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和To C的混合增長,SaaS增長的第二曲線

2021-01-1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從Slack和Zoom的發展道路出發,結合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SaaS增長的第二曲線的含義以及作用。

今天討論的內容:

商業化體系的開放設計Zoom和Slack: 不只是PLG的成功產品與銷售:兩條線的增長落地選項結論給大家的問題言歸正傳,最近大家都在聊怎麼找到中國的Slack和Zoom。

Slack和Zoom的成功是商業化的成功,這個毋庸置疑。

畢竟,這類企業商業模式的增長速度,毛利率,持續增長能力,上市前燒很少錢(相對2C)的投資高效率,大家有目共睹。

今天這篇文章旨在尋找他們商業化裡面一些隱藏的共性,是我對如何尋找中國Slack和Zoom類企業的一種判斷,同時也是對希望長成那個樣子的中國企業商業化路徑的一個建議和指引。

一、商業化體系的開放設計

我們做規模化增長設計,其實對技術本身(AI, IoT)等等沒有太大興趣,或者不覺得技術本身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

畢竟不管技術好壞,是否尖端稀缺,商業化的成功才是做公司的最終目的。而商業化在我們看來無非是周期,客單價,轉化率的不同組合複雜程度的集合而已。

在規模化的過程中,技術變成了產品才算剛剛起步,產品設計本身自帶商業化內核才是真正牛,產品商業化跑出來規模化體系之後公司才可能真的有投資價值。

而B2B商業化本身如果只有傳統銷售環節,只崇尚打大單,就會在企業長大過程中不停撞牆。反過來,2C背景的CEO過來做2B,只會做大免費產品的盤子,沒法變現,這也是個大問題。

商業化體系化本身是個不斷複雜不斷進化的過程。我們對自己的商業化體系最終長成什麼樣子一定要有開放心態。

這個開放心態背後的邏輯是,SaaS只是你想要做的事情的一個載體。這個事情本身有關情懷,夢想,但實質就是一個生意,本身可能會牽涉到2B或者2C,或者有交易環節。所以想要跑通商業化,首先要定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其次是設計什麼樣的生意模式可以幫你做到這個事情。

不要拘泥SaaS是否純粹,她只是一個載體。不要為了SaaS而SaaS。

商業模式的設計一定要開放,可以有各種元素,不能拘泥。

二、Zoom和Slack,不只是PLG的成功

我們看矽谷新興公司如Zoom和Slack的成功,絕大多數的人會認為他們就是產品的成功,所謂PLG產品驅動的內生性增長 (Product Led Growth) ,沒有銷售或者及其不重視銷售。

錯!很多人會拿做IT開發管理的澳大利亞公司Atlassian來做PLG的典型案例。2002年創立,2015年上市。不算快,因為從頭就賺錢。全球15萬企業客戶,年收入12億美金,市值300億,PS值是令人髮指的30倍。

就像Salesforce標榜」no software」一樣,Atlassian引以為傲的是」no sales」。沒有銷售人員,產品自己賣。產品好,客戶喜歡,口碑病毒傳播,沒有銷售,是個傳奇。

事實呢?公司創立的前十年,應該真的沒有銷售人員。但是今年是第17個年頭了,根據年報,他的銷售和管理開支已經達到了大約5億美金,佔收入的40%了。

什麼意思?第一個十年,的確靠產品打出了一片天下。收入是1億美金,沒有一個銷售人員。確實是個PLG的傳奇。

但是第二個十年,從一個億拉到12億,他的打法其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從單一產品驅動的增長,轉向了產品和銷售雙輪驅動。而後者,是他第二個十年12倍增長的核心。

你以為Zoom就是簡單的PLG嗎?Slack也是嗎?

他們比Atlassian還早就有了銷售團隊。

Survey Monkey知道嗎?做線上問卷服務,2007年創立,到今天依靠產品內生性增長用戶達到6000萬。

他的年報裡說「從歷史數據上看,我們的業務模式的增長動力來自原生用戶和病毒式增長,尤其是免費用戶轉換為付費用戶,產生了大約80%的個人付費新用戶。「

但是」目前我們正在擴大曾受到限制的銷售隊伍規模。「

Dropbox和Box大家是否一直會混淆不清?我以前也會,因為兩家都是做線上存儲的,但是兩者之間Box更加關注企業級客戶(即傳統銷售方法),而Dropbox更加關注產品的原生性增長和銷售體系的結合。Dropbox的市值是Box的4倍(80億相對20億美金)。

採用這種混合增長方式獲得成功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

我把這種增長叫做SaaS增長的第二曲線。

第一根是產品驅動增長的曲線,第二根是銷售驅動增長的曲線。兩者成為一套體系,做對的話,可以帶來公司巨大的營收增長。

有人可能會說,在中國做這種嘗試的公司很多,比如問卷網,易企秀,就是用2C產品做2B嘛,簡單!

然後大部分認為這個事情簡單的人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敗下陣來。他們會說「To B 的增長邏輯與To C 邏輯相左,內生性不同!」似乎To C和To B的邏輯無法兼容。

事實呢?

的確,做慣2C的人在C這裡再成功,也很難抓住B的痛點,不知道如何幫B解決問題,讓B掏錢。

但這並不代表懂得2B痛點的人,不能通過一些2C的技巧,做出一個讓B的終端用戶超級喜歡的產品。

對的,這裡的關鍵詞是「終端用戶」。他們是C。

抓住終端用戶的某些痛點剛需,用產品驅動出來一個B的基本C盤,然後用2B銷售的方式慢慢吃。

為什麼不?

三、產品和銷售,兩條線的增長

兩條線的增長模式,其實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幾個To B 增長最大的痛點。

我跟很多CEO討論2B銷售的難點,大家公認的有三點:

獲客難銷售需要改變客戶認知,更難產品非剛需,可有可無,購買低頻,最難那麼如果前面有一個面對終端用戶的C級產品呢?

獲客?商機從體驗過C級產品的現有用戶中轉化,靠內部口碑推薦。

客戶認知改變?不存在的。全部用戶都已經被洗過腦,準備好被你收割。

產品可有可無?產品在哪個行業/場景高頻使用,剛需就在那裡。

我在說什麼?

做傳統軟體的,是時候考慮在前面放一個非常棒的輕產品來拉動需求了。

歷史上,傳統軟體通常會有意把產品做的複雜,這樣才能顯得專業,然後才需要傳統銷售以溝通者的角度來做客戶關係管理。

但是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或者說這是一條長期主義的路,走不快。

他會堵在獲客上面,客戶認知上面,剛需場景找不到。

即便TO大B的產品,也要考慮做的更簡單,更加貼近終端用戶。

產品設計不是為了高管買單,而是終端用戶。

一個好的To B的生意,無論你是從大B還是中小B收錢,都值得再加上一個To 終端用戶C的基本盤。用這個基本盤解決獲客,認知和剛需問題。

四、落地選項

這個兩條線的商業模式在中國最大的落地平臺是什麼?

企業微信,釘釘,還有飛書。

對於在這些平臺生態裡面的第三方產品來說,平臺就是他們的第一條線。相當於把第一條線外包了。

但是對於主動或者被動選擇不加入這些生態的企業來說,怎麼構築自己增長的To C的基本盤?

兩條線一開始肯定不兼容,是不是需要找兩個CEO來做?

一個公司兩個CEO兩根增長線的話,中間怎麼協調?

等一下,為什麼要協調?

因為前面的坑太多了:

C線增長太快,B線銷售沒有收租的好辦法。商業化失敗。C線增長並沒有自然引出B線銷售正確的買方人設。比如開源社區,行業用戶社區等。商業化失敗。C線增長反而讓B線銷售客單價降低。失敗。C線增長太慢,B線銷售並沒有取得獲客紅利。碰上公司沒有戰略定力。C線卒。B線的銷售故事與C線增長故事矛盾。失敗。B線銷售急於收割C線增長紅利,兩者之間沒有協調出總體商業化戰略節奏,失敗。所以說,協調重要吧?那麼是不是這個協調的工作應該董事長來做?

無論是不是這麼安排,中間需要有個協調人來幫助公司淌過上面這些坑。在企業微信,釘釘,還有飛書生態裡的CEO,其實如何與平臺協調也是他們花大力氣在做的工作。

結論

我一直說,不要為了SaaS而SaaS。SaaS就是一個生意,是你想做的事情的載體。

SaaS收入的估值是高,因此這部分收入佔你總收入的比例的確越高越好。

但是這不妨礙你做人力密集型的交付和其他專業服務比如諮詢。因為這些元素都是你商業模式的必須。

不要為了SaaS而SaaS。無謂的追求SaaS的純粹,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那麼再往大了說,不要為了To B 而 To B。如果有必要,你的商業模式裡面當然可以有To C的元素。

B2B2C。B2C2B。

我在說的是,你的生意可以是To C開場,然後To 小B,最後To 大B。或者幾條線齊頭並進,互為依託。

今天被獲客所困的To B生意,都需要積極考慮如何加入C端的元素。

今天已經有了To C元素的生意,必須珍惜這個元素在長期發展中的巨大意義。堅持兩根曲線發展,不能動搖。你現在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將兩者互相的拉動效應做的更加完善。

To C 融入To B,To B吸收To C,兩條增長曲線的混合發展,可能就是前面20年To C大發展之後,接下來20年中國To B增長的最大紅利。

不相信的話可以關注一下現在To C企業人才向To B企業流動。

其實我覺得,這個流動的步子還可以再大一些。

作者:Patrick,微信公眾號「矽谷銷售研究院」(ID:WinningByDesign)

本文由 @Patrick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把第二曲線僅理解為增長,沒有抓住本質
    第二曲線,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個思維方式。看過混沌大學的關於第二曲線課程的99%,都會認為第二曲線,是告訴大家如何能讓企業獲得更好的增長,直到我看完這本書《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甚至看到書名,我也認為是這樣的,然而,作者本意,並不是告訴大家如何讓企業增長,基於這個誤解,不少讀者在豆瓣給這本書打了二星,甚至是一星。
  • 金融界董事長趙志偉:發現房企獨特價值 挖掘「第二曲線」增長生命力
    如何探尋第二曲線?產融對接和REITs現狀如何?9月17日,金融界機構投資者論壇暨中國房地產企業峰會(2020)在滬隆重舉辦。多位重磅嘉賓、行業領袖等百家機構投資者、重要房企經營者、創新數智化企業家齊聚一堂,就此熱議。本次峰會由金融界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擔任指導單位,戰略合作為道瓊,金融界上市公司中心、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金融界房地產工作室承辦。
  • 疫後思考:支付寶帶動網際網路第二增長曲線?
    受疫情影響,中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但在二季度迅速轉正,同比增長3.2%。根據植信投資研究院的《2020年下半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三、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分別達到7.0%和7.8%。 GDP增速實現V字反彈已成定局。將這個大V分拆,我們看到的是無數中小企業藉助數位化的浪潮帶來的小v反彈。
  • 共識|數位化如何成為房企的第二增長曲線?
    來源:鈦媒體APP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數位化技術在產業界的深入推進,數位化能夠提升企業管理和經營效率已經成為共識,房地產業也是如此。雖然我國房地產企業的數位化大多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國內一些頭部房地產企業的數位化系統已經初具模型,他們進展最快的已經開始第二、第三階段的數位化規劃和建設。
  • 自然增長的指標制定與裂變式增長的極限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極限式實際上在上升到巨大規模前,它的曲線並沒有那麼陡峭,也就是說,即使投入再大的資源,我能達到的極限也就是這個曲線,因此所有制定超過這個極限曲線上數據點的增長指標想要依靠自然增長(裂變式增長)實現都是不可能的。
  • 網易有道:教育智能硬體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礪石導言:雖然網易有道當前有著不錯的業績增長表現,但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網易有道近些年在硬體、內容與AI算法領域的複合能力在快速增長,並且在接下來大概率還會持續提升,這種能力的確定性增長,勢必會轉化為其未來在教育智能硬體領域的確定性業績增長。
  •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奧園,做對了什麼?
    越是這樣的時刻,越是檢驗企業戰略眼光、定力和執行力的時刻。據媒體報導數據,2020年中國奧園全年實現約1540億元的整體銷售額(未經審計),其中業績公告顯示房地產板塊銷售額約為1330億元;另外,非房板塊業績約210億元。在2020年這樣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中國奧園不僅圓滿完成全年目標,還實現逆勢增長。那麼,它做對了什麼?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基本盤穩健,萬科持續探索新增長曲線
    作為中國地產新賽道中的領跑者,萬科憑藉穩健的基本盤和穿越行業周期的能力,在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同時,萬科良好的財務、資金狀況和行業領先的信用評級,也為它持續回饋投資者提供了現實性。在近日發布的《2020·第一財經中國上市房企價值榜》中,萬科憑藉優秀的綜合實力和優異的資本市場表現,成功入選A股TOP10房企。
  • 每周一磁 · 磁滯回曲線和內稟退磁曲線(B-H曲線和J-H曲線)
    外磁場的變化與永磁體磁性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兩條曲線來描述,即磁滯回線(B-H曲線)和內稟退磁曲線(J-H曲線)。上期每周一磁欄目向大家介紹了磁感應強度B和磁極化強度J這兩個概念,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磁感應強度B:當鐵磁性或亞鐵磁性物質放在磁場中磁化時,在物質內除了磁場外,由於強磁性物質原子磁矩轉向外磁場方向,它在物質內部產生了附加的磁場M。外磁場和此時附加磁場的總和稱為磁感應強度B。
  • 說好呈S型曲線結果呈線性增長,為什麼新冠感染曲線不按常理來?
    說好呈S型曲線結果呈線性增長,為什麼新冠感染曲線不按常理來?像「社交距離」和「使曲線變平」這樣的短語已經成為常用詞彙的一部分。然而,有些解釋不夠充分:許多國家在第一個高峰後顯示的感染曲線呈線性上升,與流行病學模型預期的S型曲線形成鮮明對比,那麼該如何解釋這種上升?維也納複雜性科學中心(CSH)的科學家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對感染曲線的線性增長給出了解釋。
  • 摩根史坦利華鑫內需增長混合(010314)詳細資料
    在此基礎上,跟蹤由於市場短期波動引起的各類資產的價格偏差和風險收益特徵的相對變化,動態調整各大類資產之間的投資比例,在保持總體風險水平相對平穩的基礎上,獲取相對較高的基金投資收益。2、內需增長主題的界定本基金所指的「內需增長」指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結構轉型升級以及人均收入提高,在消費、醫療、教育、娛樂、房地產、消費電子、現代服務業等各個方面產生的需求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產業鏈發展機會。
  • 聚焦兩大增長曲線 山鷹紙業謀定新五年戰略規劃
    據悉,新五年戰略規劃聚焦兩大「增長曲線」:繼續夯實造紙第一增長曲線,力爭五年內完成包裝紙產能建設;同時,大力推進包裝+產業網際網路,採用「輕資產、平臺化」的服務方式,提供一體化產業鏈解決方案,打造成未來增長的第二曲線。
  • 麥肯錫建議中國銀行業五大維度開啟零售銀行增長二次曲線
    來源:證券時報網7月7日,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在京發布《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2020年夏季刊《尋找零售銀行增長的二次曲線》。有鑑於此,中國銀行業亟需找到零售業務增長的二次曲線。在協助國內外零售銀行的實踐中,麥肯錫觀察到五大趨勢正在改變零售銀行的內在增長邏輯:一是客群深耕成為存量競爭時代的必修課。在存量客戶中做好精細化管理、個性化精耕是零售銀行制勝關鍵。二是客戶體驗成為銀行競爭力的差異點。客戶淨推薦值(NPS)排名前50%的銀行,股東回報較其他銀行高55%。三是數位化引領的全渠道時代已經全面來臨。
  • 智慧顯示驅動TCL電子(1070.HK)邁入「第三條增長曲線」
    廠商們都在尋求自救和突破路徑。TCL電子的出路則是:堅守「智慧顯示」產業優勢,向科技企業轉型。 TCL電子有一個著名的三條曲線理論:第一曲線是顯示技術,即硬體的進化;第二曲線在於電視智能化,即引入在線內容和網絡交互;第三曲線則是設備屬性的進化,電視將發生交互方式的革命。簡單來說,電視不再單純是電視。
  • 麥肯錫:五大引擎可重塑國內零售銀行增長的二次曲線
    中證網(記者 歐陽劍環)麥肯錫7日發布的《尋找零售銀行增長的二次曲線》(簡稱報告)認為,中國銀行業亟需找到零售業務增長的二次曲線,數位化增長將成為零售銀行未來的主軸。  報告認為,零售銀行業務已經成為推動中國銀行業整體收入池增長的主要動力。
  • 數學之美:立交橋布局中的迷人曲線
    Wolfram用貝濟埃曲線做出了許多漂亮的花型圖案。但這些圖案都不能滿足我們這裡的要求(圖5.(c))。 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將上面的曲線做一個45o逆時針轉軸。於是我們看到的是近似於一條橢圓曲線(elliptic curve)。數學上,橢圓曲線是一個由代數方程 定義的曲線。
  • 找到電影院的「第二增長曲線」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在這樣的關口,站在影院的視角向外望,影院還有哪些增長空間?如何抓住觀眾分流的趨勢,讓影院能夠持續吸引關注? 這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電影消費與發行趨勢」下半場的重要議題,而其所展開的探討,也是東西文娛認為在所有的論壇中,不可錯過的兩場論壇內容之一。(我們也在會後和部分與會者聊了將近2個小時,後續產品與公司解讀會陸續釋放)。
  • 瑞誠中國傳媒(1640.HK)數字廣告服務強勁增長,打造增長新引擎
    根據招股書披露,瑞誠2016至2018年三個年度的收入分別是3.13億元、6.61億元和7.83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經調整純利分別是1,576萬元、3,774萬元和5,076萬元,收入與純利均取得快速增長。在業績推動下,股價不斷上漲,躋身2019年香港新股上漲前十名。
  • 「隱形冠軍」二次增長的財富密碼
    一項關於卓越績效企業的研究發現,市場、行業、公司以及產品的發展軌跡並不是沿平滑曲線上升的,而是呈 S 形跳躍式的,從平穩開端、快速增長、達到高峰,然後增長緩慢、停滯(此時出現拐點), 最後下滑,形成一個周期。 體現這種軌跡的曲線被稱為 S 曲線,又稱增長曲線。
  • 混凝土強度與溫度和齡期增長曲線圖
    1、適用範圍:適用於不摻外加劑在50℃以下正溫養護和摻外加劑在30℃以下正溫養護的混凝土,亦可用於摻防凍劑的負溫混凝土。適用於估算混凝土強度標準值60%以內的強度值。2、前提條件 估算混凝土強度,需要用實際工程使用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製作不少於5組混凝土立方體試件,在標準條件下養護的1、2、3、7、28d的強度值。 同時需取的現場養護混凝土的溫度實測資料(溫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