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2021-02-25 多一點未來

1.實驗原理

(1)用液體培養基培養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2)在理想的無限環境中,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J」型曲線;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S」型曲線。

2.實驗流程

診斷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增長只受一些環境因素(如培養液成分、溫度等)的影響()

(2)一定容積的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增長呈「S」型()

(3)在取樣液前要將培養液振蕩,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勻分布()

(4)酵母菌的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只能用「S」型曲線的形式表示()

(5)重複實驗次數可以減少實驗的誤差()

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為什麼要輕輕振蕩幾次?

提示 使酵母菌均勻分布,計數準確。

3.該探究需要設置對照及重複實驗嗎?

提示 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時間上形成前後自身對照,所以無需設置對照實驗。但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必須進行重複實驗,求得平均值。

4.若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提示 可增大稀釋倍數後再計數。

歸納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的注意事項

(1)我們測定的酵母菌種群數量是在恆定容積的培養基中測定的,與自然界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有差異。

(2)在進行酵母菌計數時,由於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計數,且我們不能準確計數,只能估算。

(3)在顯微鏡計數時,對於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應只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4)從試管中吸取培養液進行計數前,要輕輕振蕩試管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

(5)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

相關焦點

  • 【教學參考】實驗設計中的對照與對照原則
    1.1空白對照 空白對照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的對象組,能明白地對比和襯託出實驗組的變化和結果,增強了說服力。 例如,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中,學生往往不理解為何不做處理的土壤組是對照組,而高溫滅菌過的土壤組卻是實驗組。教材中「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
  • 運輸過程中培養液過熱或過冷,會發生什麼變化?
    運輸過程中培養液過熱或過冷,會發生什麼變化?
  • 科學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科學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6:11:11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Brian Leun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的研究揭示全球脊椎動物呈現聚集與毀滅性減少。
  • 教師資格證備考:中學生物課程中的模型
    一、試題展示學生培養酵母菌,定期測量酵母菌的種群數量,最後畫出了酵母菌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②實例:酶的活性變化曲線、種群增長曲線、微生物生長曲線、種群密度計算公式、細胞的化學元素餅狀圖、能量金字塔、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數學建模解釋、「晚育」與「少生」下人口數量變化模型建構、細菌分裂生殖數量變化模型建構、保護色的形成實驗中的數學建模建構。③特點:定性或定量描述各個變量之間的生物關係,是理論的濃縮和升華。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貝類,其南海北部種群數量近幾十年來急劇下降,已很難在珊瑚礁盤中找到大個體的活體硨磲樣品,部分品種已處於瀕危的境地。南海北部硨磲種群數量的急速下降是氣候、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人類過渡捕撈導致?為區分人類活動與氣候、環境變化對硨磲種群數量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現代南海北部硨磲瀕危」,制定更有效的種群保護、種群恢復政策,有必要了解人類過渡捕撈之前的歷史氣候時期硨磲種群數量的變化。
  • 高考生物難點剖析:《種群數量的變化》之「J」型曲線「s」型曲線
    小編發現:《種群數量的變化》是高三生物學習的難點,也是高考常考知識的要點。該節內容包含了許多抽象生物概念,如「J」型曲線和「s」型曲線、種群、增長率、增長速率、K值等。這無疑給廣大考生造成了較大困難。基於此,小編進行了深入剖析,並總結了以下知識要點。
  • 輔助生殖中胚胎培養和培養液
    從上述成分信息中,我們能對比出兩種培養液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差異,以滿足胚胎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單一培養液則秉持「讓胚胎選擇」的培養策略,即提供胚胎體外培養整個進程中所需營養物質,讓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自行選擇吸收哪種營養物質,減少非必要的人為幹預。
  • 廣東省六校2020屆高三第二次聯考生物——實驗中的變量
    >A.探究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值,每一組反應都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下進行B.探究胰島素對小鼠血糖濃度的影響的實驗中,每一組小鼠均飼餵等量的葡萄糖水C.探究生長素促進植物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中,配製一定濃度梯度的生長素溶液分別處理各組插條D.驗證光合作用能產生澱粉的實驗中,首先將實驗植物作飢餓處理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專家: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主因
    新華網蘭州5月14日電(記者王志恆)在第25屆「全國愛鳥護鳥周」活動啟動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劉迺發指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長期跟蹤研究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過程中,劉迺發教授發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是造成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