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兩項觀察性研究顯示,劇烈體力活動的量效關係呈J型曲線。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運動對心臟有益,但運動過量對健康成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可能都是有害的。
一項研究納入了穩定的慢性心臟病患者,發現每天進行劇烈運動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適度運動(每周運動2-4次)者高2.36倍(95%CI 1.05-5.34)。瑞典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成年早期(不是中年)進行高強度運動與晚年發生房顫的風險增加相關。該研究是幾個把早年經常劇烈運動與房顫發生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的研究之一。上述兩項研究均發表在《Heart》上。
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Vanderbilt心血管研究所的首席醫療官Keith Churchwell博士說:「過去50年的文獻壓倒性指出:適度運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極其有利的,但現在也日趨清晰過多過少運動對患者來說都是有害的。」Keith Churchwell博士沒有參與上述兩項研究。
1.體力運動與死亡風險
來自德國海德爾堡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Ute Mons和同事報告,被廣泛認可的「穩定性心臟病患者指南」建議心臟病患者每天進行30-6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每周5-7天,研究已經證明這樣規律的運動鍛鍊對他們有明確積極影響。但只有少數研究對現實條件下體力活動鍛鍊的好處進行了探討[Heart 2014 May 14]。
這些研究均發現運動最少的患者其不良預後風險最高,但該風險與不同強度體力運動的量效關係仍未清楚。
Mons及其同事對穩定性心臟病患者隨訪了10年,試圖確定這些患者的不同強度體力運動的量效關係。這是一項納入1038名穩定型慢性心臟病患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KAROLA研究)。
在10年的隨訪中,評估了患者在業餘時間進行劇烈運動的頻率,並使用多因素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對體力運動強度級別與不同預後結果(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做出評估,對潛在混雜因素進行不同的調整,並且考慮了體力運動頻率的時間依賴性。
大多數患者經常鍛鍊
健康相關的社會人口統計學數據來源於處於恢復期的有自我管理標準化問卷的患者。而與醫學研究和次要診斷相關的其他信息則從醫院醫療記錄處獲取。對病人離開康復中心後的第1、3、4、5、6、8、10年進行評估,通過患者自我管理標準化問卷獲得與生活方式相關、健康相關的社會人口統計學信息,向醫生索要納入研究的死亡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相關信息和死亡證明書。
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歲,40%的患者報告說每周進行2-4次體力運動,30%報告說運動量比這多,30%報告比這少,另有10%左右說很少或從來沒有進行體力運動。
所有結果都表明:運動量最小的患者其危險最高,與參考人群(適度運動的患者,每周運動2-4次)相比,前者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全因死亡率分別比後者高約2倍(調整後為2.05,95%CI 1.20-3.51)和4倍(3.92,95%CI 2.26-6.79)。
報告每天進行劇烈體力運動的患者與每周進行2-4次運動的患者相比,前者有著更高的全因死亡風險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與參考人群相比,運動量較大的患者死亡風險增加了62%-78%,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65%-2.37%。
Mons及其同事寫道:「當把體力運動的時間依賴性考慮進去時,我們的數據表明體力運動強度級別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呈反向J型曲線,運動量最多的患者其危險性也升高。」
2.高強度體力運動與房顫
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完成的一項研究中,評估了不同年齡階段成人進行高強度體力運動對房顫患病的影響[Heart 2014 May 14]。
該研究的體力運動相關信息來源於44410名無房顫、年齡45-79歲(平均60歲)的男性,這些受試者在1997年完成了基線自我管理問卷。問卷包含了他們一生中業餘時間運動、走路、騎自習車等信息(15歲、30歲、50歲和基線水平的信息)
平均隨訪時間為12年,在這期間總共發現了4568次房顫。於30歲男性受試者而言,每周運動超過5小時與每周運動少於1小時發生房顫的相對危險比是1.19(95%CI 1.05-1.36)。
每個星期運動超過5小時的30歲男性和晚年停止運動(每周少於1小時)的男性房顫發病風險較高(相對危險比1.49,95%CI 1.14-1.95)。平時步行/騎自行車與發生房顫風險呈負相關(每天大於1小時vs.幾乎不運動,相對危險比0.87,95%CI 0.77-0.97);在基線水平排除已有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後,也有類似的聯繫。
研究者寫道:「我們的結果表明,對相對年輕的男性來說,如果在其業餘時間進行高強度運動(中-高強度體力活動),那麼這些男性在晚年發生房顫的風險會增加,而一旦他們在晚年時停止運動,該風險的增加將更加明顯。另一方面,老年人步行/騎自行車(低-中強度體力活動)似乎可以降低房顫風險,這可能與較好地控制了幾個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有關」。
3.自我報告設計的主要缺陷
上述兩個研究都是依據參與者填寫自我管理問卷而後進行分析的。參與者回憶了他們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體力運動情況,卻沒有提供他們所進行運動的具體信息。巴塞隆納胸腔協會的Eduard Guasch和Lluis Mont在評論中指出,上述原因造成這兩個研究無法確切反映體力運動對相關結果的影響。
Vanderbilt心血管研究所的Churchwell說,這些把受試者早年的運動情況與晚年房顫發生危險聯繫起來的研究並不令人信服。他說,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相關性較差,肯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表明(運動與房顫)。
Churchwell建議心臟病患者在開始運動時應循序漸進,每天進行40-60分鐘的中-高等強度運動,每周鍛鍊3-5天。他還說,如果患者的運動計劃較為極端,則不容易堅持,而改善心血管狀況的關鍵是堅持運動。
醫脈通編譯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譯自:Salynn Boyles.Exercise and the Heart: Setting Limits. MedPage Today. May 15, 201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