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kaga
聯商專欄:什麼是J型曲線,顧名思義就增長走勢像「J」字一樣,前低後面突然直線拉升。
套用到新零售上就是,前期資本投入以及不斷試錯,使得起步階段經營數據不太好看。到後期探路成功,新零售將迎來業績、利潤雙線爆發性增長。
這邊涉及到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營收爆發點是否到來,一個是利潤拐點何時出現?
新零售是阿里2016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或者叫阿里新零售,這個新零售從誕生起就被認為傳統電商的替代者。馬雲喊話,不再談傳統電商,未來只屬於新零售,新零售將會是顛覆性的產品。為了探路新零售,這兩年阿里連續大手筆砸錢鋪路,三江購物、高鑫零售、餓了麼、石基信息等等鏈條進行併購。並自主研發了盒馬鮮生等物種,準備在新零售上大幹一場。
而新零售並不是簡單的一個環節,更不是單獨的一個環節,要講新零售就必須從阿里整體業務著眼,以免被表象所迷惑。
新零售的提出背景一方面是電商流量瓶頸明顯,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傳統電商想要更好的獲得增量,做好滲透率,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樣輕鬆撿錢。要提前改變現有的遊戲規則,就要對傳統鏈條進行全方位改造,以符合電商的軌道行進。阿里提出了五新改造方案,並以新零售命名開端。
阿里的交易額雖然高達4.82萬億,但阿里的電商營收計算的是從商戶裡面擼羊毛得來的,主要是廣告費、佣金、服務費等,實際營收只有兩千億,不像看雙十一數據統計來得那麼嗨。不過,兩千多億已經是相當驚人的了,2018財年阿里營收及增速都相當亮眼,創下IPO以來新高。人無近慮,必有遠憂。這個是不可持續性,2018年財報電商板塊收入菜鳥,也把盒馬鮮生從創新業務板塊併入進來,夯實整個電商板塊權重。
電商板塊的真正權重又在國內零售業務,高達1765億。國內零售板塊一旦疲軟,阿里就基本趴下了。這也就是2018財年,阿里急於把盒馬鮮生從創新業務裡面提拔到國內零售業務板塊。根據中國連鎖協會數據,2017年盒馬鮮生業績預估為35億,進入快消連鎖百強行列第51位。
從數據來看,盒馬鮮生體量不大,但未來增量不小。我在《新零售正經歷從看不懂、看不起到來不及》一文中預估盒馬鮮生將在2018年迎來業績大爆發,可以達到百億規模,擠進中國快消連鎖排名TOP30;2019達到200億規模,進入TOP10。在2020年可能衝擊500億大關。盒馬鮮生的門店儲備以及開店速度,為這種爆發性增長提供了基石。
如果再加上銀泰百貨現有100多億的權重,還有其它七七八八的,未來5年內,阿里新零售板塊將全面取代淘寶,真正把電商變為所謂的傳統電商。
馬雲宣布在2019財年後選擇離職,也可以理解為傳統電商站好最後一班車。2019財年仍然會是傳統電商權重佔比最大的一年,馬雲可以帶著電商時代最後的輝煌離場,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而張勇的使命必然是新零售如何快速發揚光大,這將會是貫穿其未來職業生涯的重要標識。如果馬雲把2019財報預留下空間,張勇鬆弛度還比較好控制些。如果發揮到極致,則張勇的2020財報必然重兵押寶新零售,不可能接第一棒就下滑。做多財報最好的方式就是並表,所以估計阿里收購的三江之類的公司,在2019財報不會並表,張勇可能會留到2020後財報,根據需要進行處理(註:美國的財報跟中國的年報不是一個周期)。
新零售的增量是一個不能輸的增量,輸了,馬雲可能又要回來了;輸了,張勇尷尬了。對於新零售增量,應該是沒有懸念的。阿里其它板塊體量偏小,增速預期也不如新零售來得大,影響不了大局。
既然營收問題沒有懸念,那麼盈利問題能否扭轉。其實解決營收問題,盈利問題自然會解決。做大營收代表著行業的話語權,話語權越大,就掌握了商品定價權、獲得市場支配權,獲利就變得很輕鬆。
盒馬鮮生敢在供應商大會進行「胡蘿蔔加大棒」,自然是腰杆硬了。
傳統供應鏈利益分配主要是廠商——國代——省代——市代——縣代——零售商——消費者,中間通過層層拔毛,其實各環節利潤都很薄了,但到消費者手上加價率又太高,導致都在叫苦連天。
新零售供應鏈比較簡單:廠商——新零售商(線上線下分配)——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差價自己賺,再讓利一點給消費者。
中小零售商未來面臨加價率高——消費者不買帳,利潤薄——自己生存困難等困境,一旦新零售打通各環節,則行業集中度會非常明顯。與發達國家同經濟周期為鑑,未來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阿里又能不能做到打通環節呢?
阿里已經在兩手抓,一方面,2B業務等整合國內和進口兩端上遊廠商;一方面,下遊深度布局控制渠道。阿里的快速蔓延,挾消費者以令廠商,一般廠商是很難對抗的。阿里京東二選一事件,未來傳導到線下實體應該不奇怪。即可以滿足消費者不同個性需求,又可以控制上遊產品,零售行業已經出現寡頭格局趨勢。
新零售其實是巨頭的遊戲,並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參與。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等等概念都意味著燒錢,真正在玩新零售的其實就阿里、亞馬遜、騰訊等幾家巨頭。對於傳統零售,媒體通常用「站隊」一詞來詮釋,暗示都是在跟風玩,只不過跟誰一起玩。
一旦一家企業能夠控制上下遊,基本就拿到了定價權,利潤這東西根本不是問題。所以為什麼是J型曲線,即意味著營收增速達到量變時,會跟利潤一同狂飆。只有同期受到競爭對手狙擊,那麼J型曲線可能會轉為S型曲線。同期有苗頭能夠抗衡的巨頭:亞馬遜新零售還沒有進入大陸的準備;美團最近狙擊得比較兇些,但新零售市場才起步,同時共振不是問題。京東則動作緩慢,表現得過於猶豫。有點像早期國美等線下巨頭對於進軍線上猶豫不決,最後錯失良機。
以京東現在的狀態,線上遭到拼多多等社交電商的逼倉,線下布局又猶猶豫豫,一旦錯過時機,像當年京東取代國美一樣,被其他人取代也不足為奇。當其它競爭對手都醒悟可以全面進攻新零售市場時,那麼J型曲線後期就會自動轉為S型曲線,直到一個新的輪迴。
任何的變革總是思想先行,圍繞「中國零售·下一個五年」,10月12-13日(周五-周六),2018聯商風雲會將在南京·景楓萬豪酒店召開,這將是今年下半年中國零售行業規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行業盛會。
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到底會是怎樣的走向?貿易戰、稅改等外部環境和新政策對零售消費會有怎樣的影響?未來消費是持續升級還是降級?中國零售又將何去何從?新零售的下半場怎麼走?這場大會將給你所有答案。詳情點擊》》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