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比加群與P-gp抑制劑聯用或增加房顫患者出血風險

2021-01-09 騰訊網

直接口服抗凝劑(DOAC)自上市以來,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中的使用愈加廣泛。但其帶來的出血事件風險仍需關注,尤其是與其他抑制其代謝或吸收途徑的藥物聯用時,如CYP3A4和P-糖蛋白(P-gp)抑制劑。近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研究,對DOAC與兩類藥物聯用時的出血風險進行了比較。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研究設計

該研究是一項真實世界觀察性隊列研究,基於美國人群數據,通過索引處方,篩選了2010年10月19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間48,442例使用達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並於2015年10月1日進行最終隨訪。分析僅限於無腎病史且接受標準劑量DOAC治療的患者。

將聯合使用DOAC和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的患者作為治療組,同使用氨氯地平或美託洛爾聯合DOAC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主要結局為總體出血率,次要結局包括消化道大出血、中度出血和輕微出血。

在篩選的48,442例患者中,考慮納入和排除標準後,將1764例接受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聯合DOAC治療的患者與3105例接受氨氯地平的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將1793例接受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聯合DOAC治療的患者與3224例接受美託洛爾的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由於排除了先前的藥物使用者,這些隊列人數略有不同。

研究結果

根據比較結果,大約60%的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下,且多為男性,但在不同的治療組中有所不同。接受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治療的患者總體出血發生率相似,與是否聯用氨氯地平或美託洛爾,及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無關。

表1 DOAC與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及氨氯地平聯用時的不良出血事件數量和發生率

表2 DOAC與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及美託洛爾聯用時的不良出血事件數量和發生率

在接受達比加群治療的患者中,聯合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的總出血率比聯合氨氯地平高52%(HR, 1.52; 95%CI: 1.05-2.20),比聯合美託洛爾高43%(HR, 1.43; 95%CI: 1.02-2.00)。與聯合美託洛爾相比,達比加群聯合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帶來的總體出血率更高(291.3 vs 199.7/每1000人年)。在接受達比加群聯合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治療的患者中,與聯合美託洛爾相比,除輕微出血外,所有出血類別的HRs均有統計學顯著增加:總體出血(HR, 1.43; 95%CI: 1.02-2.00),總體胃腸道出血(HR, 2.32; 95%CI: 1.42-3.79),大量/中度出血(HR, 3.32; 95%CI: 1.54-7.16),大量/中度胃腸道出血(HR, 5.49; 95%CI: 1.67-18.03)和輕微胃腸道出血(HR, 2.33; 95%CI: 1.42-3.82)。

表3 DOAC與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同與氨氯地平或美託洛爾聯用的比較結果

敏感性分析顯示,與維拉帕米和地爾硫 聯用時,達比加群所帶來的出血風險增加了50%~100%,阿哌沙班或利伐沙班則沒有顯著結果。

這項研究提示,在腎功能正常的房顫患者中,達比加群與P-gp抑制劑維拉帕米或地爾硫 會聯用會增加出血風險。在選擇口服抗凝藥物時,臨床醫生可能需要考慮這些藥物的相互作用。

研究者說

達比加群是外流轉運體P-gp的底物。主要研究者Joshua Brown博士認為,P-gp抑制劑增加了前藥的生物利用度,導致活性代謝物的血清濃度增加,進而造成這一結果。其他中強度的P-gp抑制劑還包括胺碘酮、質子泵抑制劑,某些抗抑鬱藥和唑類抗真菌藥。

由於研究人員僅篩選了DOAC啟用前的6個月內(至少90天)服用維拉帕米、地爾硫 、氨氯地平和美託洛爾的患者,因此該研究的樣本量有限,並將維拉帕米和地爾硫 的數據合併在一起。

雖然從研究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組合併不理想,但維拉帕米和地爾硫 均被歸類為P-gp抑制劑和中度CYP3A4抑制劑,具有相似的適應證,且在藥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表現相似。選擇氨氯地平和美託洛爾作為比較藥物,是因為它們不是P-gp或CYP3A4抑制劑,且可以提供與維拉帕米和地爾硫 類似的藥理途徑和治療作用。

因此,Joshua Brown博士建議,不論房顫患者的腎功能如何,臨床醫生在聯用中強度P-gp抑制劑或CYP3A4抑制劑時,可選擇除達比加群外的其他DOAC;如果必須使用達比加群,則考慮聯用不產生相互作用的藥物。

參考來源:

1. Phuong Pham, Stephan Schmidt, Lawrence Lesko, et al. Association of Oral Anticoagulants and Verapamil or Diltiazem With Adverse Bleeding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ormal Kidney Function. JAMA Netw Open. 2020; 3(4): e203593.

2. Nicole Lou. An Unsafe Interaction Between Pradaxa and Common Meds — Study suggests drug-drug interaction regardless of kidney function. MedPage Today. April 24, 2020.

相關焦點

  •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且看指南!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率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 [圖文]抗凝相關出血的管理流程
    在過去20年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在門診患者中的使用大幅增加。然而,獲益總是和風險相伴,新型藥物的使用可以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抑制正常的凝血機制,同時也導致了出血事件的增加。通常,最有可能受益於這些藥物的患者發生出血的風險也會升高。
  • 房顫指南11大更新要點,一文速遞!
    對於出血風險的評估,應考慮使用HAS-BLED評分,對於高出血風險的患者(HAS-BLED評分≥3分),應考慮儘早且頻繁的進行臨床檢查和隨訪;(推薦等級:IIa) 推薦定期對患者的卒中、出血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告知治療決策的變化,並解決潛在的可改變的出血危險因素;(推薦等級:I) 對於起始低卒中風險的房顫患者,應考慮在指標評估後4
  • 勃林格殷格翰發布對idarucizumab逆轉達比加群抗凝作用的新分析
    [1]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再次啟動抗凝治療非常重要,有助排除卒中的潛在風險。 一項對正在進行的III 期RE-VERSE AD™試驗的期中分析數據顯示,可以在idarucizumab給藥後任何時間重新啟動替代抗栓治療。
  • 華法林抗凝及INR異常與出血的對策
    此外,與患者相關的最重要的出血危險因素為出血病史、年齡、腫瘤、肝臟和腎臟功能不全、卒中、酗酒、合併用藥尤其是抗血小板藥物。目前有多種評估方法應用於臨床,其中HAS-BLED評分系統被推薦用於房顫患者。評分為0-2分者屬於出血低風險患者,評分≥3分時提示患者出血風險增高。
  • 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除二尖瓣中、重度狹窄以及機械瓣置換術後的房顫患者外,均應首選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如患者使用華法林抗凝但不能維持INR水平時,則可以換用NOAC(例如,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 從臨床研究出發,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抗凝有何建議?
    作為根治陣發性心動過速最有效的方法,射頻消融已成為我國房顫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近年來我國導管消融治療發展迅速,導管消融適應症也逐漸拓寬。截至2018年,我國房顫消融手術接近5萬例。 房顫患者存在很大的血栓栓塞風險,另由於射頻消融術式複雜,在術前、術中以及術後都有增加血栓發生的因素。
  • JCE :導管消融可用於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
    Kaplan-Meier分析 房顫在長期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見,有報導顯示13%-27%的長期透析患者合併房顫,而且合併房顫者的死亡率顯著高於不合併房顫者。在臨床實踐中,一旦在透析過程中發作快心室率房顫,往往需要調整血透模式,甚至因為血流動力學異常和嚴重的心悸症狀而停止血透。另外由於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需要經過腎臟排洩,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慢性透析合併房顫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明顯降低,因此這些患者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是上世紀末研發的新技術,由於其治療房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高,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 施仲偉教授:短期雙抗後長期阿司匹林單藥治療成為PCI術後高出血...
    特別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兩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高出血風險的患者中,與標準的12個月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雙抗,DAPT)方案相比,DAPT治療1或3個月後改成單用阿司匹林長期治療,可顯著降低PCI術後大出血風險,且不增加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支架內血栓的風險。
  • 選擇性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與腦出血的風險
    相關臨床研究對SSRIs促進卒中後患者功能恢復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然而,觀察性研究顯示,SSRIs與許多老年患者(>65歲)的不利預後相關;包括增加全因死亡率、卒中、心梗、跌倒、骨折、低鈉血症、胃腸道出血等的風險。 另外,通過對涉及506411名患者的16項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SSRIs使用達1年還會增加腦出血(ICH)的風險。
  • 新型脂類化合物檢測或可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房顫發生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房顫發生率較高。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糖尿病》(Diabetes)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在傳統危險因素中加入相關脂類化合物指標是否能提高對2型糖尿病患者檢測和預測未來發生房顫的能力。研究從ADVANCE試驗(n=3772)參與者的血脂測試指標(n=316)中,採用Logistic回歸模型確定與房顫發生率及未來發生房顫風險相關的脂質指標
  • 【醫學進展】直擊ESC2017——新一代DES/ACS患者由氯吡格雷轉換為替格瑞洛可顯著增加臨床不良事件風險
    CHANGE DATP研究得出結論,與以氯吡格雷為主的DAPT治療期間相比,以替格瑞洛為主的DAPT治療期間ACS/PCI患者淨臨床和腦血管不良事件風險顯著升高,且未觀察到缺血性事件風險的降低。這是第一項評估指南推薦的DAPT方案變化對真實世界中患者預後影響的研究,且該研究中所有ACS患者均接受新一代DES的PCI治療。
  • [Lancet Oncol]PD-L1/CTLA-4 抑制劑聯用治療晚期NSCLC顯療效
    Oncology 發表了一篇Ⅰb期試驗 Study 006 研究。據近期發表在 Lancet Oncology 上的一篇Ⅰb期試驗 Study 006 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種檢查點抑制劑——PD-L1 抑制劑 durvalumab 與 CTLA-4 抗體 tremelimumab 聯用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獲得了23%的緩解率。
  • 房室結消融+起搏器:房顫治療的另一選擇
    隨著房顫消融手術技術水平及成功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藥物治療之外有了另一選擇。然而,藥物治療和消融治療並非100%成功,仍有一部分患者雖經歷了反覆消融並且使用了多種藥物仍不能解房顫之煩惱。對於這樣的患者,在治療上我們仍有選擇。
  • 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有哪些不良反應?
    PPI與其他藥物聯用的不良反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可有效預防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再發,而抗血小板藥物可導致消化道黏膜破損,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風險。為了降低抗血小板藥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風險,200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胃腸道疾病學會(ACG)/美國心臟協會(AHA)專家共識建議有消化道出血風險的患者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可聯合應用PPI。後續研究發現PPI聯合氯吡格雷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於單用氯吡格雷,考慮兩者合用可能促進了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