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大暑。北京進入酷熱的「桑拿天」。來自三個不同省份的三位地方菸草專賣局的官員,卻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時來到北京。
他們並不是進京來參加菸草系統的會議的。在京城的這一周,除了悶熱天氣帶來的煩躁外,困擾三人更多的是忐忑不安。
就在進入大暑的前一周,他們來到同一所醫院——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接受診治,找的是同一位主治醫生——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
診斷結果很快出來了,他們患的是同樣的病——肺癌。
得知結果後,三位平時菸癮很大的菸草局官員全都立馬戒了煙。
「只要知道是肺癌,再大的菸癮都能戒掉。」支修益說,而此前他所在的中國健康教育協會每年都組織各種戒菸宣傳活動,效果並不好。
支修益的苦惱由來已久。衛生部的調查數據顯示,最近30年來,中國的癌症發病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城市癌症死亡率(每10萬人當中每年死於惡性腫瘤的人數)從20世紀70年代的91.8/10萬,上升到2003年的124.6/10萬,同時期的農村癌症死亡率也由80.8/10萬,上升到127.0/10萬。
「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衛生部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統計報告中說。
到底是一隻什麼樣的魔鬼之手使得中國的癌症死亡曲線在30年間不斷走高?
死亡曲線
癌症,這個概念被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為: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100多種疾病的通稱,使用的其它術語為惡性腫瘤。「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如此開篇。
那麼,這個「殺手」在中國的殺傷力,30年來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建國以來,迄今為止共進行過三次全國居民死因調查」,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董志偉介紹說,1973-1975年是第一次,第二次在1993年,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其中都得出了有關癌症的數據。
綜合前兩次調查的資料以及衛生部近年的報告,一條死亡曲線被勾劃出來——
20世紀70年代,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70萬。城市癌症死亡率91.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6.3%;農村死亡率80.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1.6%。
90年代,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為117萬。城市癌症死亡率112.6/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0.6%;農村死亡率106.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7.1%。
21世紀初(2003年),我國平均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為150萬。城市癌症死亡率124.6/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2.0%,在各類死因中居第1位;農村死亡率127.0/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1.0%,在各類死因中居首位。
而最新的數據來自去年5月衛生部公布的《中國慢性病報告》——近年來癌症死亡人口已佔我國城鄉總死亡人口的24%。
高發癌譜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癌症控制策略研究報告》顯示了30年來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變化:
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宮頸癌。
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腸癌。
2000年——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腸癌。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顯的是宮頸癌,上升最明顯的,就是威脅上述三位菸草局官員生命的肺癌。
但董志偉提醒,對於癌症發生、死亡數據,要將初率與世調率/中調率(分別指按世界、中國人口結構調整後的死亡率)嚴格區分,「如果僅拿初率做文章,數值會越炒越高。初率是毛死亡,並沒有考慮老齡化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必須進行調整,才能得出客觀的分析。」
魔鬼之手
作為國內治療肺癌的權威專家,支修益對各種影響肺部的氣味都很敏感,不僅僅是香菸味,還包括日益變化的城市空氣。
癌症發病上升的20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正是中國經濟高速起飛的30年。與經濟的爆炸性繁榮相伴的是日益嚴重的汙染。在支修益眼中,北京的大氣汙染有目共睹。「以前我家住廣渠門,從東二環能清晰地望到西山。現在搬到西四環,離西山更近了,卻再也看不到山的輪廓。」
那麼,環境惡化是不是導致30年來癌症發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呢?
對此,多位癌症專家表示,「癌症死亡和發病數據增高的確切原因還不好說」。
董志偉把死亡曲線的上升首要歸因於30年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可能有2/3的癌症增長是因為年齡增長造成的,另外三分之一具體病因還不夠清楚,但吸菸對整個腫瘤發病『貢獻率』最高。」
支修益也認為,肺癌最主要的原因是吸菸。
中國是世界上吸菸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菸民的1/3。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吸菸年齡由1984年的22.4歲下降為19.7歲。
伴隨吸菸低齡化而來的是癌症年輕化。「以前認為五六十、六七十歲的人才得肺癌,現在三四十歲的大有人在,宣武醫院最年輕的肺癌病人只有21歲。」支修益說。
他同時警告說,女性吸菸在全世界都有上升趨勢,中國亦然。從前兩次死因調查數據來看,女性肺癌死亡率由4.59/10萬升至8.74/10萬,上升了90.41%。
「菸草的毒害有二三十年的滯後性。」支修益解釋說,人口老齡化使我們現在為以前二、三十年的菸草毒害埋單。
支修益將城市化、農村工業化加速帶來的環境汙染列為排在吸菸之後的肺癌增長原因。比如室外汽車尾氣、工地、餐館的有害氣體排放,室內烹炸、裝修等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章文華是一位幾十年來堅持下鄉做宮頸癌篩查的女性。在山西襄垣篩查時,她發現老百姓都是用山上流下來的水,這些水已經被上面的煤礦汙染過,水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與當地宮頸癌高發有很大關係。
董志偉將大氣汙染和水體汙染放在了癌症病因的最後。他認為,環境汙染與癌症的關係問題,權威的流行病學報告一直沒能確認。「肯定有關係,但關係密切到什麼程度不好說。」
而衛生部相關人士提供的資料則認為,在癌症的發病因素中,因環境汙染而患病的佔75%,空氣汙染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因素。
但關於環境汙染與癌症關係目前仍沒有確切的權威數據,國家環保總局已選定某些重點汙染地區開展環境汙染與健康損害狀況的調查。針對沿淮河流域的水汙染和癌症高發村,衛生部也已責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據透露,調查結果將於2009年公布。
數據之謎
除了吸菸和環境問題外,困擾中國癌症防治的,還有30年來公共衛生政策的一些問題。
「國家至今仍然缺乏對於全國癌症發病情況的準確統計數據。現有的一些數據我覺得是不準的。」董志偉說。
1973-1975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也是迄今僅有的一次覆蓋全國人口(不包括西藏和臺灣)的死因調查。當時國家動員80萬人投入工作,採取走家串戶、手抄核實的方式,使得匯總的數據質量很高。結果是:全國人口8.5億,癌症死亡約70萬人,發病約90萬人。
「由於數據可靠,這次普查結論在當時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董回憶。
1993年進行了第二次死因回顧(1990-1992)調查。此時全國人口已達12億,而國家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調查成本成為讓政府頭痛的問題。最終,這次調查只採取了全國範圍內分層抽樣的方式,樣本數為全國人口的1/10即1.2億。
「這次調查的問題是布點缺乏代表性,越是沿海點越多,越是西部點越少;而且覆核工作做得不夠,導致統計存在相當誤差。」董志偉說。
第二次調查的結果是癌症死亡130萬人,發病160萬人。這一併不完善的數據,在以後的十幾年裡一直未能得到充實。直到2006年,由衛生部、科技部共同領導的第三次死因調查才開始啟動。
第三次調查涵蓋31個省市自治區、213個點、約覆蓋全國1/10的人口。「不同於前兩次的全部死因調查,它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以癌症為重點的死因回顧抽樣調查。」衛生部相關人士介紹說,從人財物力的投入、抽樣方案的設定、調查內容的細化到人員訓練等各方面,都比第二次更為完善。目前調查數據尚在匯總之中,結果將在今年11月底公布。
在董志偉看來,要想使最後的統計數據具有說服力,首先要基礎調查數據可靠,有對全國各地完備的死亡原因登記系統。
可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腫瘤檢測系統。
2005年,當陳萬青放棄在國外衛生管理部門的優越工作回國時,他選擇了去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他的理由是,這個辦公室是7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建立起來的,是唯一一家進行全國範圍腫瘤信息登記的地方。
可是,當陳萬青到腫瘤辦上班後,才發現國內在公共衛生信息統計方面很乏力。「癌症是慢性病,沒有全國範圍的信息直報系統,發生和死亡每年都沒有確切的數字。各地缺乏完善的信息登記系統,登記過程中經費無力解決。」
「政府一定要明確責任,明白當前最首要的應該是做什麼。」董志偉說,政府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資辦醫院上,而首先要進行基礎衛生數據收集,以此為依據來制定國家的公共衛生政策。
不謀而合,現在已是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的陳萬青也提出要「建立完善的腫瘤監測系統」。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目前已有分布在20個省區的40多個登記處,覆蓋4000多萬人口,但不能反映全國。「完善信息收集系統,並制定法律來規範,這是政府應該做也只能由政府來做的事。」
癌症如果能早期發現和治療,花費要小、效果要好。但由於很多癌症沒有早期症狀,加之公民健康體檢意識較差,一經發現已是晚期。「肺癌一經查出就是晚期的達到80%。」支修益說。
因此,他呼籲「把健康體檢列入我們的醫保政策」,將公民的健康體檢、高發區的癌症篩查提上日程,政府應儘快出臺一些癌症篩查的資助項目。
「政府要調整公共衛生政策思路,不要光以為防治傳染病才屬於公共衛生,很多慢性病包括癌症早治早防應該納入公共衛生範疇,由政府給予支持。」董志偉建議。
他認為,國家的公共財政在癌症方面的投入要以預防為主,將資源「前移」到癌症的預防環節,而非大力用於晚期病症的治療;資源「下移」,不能全部停留在城市,應該分移到農村中去,因為癌症高發區多集中在農村。
「農村的窮人得了癌症,無法到大醫院看病,一是沒錢,二是大醫院也沒那麼大容量,於是很多農民就選擇放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說,「至少有30%-40%的病人放棄了規範化治療。」
讓癌症專家們欣慰的是,從2003年開始,國家在癌症方面的公共衛生投入在逐年增加。不久前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癌症中心。「很多事情還需要過程和時間,但的確是向好的趨勢發展。」喬友林說。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