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發現:《種群數量的變化》是高三生物學習的難點,也是高考常考知識的要點。
該節內容包含了許多抽象生物概念,如「J」型曲線和「s」型曲線、種群、增長率、增長速率、K值等。這無疑給廣大考生造成了較大困難。
基於此,小編進行了深入剖析,並總結了以下知識要點。希望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有所助益,令你們真正掌握關於「種群的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
一、「J」型曲線;「s」型曲線
小編認為,生物生存、發展都具有一定規律性。
因此,種群數量的變化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具體分析來看,它能夠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增長方式,而這兩種方式的成立條件和增長特點均不相同:
1.「J」型曲線
成立條件:理想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
增長特點: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並呈指數函數急劇上升
數學公式:Nt=No×λt
2.「s」型曲線
成立條件 :環境阻力(空間有限、食物有限、天敵捕食等)
增長特點:初期快速增長,一定時間後增長速度放慢,最終趨於穩定狀態,達到環境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
二、增長速率;增長率
這是常見的兩個考試概念,也是研究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
增長速率:(增長後的值—增長前的值)/時間
有點像v=s/t,對此,增長速率的關鍵在一個「速」字身上,與時間有很大關係。
增長率:(增長後的值—增長前的值)/增長前的值
它跟前後變化值有關,跟時間無關。
另外,小編溫馨提示:
「J」型曲線的增長率其實是不變的,增長速率是變化的
「s」型曲線的增長率是逐漸變小的,增長速率先升後降
與此同時,兩條增長曲線的斜率不等於增長率,它實際比增長率略大。
三、K值和K/2值
K值被稱為環境容納量,而K/2值則表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
這兩個概念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因為,當種群數量在K/2以前,種群的增長速度是持續增加的,而在K/2時,種群的增長速度達到最大,且種群數量幾乎呈直線上升。但是過了K/2以後,種群數量增長的速度逐漸放慢,最終變為0。
因此,若是想控制某些物種的增長率,K/2值,則成為了有力突破點。
比如,在魚類的捕撈、放養過程中,如果人類過分捕撈,勢必會造成魚類大量減產,從而影響來年捕撈。但如果人們保證在K/2值以上進行捕撈,這樣就能有效保證魚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又如,人們在防治害蟲時,必須要將害蟲的數量控制在K/2值以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害蟲數量,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原有的水平,從而保證防止效果。
此外,人口數量增長也要遵循這一變化規律,如此才能緩解了環境惡化的發展態勢,從而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長久生存。
總之,小編以為,《種群數量的變化》學習並不是閒來無事,它具有非常有用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們若掌握了種群數量變化規律,就能更好的利用地球資源,就能有效避免多種生態問題。
對此,廣大考生除了要明晰多個抽象概念,也要認識學習此內容的現實意義,以此促進未來更好生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