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症死亡曲線30年走高 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

2020-11-24 搜狐網

  7月,大暑。北京進入酷熱的「桑拿天」。來自三個不同省份的三位地方菸草專賣局的官員,卻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時來到北京。

  他們並不是進京來參加菸草系統的會議的。在京城的這一周,除了悶熱天氣帶來的煩躁外,困擾三人更多的是忐忑不安。

  就在進入大暑的前一周,他們來到同一所醫院——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接受診治,找的是同一位主治醫生——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

  診斷結果很快出來了,他們患的是同樣的病——肺癌。

  得知結果後,三位平時菸癮很大的菸草局官員全都立馬戒了煙。

  「只要知道是肺癌,再大的菸癮都能戒掉。」支修益說,而此前他所在的中國健康教育協會每年都組織各種戒菸宣傳活動,效果並不好。

  支修益的苦惱由來已久。衛生部的調查數據顯示,最近30年來,中國的癌症發病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城市癌症死亡率(每10萬人當中每年死於惡性腫瘤的人數)從20世紀70年代的91.8/10萬,上升到2003年的124.6/10萬,同時期的農村癌症死亡率也由80.8/10萬,上升到127.0/10萬。

  「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衛生部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統計報告中說。

  到底是一隻什麼樣的魔鬼之手使得中國的癌症死亡曲線在30年間不斷走高?

  死亡曲線

  癌症,這個概念被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為: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100多種疾病的通稱,使用的其它術語為惡性腫瘤。「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如此開篇。

  那麼,這個「殺手」在中國的殺傷力,30年來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建國以來,迄今為止共進行過三次全國居民死因調查」,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董志偉介紹說,1973-1975年是第一次,第二次在1993年,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其中都得出了有關癌症的數據。

  綜合前兩次調查的資料以及衛生部近年的報告,一條死亡曲線被勾劃出來——

  20世紀70年代,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70萬。城市癌症死亡率91.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6.3%;農村死亡率80.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1.6%。

  90年代,我國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為117萬。城市癌症死亡率112.6/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0.6%;農村死亡率106.8/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17.1%。

  21世紀初(2003年),我國平均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口約為150萬。城市癌症死亡率124.6/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2.0%,在各類死因中居第1位;農村死亡率127.0/10萬,佔全部死亡人口21.0%,在各類死因中居首位。

  而最新的數據來自去年5月衛生部公布的《中國慢性病報告》——近年來癌症死亡人口已佔我國城鄉總死亡人口的24%。

  高發癌譜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癌症控制策略研究報告》顯示了30年來主要癌症死亡率排位的變化:

  70年代的排位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宮頸癌。

  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腸癌。

  2000年——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腸癌。

  其中,死亡率下降最明顯的是宮頸癌,上升最明顯的,就是威脅上述三位菸草局官員生命的肺癌。

  但董志偉提醒,對於癌症發生、死亡數據,要將初率與世調率/中調率(分別指按世界、中國人口結構調整後的死亡率)嚴格區分,「如果僅拿初率做文章,數值會越炒越高。初率是毛死亡,並沒有考慮老齡化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必須進行調整,才能得出客觀的分析。」

  魔鬼之手

  作為國內治療肺癌的權威專家,支修益對各種影響肺部的氣味都很敏感,不僅僅是香菸味,還包括日益變化的城市空氣。

  癌症發病上升的20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正是中國經濟高速起飛的30年。與經濟的爆炸性繁榮相伴的是日益嚴重的汙染。在支修益眼中,北京的大氣汙染有目共睹。「以前我家住廣渠門,從東二環能清晰地望到西山。現在搬到西四環,離西山更近了,卻再也看不到山的輪廓。」

  那麼,環境惡化是不是導致30年來癌症發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呢?

  對此,多位癌症專家表示,「癌症死亡和發病數據增高的確切原因還不好說」。

  董志偉把死亡曲線的上升首要歸因於30年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可能有2/3的癌症增長是因為年齡增長造成的,另外三分之一具體病因還不夠清楚,但吸菸對整個腫瘤發病『貢獻率』最高。」

  支修益也認為,肺癌最主要的原因是吸菸。

  中國是世界上吸菸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菸民的1/3。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吸菸年齡由1984年的22.4歲下降為19.7歲。

  伴隨吸菸低齡化而來的是癌症年輕化。「以前認為五六十、六七十歲的人才得肺癌,現在三四十歲的大有人在,宣武醫院最年輕的肺癌病人只有21歲。」支修益說。

  他同時警告說,女性吸菸在全世界都有上升趨勢,中國亦然。從前兩次死因調查數據來看,女性肺癌死亡率由4.59/10萬升至8.74/10萬,上升了90.41%。

  「菸草的毒害有二三十年的滯後性。」支修益解釋說,人口老齡化使我們現在為以前二、三十年的菸草毒害埋單。

  支修益將城市化、農村工業化加速帶來的環境汙染列為排在吸菸之後的肺癌增長原因。比如室外汽車尾氣、工地、餐館的有害氣體排放,室內烹炸、裝修等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章文華是一位幾十年來堅持下鄉做宮頸癌篩查的女性。在山西襄垣篩查時,她發現老百姓都是用山上流下來的水,這些水已經被上面的煤礦汙染過,水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與當地宮頸癌高發有很大關係。

  董志偉將大氣汙染和水體汙染放在了癌症病因的最後。他認為,環境汙染與癌症的關係問題,權威的流行病學報告一直沒能確認。「肯定有關係,但關係密切到什麼程度不好說。」

  而衛生部相關人士提供的資料則認為,在癌症的發病因素中,因環境汙染而患病的佔75%,空氣汙染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因素。

  但關於環境汙染與癌症關係目前仍沒有確切的權威數據,國家環保總局已選定某些重點汙染地區開展環境汙染與健康損害狀況的調查。針對沿淮河流域的水汙染和癌症高發村,衛生部也已責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據透露,調查結果將於2009年公布。

  數據之謎

  除了吸菸和環境問題外,困擾中國癌症防治的,還有30年來公共衛生政策的一些問題。

  「國家至今仍然缺乏對於全國癌症發病情況的準確統計數據。現有的一些數據我覺得是不準的。」董志偉說。

  1973-1975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也是迄今僅有的一次覆蓋全國人口(不包括西藏和臺灣)的死因調查。當時國家動員80萬人投入工作,採取走家串戶、手抄核實的方式,使得匯總的數據質量很高。結果是:全國人口8.5億,癌症死亡約70萬人,發病約90萬人。

  「由於數據可靠,這次普查結論在當時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董回憶。

  1993年進行了第二次死因回顧(1990-1992)調查。此時全國人口已達12億,而國家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調查成本成為讓政府頭痛的問題。最終,這次調查只採取了全國範圍內分層抽樣的方式,樣本數為全國人口的1/10即1.2億。

  「這次調查的問題是布點缺乏代表性,越是沿海點越多,越是西部點越少;而且覆核工作做得不夠,導致統計存在相當誤差。」董志偉說。

  第二次調查的結果是癌症死亡130萬人,發病160萬人。這一併不完善的數據,在以後的十幾年裡一直未能得到充實。直到2006年,由衛生部、科技部共同領導的第三次死因調查才開始啟動。

  第三次調查涵蓋31個省市自治區、213個點、約覆蓋全國1/10的人口。「不同於前兩次的全部死因調查,它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以癌症為重點的死因回顧抽樣調查。」衛生部相關人士介紹說,從人財物力的投入、抽樣方案的設定、調查內容的細化到人員訓練等各方面,都比第二次更為完善。目前調查數據尚在匯總之中,結果將在今年11月底公布。

  在董志偉看來,要想使最後的統計數據具有說服力,首先要基礎調查數據可靠,有對全國各地完備的死亡原因登記系統。

  可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腫瘤檢測系統。

  2005年,當陳萬青放棄在國外衛生管理部門的優越工作回國時,他選擇了去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他的理由是,這個辦公室是7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建立起來的,是唯一一家進行全國範圍腫瘤信息登記的地方。

  可是,當陳萬青到腫瘤辦上班後,才發現國內在公共衛生信息統計方面很乏力。「癌症是慢性病,沒有全國範圍的信息直報系統,發生和死亡每年都沒有確切的數字。各地缺乏完善的信息登記系統,登記過程中經費無力解決。」

  「政府一定要明確責任,明白當前最首要的應該是做什麼。」董志偉說,政府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資辦醫院上,而首先要進行基礎衛生數據收集,以此為依據來制定國家的公共衛生政策。

  不謀而合,現在已是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的陳萬青也提出要「建立完善的腫瘤監測系統」。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目前已有分布在20個省區的40多個登記處,覆蓋4000多萬人口,但不能反映全國。「完善信息收集系統,並制定法律來規範,這是政府應該做也只能由政府來做的事。」

  癌症如果能早期發現和治療,花費要小、效果要好。但由於很多癌症沒有早期症狀,加之公民健康體檢意識較差,一經發現已是晚期。「肺癌一經查出就是晚期的達到80%。」支修益說。

  因此,他呼籲「把健康體檢列入我們的醫保政策」,將公民的健康體檢、高發區的癌症篩查提上日程,政府應儘快出臺一些癌症篩查的資助項目。

  「政府要調整公共衛生政策思路,不要光以為防治傳染病才屬於公共衛生,很多慢性病包括癌症早治早防應該納入公共衛生範疇,由政府給予支持。」董志偉建議。

  他認為,國家的公共財政在癌症方面的投入要以預防為主,將資源「前移」到癌症的預防環節,而非大力用於晚期病症的治療;資源「下移」,不能全部停留在城市,應該分移到農村中去,因為癌症高發區多集中在農村。

  「農村的窮人得了癌症,無法到大醫院看病,一是沒錢,二是大醫院也沒那麼大容量,於是很多農民就選擇放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說,「至少有30%-40%的病人放棄了規範化治療。」

  讓癌症專家們欣慰的是,從2003年開始,國家在癌症方面的公共衛生投入在逐年增加。不久前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癌症中心。「很多事情還需要過程和時間,但的確是向好的趨勢發展。」喬友林說。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廣西每年約5萬人死於癌症 肺癌死亡率快速上升
    廣西每年約5萬人死於癌症 肺癌死亡率快速上升 2008年04月16日 11:00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發表評論 昨日記者從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西腫瘤研究所)了解到,該院最近結束的廣西腫瘤死亡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經過10多年的時間,廣西人因腫瘤而死亡的比率大幅增高,其中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躍居第二。  廣西每年約5萬人死於癌症  黃天壬,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書記,此次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負責人。
  • 統計表明:近十年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
    統計表明:近十年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 2004年10月13日 11:47
  • 2015中國癌症統計數據:發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因為中國人口多(13.7 億人),先前的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評估都限制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小樣本或基於特定的年份。這份調查通過國家中央癌症登記處的高質量數據,對 72 個地區基於人群的癌症登記(2009-2011)進行分析,樣本代表了 6.5%的人口,用以估計 2015 年新病例和癌症死亡的人數。
  • CA Cancer J Clin:在抗擊肺癌研究進展的推動下 人類癌症死亡率...
    2020年1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據癌症統計數據(2020年)顯示,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從1991年到2017年下降了29%,其中包括從2016-2017年下降的2.2%,這是有史以來單年度癌症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 最新全球癌症數據:乳腺癌發病率躍居全球第一,中國發病率死亡率最...
    (原標題:最新全球癌症數據:乳腺癌發病率躍居全球第一,中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為肺癌) 雖不必談癌色變,但癌症一直是人們健康面臨的潛在威脅。
  • 癌症成廣東人第一死因 肝癌死亡率比全國高50%
    惡性腫瘤成為廣東人第一位死因  廣東省疾控中心慢病專家利用廣東省3次死因調查的數據(1970年至1972年、1990年至1992年、2004年至2005年)進行研究發現,惡性腫瘤在廣東省全人群中的死因順位逐漸前移至第1位,構成也在逐漸提高,死亡率上升幅度較全國上升幅度大,目前死亡率水平雖低於河南、
  • ACS發布報告稱美國癌症死亡率自1991年下降25%
    過去許多人一直將癌症與死亡劃等號。不過,隨著科技發展,或許未來癌症將不再成為死神的利器。最近,美國癌症學會(ACS)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自1991年至2014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5%之多,儘管癌症仍然是美國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但這一數據無疑給所有人更大的希望。該文章的作者,Rebecca L.
  • 2020年美國癌症統計報告
    對女性來說,最常見的三種癌症是乳腺癌、肺癌和結直腸癌,佔所有新診斷的50%;僅乳腺癌就佔女性癌症病例的30%。並且認為美國癌症總體死亡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肺癌死亡人數下降了。 肺癌人數呈連續下降 肺癌死亡的人數佔總癌症死亡人數的近四分之一,男性肺癌死亡率從1990年至2017年下降了51%,女性肺癌死亡率從2002年至2017年下降了26%。
  • WHO 最新癌症報告:乳腺癌取代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不過,儘管乳腺癌的新增人數超過肺癌,肺癌的死亡人數依舊是所有癌症之最。全世界癌症患者中,因肺癌死亡的比例佔 18%。僅看中國,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佔 19%,多達 362 萬人。緊接著幾個死亡人數多的癌症分別是肝癌 183 萬,結直腸癌 172 萬,胃癌 171 萬,食管癌 128 萬,乳腺癌 115 萬,胰腺癌 81 萬。
  • 中國癌症大數據深度分析:西南地區癌症發病率最高
    醫學研究顯示,和癌症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癌症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並且中國60歲及以上的患者分別佔癌症發病總人數和死亡總人數的60%和71%。[6]
  • 中國最新肺癌報告:每分鐘都有人死於肺癌!與美國差距大
    日前,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旗下期刊《胸部腫瘤學雜誌(JTO)》發布了最新中國肺癌報告。該報告公布了我國肺癌發病及死亡的最新數據,並對我國肺癌篩查防控、規範化診斷及手術、放療、全身治療等治療手段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介紹。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駕馬車」是抗擊肺癌的關鍵。
  • 中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5大致癌因素,大部分可避免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幾乎一半的新發癌症病例及超過一半的癌症死亡病例都發生在亞洲,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更是佔據了亞洲癌症發病與死亡的一大部分
  • 聚焦患者關愛助推肺癌防治 中國癌症基金會搭建腫瘤防治平臺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 12月2日,由中國癌症基金會主辦的「肺越未來」患者關愛項目在京啟動,該項目旨在為中國肺癌患者提供專業、科學和持續性的關愛服務,同步建立智能化的網際網路平臺,讓廣大肺癌患者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關愛服務。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肺癌已經連續十年霸佔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和發病率榜首,成為我國「第一癌」。
  • 反思:中國癌症年報出來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癌症現已成為中國高發疾病之一。正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所強調的,癌症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存在著巨大的未滿足需求。在中國,每10分鐘就有55人死於癌症;全球約有50%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來自中國。另外,診斷時間過晚也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負擔。
  • 今年,960萬人將死於癌症 | WHO全球癌症報告
    該數據共統計了覆蓋全球 185 個國家和地區的 36 種癌症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分析指出,全球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正在不斷上升,不同種類癌症的發生具有地域特徵,並且癌症的高發已經成為人類提高預期壽命的頭號阻礙。 報告指出,癌症的高發與許多因素相關,包括人口急劇增長、人口老齡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其中經濟的作用不容小覷。
  • COVID-19 癌症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原發性腫瘤亞型和患者人口統計學的影響:前瞻性隊列研究
    SARS-CoV-2感染後癌症患者的全因病-死亡率與年齡的增長有顯著關係,80歲及以上患者的病真病真病-死亡率從40~49歲患者0~10上升到0~48。幾項研究描述了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別是年齡和性別之間的關係,以及COVID-19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兩項癌症研究發現化療對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李和同事,2020年;庫德勒及其同事,2020年),另一項研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Vaugnat及其同事,2020年)。然而,一項規模較小的研究發現,近期化療的死亡率風險較小(楊和同事,2020年)。癌症亞型的影響仍有待闡明。
  • 全球患癌人數增長 肺癌死亡人數最多
    肺癌死亡人數最多,預計2018年將造成180萬人死亡,佔預計癌症死亡總人數的18.4%;結腸直腸癌造成的死亡人數排第二,將導致88.1萬人死亡;乳腺癌排名第五,將導致62.7萬人死亡。肺癌、結腸直腸癌和乳腺癌這3種癌症加在一起,佔2018年全球預計癌症死亡人數的1/3。此外,胃癌和肝癌分別會導致78.3萬人、78.2萬人死亡,排名第三和第四。癌症對男性和女性的殺傷力並不一樣。
  •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第一,肺癌如何預防和篩查?專家建議來了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陳雨)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在中國,肺癌佔據發病率及死亡率首位,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癌症第一殺手。肺癌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哪些是高危人群,如何遠離肺癌,一起來聽聽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江躍全怎麼說。
  • 2018全球癌症統計數據:肺癌、乳腺癌、結腸直腸癌發病率最高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12日發布報告稱,肺癌、女性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已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三種癌症。這份名為《2018全球癌症統計數據》的報告對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了估算。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將達到1810萬人,死亡病例將達960萬人。
  • 4種男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肺癌」僅排第四,第一讓人意外!
    但是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到來,尤其是如今的環境汙染、食品安全都衍生了很多疾病,目前有很多疾病也是無法治癒的,也是很多人死亡的原因。有專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包括港澳臺)居民的死亡原因,並且做了排名。4種男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肺癌」僅排第四,第一讓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