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之於房顫及死亡率:呈J型曲線關係

2020-12-05 醫脈通

根據兩項觀察性研究顯示,劇烈體力活動的量效關係呈J型曲線。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運動對心臟有益,但運動過量對健康成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可能都是有害的。


一項研究納入了穩定的慢性心臟病患者,發現每天進行劇烈運動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適度運動(每周運動2-4次)者高2.36倍(95%CI 1.05-5.34)。瑞典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成年早期(不是中年)進行高強度運動與晚年發生房顫的風險增加相關。該研究是幾個把早年經常劇烈運動與房顫發生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的研究之一。上述兩項研究均發表在《Heart》上。


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Vanderbilt心血管研究所的首席醫療官Keith Churchwell博士說:「過去50年的文獻壓倒性指出:適度運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極其有利的,但現在也日趨清晰過多過少運動對患者來說都是有害的。」Keith Churchwell博士沒有參與上述兩項研究。


1.體力運動與死亡風險


來自德國海德爾堡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Ute Mons和同事報告,被廣泛認可的「穩定性心臟病患者指南」建議心臟病患者每天進行30-6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每周5-7天,研究已經證明這樣規律的運動鍛鍊對他們有明確積極影響。但只有少數研究對現實條件下體力活動鍛鍊的好處進行了探討[Heart 2014 May 14]。


這些研究均發現運動最少的患者其不良預後風險最高,但該風險與不同強度體力運動的量效關係仍未清楚。


Mons及其同事對穩定性心臟病患者隨訪了10年,試圖確定這些患者的不同強度體力運動的量效關係。這是一項納入1038名穩定型慢性心臟病患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KAROLA研究)。


在10年的隨訪中,評估了患者在業餘時間進行劇烈運動的頻率,並使用多因素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對體力運動強度級別與不同預後結果(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做出評估,對潛在混雜因素進行不同的調整,並且考慮了體力運動頻率的時間依賴性。


大多數患者經常鍛鍊


健康相關的社會人口統計學數據來源於處於恢復期的有自我管理標準化問卷的患者。而與醫學研究和次要診斷相關的其他信息則從醫院醫療記錄處獲取。對病人離開康復中心後的第1、3、4、5、6、8、10年進行評估,通過患者自我管理標準化問卷獲得與生活方式相關、健康相關的社會人口統計學信息,向醫生索要納入研究的死亡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相關信息和死亡證明書。


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歲,40%的患者報告說每周進行2-4次體力運動,30%報告說運動量比這多,30%報告比這少,另有10%左右說很少或從來沒有進行體力運動。


所有結果都表明:運動量最小的患者其危險最高,與參考人群(適度運動的患者,每周運動2-4次)相比,前者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全因死亡率分別比後者高約2倍(調整後為2.05,95%CI 1.20-3.51)和4倍(3.92,95%CI 2.26-6.79)。


報告每天進行劇烈體力運動的患者與每周進行2-4次運動的患者相比,前者有著更高的全因死亡風險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與參考人群相比,運動量較大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了62%-78%,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65%-2.37%。


Mons及其同事寫道:「當把體力運動的時間依賴性考慮進去時,我們的數據表明體力運動強度級別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呈反向J型曲線,運動量最多的患者其危險性也升高。」


2.高強度體力運動與房顫


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完成的一項研究中,評估了不同年齡階段成人進行高強度體力運動對房顫患病的影響[Heart 2014 May 14]。


該研究的體力運動相關信息來源於44410名無房顫、年齡45-79歲(平均60歲)的男性,這些受試者在1997年完成了基線自我管理問卷。問卷包含了他們一生中業餘時間運動、走路、騎自習車等信息(15歲、30歲、50歲和基線水平的信息)


平均隨訪時間為12年,在這期間總共發現了4568次房顫。於30歲男性受試者而言,每周運動超過5小時與每周運動少於1小時發生房顫的相對危險比是1.19(95%CI 1.05-1.36)。


每個星期運動超過5小時的30歲男性和晚年停止運動(每周少於1小時)的男性房顫發病風險較高(相對危險比1.49,95%CI 1.14-1.95)。平時步行/騎自行車與發生房顫風險呈負相關(每天大於1小時vs.幾乎不運動,相對危險比0.87,95%CI 0.77-0.97);在基線水平排除已有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後,也有類似的聯繫。


研究者寫道:「我們的結果表明,對相對年輕的男性來說,如果在其業餘時間進行高強度運動(中-高強度體力活動),那麼這些男性在晚年發生房顫的風險會增加,而一旦他們在晚年時停止運動,該風險的增加將更加明顯。另一方面,老年人步行/騎自行車(低-中強度體力活動)似乎可以降低房顫風險,這可能與較好地控制了幾個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有關」。


3.自我報告設計的主要缺陷


上述兩個研究都是依據參與者填寫自我管理問卷而後進行分析的。參與者回憶了他們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體力運動情況,卻沒有提供他們所進行運動的具體信息。巴塞隆納胸腔協會的Eduard Guasch和Lluis Mont在評論中指出,上述原因造成這兩個研究無法確切反映體力運動對相關結果的影響。


Vanderbilt心血管研究所的Churchwell說,這些把受試者早年的運動情況與晚年房顫發生危險聯繫起來的研究並不令人信服。他說,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相關性較差,肯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表明(運動與房顫)。


Churchwell建議心臟病患者在開始運動時應循序漸進,每天進行40-60分鐘的中-高等強度運動,每周鍛鍊3-5天。他還說,如果患者的運動計劃較為極端,則不容易堅持,而改善心血管狀況的關鍵是堅持運動。


醫脈通編譯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譯自:Salynn Boyles.Exercise and the Heart: Setting Limits. MedPage Today. May 15, 201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高考生物難點剖析:《種群數量的變化》之「J」型曲線「s」型曲線
    該節內容包含了許多抽象生物概念,如「J」型曲線和「s」型曲線、種群、增長率、增長速率、K值等。這無疑給廣大考生造成了較大困難。基於此,小編進行了深入剖析,並總結了以下知識要點。希望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有所助益,令你們真正掌握關於「種群的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
  • Eur Heart J:飲酒、心臟生物標誌物與房顫風險和不良結局的關係
    核心提示: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HF)相比,即使每天少量飲酒1.2杯/天也能增加房顫的患病風險,因此不能通過心臟生物標誌物濃度或HF來解釋飲酒與房顫之間的相關性。 關於酒精攝入與房顫之間的關係尚無統一的證據,特別是攝入量降低的情況下。
  • 美國心臟協會告訴你,這些由生活方式導致的房顫,是可逆的
    ▎每周2.5小時中等強度運動就夠,過度只會適得其反缺乏體育活動不僅會通過與已有的房顫危險因素相關聯而導致房顫負擔,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缺乏運動是獨立的房顫危險因素。證據顯示,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預防房顫發作,同時對房顫症狀和生活質量也有改善作用。
  • 「男孩U型曲線,女孩J型曲線」,家長這樣做幫孩子擺脫入園焦慮
    經調查發現,孩子對新環境有兩種適應過程,分別為U型曲線和J型曲線。一般來說,在進入新環境之後,男孩的適應過程一般符合U型曲線的走勢,先是經歷進入新環境的興奮期,隨後逐漸發現預期與自己的想像不相符,心情就會慢慢進入U型曲線的谷底,而後,經歷過一個階段的適應期,在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之後,適應能力就慢慢出現了改善,U型曲線也呈慢慢上升的趨勢。
  • 湖南首例|心內科完成肥厚型心肌病合併房顫「一站式」射頻消融術
    患者上手術臺即發作房顫,收縮壓一度下降到60mmHg,手術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面對手術的重重困難,憑藉團隊的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精湛的手術技巧,最終完成了房顫的環肺靜脈隔離和左房基質改良術,並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部位做了精準的射頻消融,完美地避開了希氏束及左後分支,從而杜絕了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
  • 說好呈S型曲線結果呈線性增長,為什麼新冠感染曲線不按常理來?
    說好呈S型曲線結果呈線性增長,為什麼新冠感染曲線不按常理來?像「社交距離」和「使曲線變平」這樣的短語已經成為常用詞彙的一部分。然而,有些解釋不夠充分:許多國家在第一個高峰後顯示的感染曲線呈線性上升,與流行病學模型預期的S型曲線形成鮮明對比,那麼該如何解釋這種上升?維也納複雜性科學中心(CSH)的科學家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對感染曲線的線性增長給出了解釋。
  • 靠吃維生素D和魚油就能預防房顫?真相來了
    作為首場最新揭曉研究(LBS)專場的首個研究,VITAL Rhythm 研究結果公布,進一步明晰了補充維生素D和ω-3脂肪酸與預防心房顫動之間的關係。-01-維D和魚油預防房顫尚無定論,VITAL Rhythm能否「一錘定音」?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
  • 肥厚型心肌病患也該堅持運動!韓國7000餘人研究
    由於多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運動耐力及心功能減低的表現,目前指南建議其避免競技性運動,但並沒有明確這類患者如何進行合適的運動。韓國和美國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對於中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來說,堅持進行中高強度運動可逐漸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
  • 運動降低心律失常風險新證據
    「運動能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有助於保持健康」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健康常識,也有多想研究已經表明運動可以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但是,運動強度與心律失常的發生並不是完全的直線反比關係,恰到好處的運動才是最有利的。來自《歐洲心臟雜誌》的一篇最新研究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共納入402406人進行研究。
  • 新型脂類化合物檢測或可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房顫發生風險
    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糖尿病》(Diabetes)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在傳統危險因素中加入相關脂類化合物指標是否能提高對2型糖尿病患者檢測和預測未來發生房顫的能力。研究從ADVANCE試驗(n=3772)參與者的血脂測試指標(n=316)中,採用Logistic回歸模型確定與房顫發生率及未來發生房顫風險相關的脂質指標
  • 大慶油田總醫院獲批「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
    「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的評價標準極其嚴苛,要求醫院不但能夠規範化房顫診療、藥物抗凝治療,還對房顫介入手術治療水平及數量都有明確標準。 而且,獲評單位還需在所在區域房顫治療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房顫中心負責人潘震華說道。如今,油田總醫院作為省內第三個「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除了承擔區域內房顫等心臟患者的診療工作外,還將發揮帶頭作用,協同市房顫聯盟(6家三甲醫院及多家基層醫院)推廣房顫治療領域新技術、新觀點、新成果,推動房顫的科學管理,提升公眾對房顫等疾病的認識和防治意識。
  • 人工智慧在心房顫動預測中的新進展|人工智慧|顫動預測|心房|房顫|...
    另外,房顫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進行性心力衰竭、心臟驟停及腦卒中等併發症。房顫患者卒中總體發生風險是無房顫患者的 5 倍,1 年致殘率和死亡率超過 50%,1 年復發率超過 1/3[1]。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患者為無症狀或陣發性房顫,極大地增加了卒中甚至死亡的風險。因此,對於房顫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幹預控制或者早期準確檢測房顫,能讓醫生儘早制訂抗凝、消融等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後。
  • 中國癌症死亡曲線30年走高 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
    到底是一隻什麼樣的魔鬼之手使得中國的癌症死亡曲線在30年間不斷走高?  死亡曲線  癌症,這個概念被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為: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100多種疾病的通稱,使用的其它術語為惡性腫瘤。「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如此開篇。
  • 適當增加「劇烈運動」比例,有助於降低全因死亡率 | 研究速遞
    適當增加「劇烈運動」比例,有助於降低全因死亡率 | 研究速遞
  • 淋巴癌死亡率為何居高不下?
    淋巴癌死亡率究竟有多高?淋巴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惡性淋巴瘤來源於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的惡變。在我國惡性淋巴瘤雖相對少見,但近年來新發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過25000例,而在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可高達11/10萬-18/10萬,略高於各類白血病的總和...
  • 經典運動力學:曲線運動
    飛機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曲線一、定義物體做機械運動,如果運動軌跡是曲線,那麼這樣的運動形式叫作曲線運動。二、曲線運動的特點在曲線運動中,運動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就是通過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因此,質點在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化。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但是變速運動不一定是曲線運動,直線運動中速度大小變化時也是變速運動。三、曲線運動的條件1.從運動學角度,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 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值得看看!
    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蹤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分析的結果是:✔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在每天步行達到4400步時,死亡率出現了顯著下降,與每天2700步相比,死亡風險降低了大約40%;✔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 世一堂緊急公告:每日步行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值得人們關注
    然後在2018~2019年間跟蹤調查這些人的狀況,發現有504人已經死亡,由此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係。分析的結果是:✔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這項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與死亡率的關係
  • JTT雜誌:高強度運動可能增加靜脈栓塞風險?你怎麼看_騰訊新聞
    Cardiology》雜誌上的 meta 分析納入了 44 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劑量反應曲線表明:在一定範圍內,研究人群的心血管死亡風險隨運動強度的提高而降低,相比較高水平的運動,低水平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更高。
  • JCE :導管消融可用於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
    Kaplan-Meier分析 房顫在長期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見,有報導顯示13%-27%的長期透析患者合併房顫,而且合併房顫者的死亡率顯著高於不合併房顫者。在臨床實踐中,一旦在透析過程中發作快心室率房顫,往往需要調整血透模式,甚至因為血流動力學異常和嚴重的心悸症狀而停止血透。另外由於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需要經過腎臟排洩,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慢性透析合併房顫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明顯降低,因此這些患者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是上世紀末研發的新技術,由於其治療房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高,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