結局的MRI生物標誌物
    如何可靠預測這類患者腦創傷後的功能結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MRI在腦創傷患者中廣泛使用,並且具有識別病理生理學關鍵變化的巨大潛力,這些變化可用於預測患者的功能結局。由於豬的腦解剖結構、生理學和發育方面與人類的相似性,其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腦創傷模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