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批准全球首個伊波拉病毒治療方法,是三種單克隆抗體混合物藥物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福布斯雜誌10月15日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宣布批准了全球首個伊波拉病毒治療方法:「銀馬澤伯」(Inmazeb)。「銀馬澤伯」是三種單克隆抗體混合物藥物,由美國再生元製藥公司生產,在遏制伊波拉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方面實現了突破。

2019年12月12日,在剛果(金)貝尼,一名疑似伊波拉感染者(左)坐在救護車上。資料圖 新華社/路透

根據無國界醫生組織消息,該藥物在暴發了第11次伊波拉疫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被用於治療382名成年和兒童伊波拉患者。根據美藥管局的說法,接受「銀馬澤伯」治療的伊波拉患者存活率約為67%,而接受對照試驗治療方法的患者存活率僅為49%。

伊波拉病毒由野生動物傳播給人類,並在人之間通過體液、血液、糞便和嘔吐物傳播,感染後致死率高達90%。剛果民主共和國於今年6月宣布暴發該國在近40年內的第11次伊波拉疫情,該國第10次伊波拉疫情累計確診3317例,死亡2280例和存活1171例。

世衛組織於2019年11月預認證了一款由默克公司生產可注射使用的伊波拉疫苗(Ervebo),同時表示,由於伊波拉病毒存在於自然界當中無法根除,因此即使擁有高效的藥物和疫苗,但由於人為因素,完全治癒伊波拉病毒病似乎是一件永遠不可能的事。

延伸閱讀:西非伊波拉給人類的啟示與教訓:被遺忘的大陸,不該被遺忘的「血殤」

2016年5月3日,經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批准,以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受託管理的金融中介基金(FIF)形式設立了旨在填補重大疫情發生後、人道主義救援到來之前的資金缺口的PEF信託基金。PEF包含對甲型流感類、冠狀病毒類、絲狀病毒引起的出血熱、拉沙熱、克裡米亞剛果熱等一系列嚴重疾病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的應對。PEF的問世固然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公共衛生危機的關心,但是這樣的措施或許來得遲了些,也無力了些——就在PEF問世的同一時刻,西非部分國家(地區)正在經受著伊波拉的衝擊。

伊波拉,這種神秘絲狀病毒的陰影似乎一直盤旋在非洲上空。從20世紀70年代首次於薩伊(同時還有南蘇丹)被發現,並以暴發村莊旁一條名為「Ebola」的河流命名,這種出血熱就一直以「烈性高」而聞名。但是與其他病毒相比,伊波拉似乎低調得很,在日常生活中甚少提到。因為這種病毒似乎「專屬」於非洲,離我們很遙遠。雖說今天非洲也依然是這個地球上受到各類疾病威脅最嚴重的區域,但這樣的非洲,卻始終是一片被遺忘的大陸。

「死亡天使」轟然引爆炸彈

如果說伊波拉最初的出現,只是一次偶然,那麼2014到2016年非洲西部伊波拉的捲土重來倒頗有些蓄意而為的意味:這次大暴發是自出現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伊波拉疫情,伊波拉千裡奔襲西非,不僅突破了以往的鄉村界限,在大城市中遊走;更突破了國界,在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同時暴發,獅子山、賴比瑞亞全境無一地倖免。當2016年6月WHO(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結束時,已有28616人確診或疑似,其中11310人死亡。

這次的大暴發頗有些黑色寓言的意味。文明社會似乎都已經淡忘了伊波拉這個病毒之王的威力,非洲作為「遺忘的大陸」又往往在主流媒體關注之外,在這個敘述為王的時代,西非疫情轟然引爆了一顆炸彈:面對病毒,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能做什麼?可悲的是,我們能做的極其有限。時隔半個世紀後,伊波拉病毒本身進化了、變異了,而人類依然脆弱,甚至受困於道德、倫理、民族意識,人類更加無助了。

《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書就是關注這次西非伊波拉大暴發的絕佳紀實作品。與作者理察·普雷斯頓備受好評的前作《血疫:伊波拉的故事》相比,《血殤》更關注的是病毒的社會屬性。我們既不能把病毒簡單看作某種生物,亦不能將其粗暴地劃入非生物。在病毒獨特的世界裡,作為闖入者的人類也在改變著病毒:病毒由某種野生動物體內進入人類體內,巧妙藉助著人類彼此之間的情感紐帶進行傳播,並搭乘人類技術、經濟發展的高速路,最終實現了暴發。而承擔著拯救生命重任的醫護人員同樣也是伊波拉病毒常見的受害者。作者用悲天憫人的筆觸刻畫著醫護、家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將伊波拉死亡天使這一名稱演繹得淋漓盡致。

無國界的病毒遭遇被遺忘的大陸

雖然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伊波拉病毒而不是人類自身,然而在我看來,以2014年西非伊波拉暴發為開端,伊波拉疫情背後更多的是人類社會被自身傲慢反噬的影子。

有據可查的第一次伊波拉暴發,發生在非洲中部偏遠的村莊;而2014到2016年西非伊波拉的大暴發則同時吞噬了西非國家的城市與鄉村。距離第一次暴發已經將近半個世紀,全球其他地方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技術水平都有了飛速發展,但是非洲沒有,其公共衛生部門依然脆弱。《逼近的瘟疫》一書中指出,20世紀70年代非洲的瘟疫前哨是修女、神父們,僅僅是信仰支撐著他們走在第一線,直面未知的病毒,甚至以死亡向人類世界點燃病毒來臨的警示狼煙。然而到了今天,瘟疫的腳步依然迫近,而這片大陸上的前哨卻沒有增多,依然只有憑藉著醫學信仰在工作的醫護人員,書中寫到的獅子山凱內馬政府醫院拉沙熱項目組的監控小隊就是一個縮影。基層衛生部門分支機構的匱乏依然困擾著這片大陸,這給瘟疫創造了完美的溫床。同時,非洲欠完善的衛生設施、較低的受教育率都為這場瘟疫的暴發鼓勁吶喊。

另一方面,主流世界對這片土地的遺忘與忽視,則成了瘟疫最好的掩護。當伊波拉再一次如蛇般遊走時,這場疫情甚至沒能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一些相關衛生機構也不過是認為,這依然是傳統的伊波拉,即使是最危險的薩伊毒株,最惡劣的後果也不過是屠村——何其諷刺,某種烈性病毒被忽視是因為它致死率過高,除了死亡什麼也不留下。這聽起來仿佛一個中世紀的黑色寓言,卻是切實發生在伊波拉疫情中的故事。於是,最初的零星死亡被忽視,病毒悄悄在人群中擴散的同時進行著自選擇,直到最適合的那個毒株誕生,至此病毒之王重生,薩伊毒株攜著新的突變奔襲西非,終釀成災難。

與主流媒體一向缺乏對非洲的關注一致,全球也依然缺乏對伊波拉的關注乃至深入研究。為什麼呢?因為這「不過」是一種專屬於非洲的疾病。何其可悲,病毒並不知道地理位置,伊波拉的陰影其實早已觸及歐洲、北美乃至亞洲,只不過我們一次次選擇了忽略。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伊波拉就已經深入芝加哥,所幸以一位回鄉探親不幸染病男子死亡告終,沒有釀成大禍;烏幹達綠猴身上攜帶的伊波拉毒株也早已前往各地,所幸這不過是雷斯頓毒株,人類沒有遭殃。但是這些事實早已告訴人類,病毒沒有國界,只是我們依然怠慢。更可悲的是,人類一直自大地以為伊波拉會被自己的高致死性反噬,孰料聰明的病毒早已變得更具傳染性、隱蔽性,前期溫和而後期暴發致死。至此,脆弱而無防備的人類與捲土重來的伊波拉正面相逢時,一場慘烈的疫情發生了。

人性的弱點為病毒推波助瀾

《血殤》中關注的獅子山凱內馬政府醫院的拉沙熱項目組已經具備了對四級病毒進行處理的基本能力,但是受制於緊張的人手、嚴重不足的場地和經費,最終也難逃幾近全軍覆沒的慘劇。如果說1976年的伊波拉帶走了一整座醫院是因為人類與病毒初次相逢的無知;那麼2014年帶走一座醫院,則是因為人類的自大與冷漠。

自大使得人類遲遲沒有推進研究,零星的研究尚處於試驗階段,僅有的成品不能被使用。時至今日,WHO網站關於伊波拉的治療方案依然是宣判死刑的話語:「早期的支持性護理和補液、對症治療可以提高生存率。目前還沒有獲得許可的治療方法證明可以中和病毒,但一系列血液、免疫和藥物療法正在開發中。」

冷漠則使得人類沒有去相互幫助。當一所醫院獨自在風暴中心苦苦支撐時,當冗餘的官僚系統遲遲無法兌現承諾時,當從拉沙熱的魔掌下撿回生命的醫護人員再度奔赴伊波拉戰場時,他們都只能靠自己。這樣的情形下很難想像拉沙熱項目組全體醫務人員的心情,當院內感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當同事一個個患病離開時,當胡瑪爾·汗醫生自己都身染沉痾時,身處漩渦中心其他人的心情幾何?事實上,作為讀者,讀到這裡時是絕望的。這樣的命運,可以落在任何一個人頭上。而為人類冷漠、自大付出代價的,可能是任何一個普通人。

更進一步,如果說1976年的醫務工作者是死於對疾病的無知,那麼2014年的以汗為代表的醫護人員則更多是死於倫理道德,這些人類社會不合時宜出現的滿地雞毛。絕對的理性往往是通向無序的開始:理性地選擇了不用藥,因為無法顧及醫者的職業道德;理性地選擇了不讓汗自己選擇是否用藥,因為必須避免實驗中的幹擾。理性選擇的最終結果就是看著汗一點點死去。從程序上,這件事情本身無國界醫生並沒有做錯,只不過是因為理性過頭了,讓人有一種疏離的憤怒。大概也是因為無國界醫生始終堅持的這種理性思維,始終衝在抗擊伊波拉第一線的無國界醫生會在非洲這片大陸被妖魔化。而另一面,獅子山國境另一側,賴比瑞亞境內的肯特醫生和南希·萊特博爾的獲救則完全體現了醫者的赤子之心。如果不是萊斯· 普萊勒博士最後時刻違規給兩個人用了藥,勢必有一個人無法獲救。人類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在理性以外尚有情感。醫者仁心不僅僅體現在偶爾治癒,更是凝聚於持久的安慰。我們無法坐視同胞的死亡,這與職業無關,這是身為人類的本能。

伊波拉的身影依然沒有遠去,剛果民主共和國(就是20世紀10年代的薩伊)於2018年再次暴發伊波拉疫情。截至2020年6月20日,本次暴發已造成3463人感染,死亡2280例,死亡率為65.8%,接近66%。病毒之王的身影從未走遠,病毒的世界裡人類才是闖入者。而如果在病毒的世界裡,我們依然傲慢、自大、冷漠,那麼作為闖入者的我們終將被清除。

 

 

(原標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全球首個伊波拉病毒治療方法)來源:綜合央視新聞、北京晚報流程編輯:u010

相關焦點

  •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全球首個伊波拉病毒治療方法
    央視新聞10月16日消息,福布斯雜誌10月15日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宣布批准了全球首個伊波拉病毒治療方法:「銀馬澤伯」(Inmazeb)。「銀馬澤伯」是三種單克隆抗體混合物藥物,由美國再生元製藥公司生產,在遏制伊波拉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方面實現了突破。
  • 單克隆抗體再顯身手,首個伊波拉藥物獲批
    這也是全球首個治療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為新冠肺炎、愛滋病等病毒感染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三個試驗組分別接受廣譜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單克隆抗體藥物mAb114以及再生元公司開發的三種單克隆抗體雞尾酒藥物REGN-EB3(商品名Inmazeb),均為靜脈給藥。美國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韋是一種小分子的核苷酸類似物,具有RNA聚合酶抑制劑的功能。mAb114是從一名1995年伊波拉康復者的血清中分離出的單克隆抗體,由瑞士、美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
  • 全球首個伊波拉疫苗!默沙東Ervebo在首批4個非洲國家獲得批准,預防...
    Ervebo於2019年11月11日率先在歐盟獲得批准,並於2019年12月20日在美國獲得批准,用於18歲及以上人群的主動免疫,以預防由薩伊型伊波拉病毒(Ebola Zaire)引起的伊波拉病毒病(EVD)。Ervebo是全球首個獲得監管批准的伊波拉疫苗,標誌著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
  • 全球首個伊波拉疫苗!默沙東減毒活疫苗ERVEBO(V920)年底將獲歐盟...
    如果獲得批准,這款疫苗的品牌名將為ERVEBO®,用於18歲及以上人群的主動免疫,以預防薩伊型伊波拉病毒(Ebola Zaire)引起的伊波拉病毒病(EVD)。之前,EMA已授予V920優先藥物資格(PRIME)。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其中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的上市數量最多,約佔單克隆抗體藥物上市總數的 37.6% ;新型單克隆抗體中小分子抗體的上市數量最多,佔單克隆抗體藥物上市總數的9.8%。目前,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生物學功能主要體現在抑制腫瘤生存的關鍵分子、激活針對腫瘤的免疫固有性和適應性、抗體偶聯細胞毒 藥物三個方面。
  • 抗體藥物研發,或是疫苗成功前的最大希望!
    疫苗之所以能提供相對持久的保護,就是因為它們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識別外來的病原體,免疫細胞會記住病毒,並在病毒出現時隨時準備攻擊它。 而單克隆抗體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取代人體產生的抗擊疾病的抗體。這種抗體藥物被特別設計成像能對抗病毒的免疫細胞一樣作用,然後被注入體內,以抑制現有的感染,或者保護暴露在病毒中的人。
  • 近期單克隆抗體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
    單克隆抗體藥物治療惡性白血病療效或明顯優於化學療法doi:10.1056/NEJMoa1609783日前,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21個國家的101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在治療惡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上,單克隆抗體藥物博納吐單抗
  • 單克隆抗體治療新冠肺炎療效顯著,和血漿療法原理一樣
    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黃) | interactive-biology網站作者 | 湯波 徐斯佳責編 | 高佩雯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已近半年,各國正在積極開發候選疫苗,各種潛在的治療方法也在緊張開展臨床試驗,抗體療法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開展了單克隆抗體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臨床試驗,療效值得期待。
  • 再生元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組合獲FDA緊急使用授權
    11月22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頒發了緊急使用許可(EUA),將casirivimab和imdevimab一起給藥,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科(12歲或以上且體重至少為40公斤)的輕至中度COVID-19患者,具有直接SARS-CoV-2病毒檢測的陽性結果,且有發展為嚴重COVID-19的高風險。這包括年齡在65歲以上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患者。
  • 單克隆抗體技術與藥物的專利淺析
    單克隆抗體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治療性生物大分子藥物,得益於其在癌症、風溼性關節炎、傳染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的顯著療效,單抗藥的市場快速增長。本文就已經上市的抗體藥物相關專利情況及這些上市藥物的技術專利情況做以下總結。
  • INOVIO將開發DNA編碼單克隆抗體候選藥
    (DARPA是美國國防部下屬研發機構)以及化學、生物、放射和核防禦聯合項目執行辦公室(JPEO-CBRND)支持,利用INOVIO公司創新的DNA編碼單克隆抗體(dMAb®)技術,開發可作為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方法提供多種功能的抗SARS-CoV-2特異性dMAb。
  • IL-6受體抑制劑治療新冠肺炎!賽諾菲/再生元Kevzara全球項目美國以...
    2020年3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賽諾菲(Sanofi)與合作夥伴再生元(Regeneron)近日聯合宣布,評估抗炎藥Kevzara(sarilumab)治療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全球臨床試驗項目中,美國以外地區首例患者已在接受治療。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自從1986年全球第一個鼠源性單抗藥物Muromonab OKT3問世,全球已近有80個單抗藥物上市。迄今為止,單抗藥物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為鼠源單抗(momab),第二代為人鼠嵌合型單抗(ximab),第三代為人源化單抗(zumab),第四代為全人源化單抗(mumab)。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隨著引領第二次生物醫藥產品浪潮的「單克隆抗體」的出現,抗體研發的一切正在慢慢改變。在抗體工程藥物中,腫瘤抗體藥物更是異軍突起,獨佔一半天下,單克隆抗體藥物以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及高效性,在抗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 禮來一種用於治療新冠的單克隆抗體獲FDA緊急使用授權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向一種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而開發的全新藥物頒發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該藥名為bamlanivimab,是禮來公司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了希望。>感染的新型單克隆抗體藥物。
  • 伊波拉病毒介紹:傳播途徑、症狀檢查及預防治療措施
    8檢查方法  伊波拉病毒是高度危險的病原體,必須在專門的實驗設施內進行病毒的分離與鑑定。在非洲疫區主要通過檢測伊波拉病毒的特異性IgM和IgG抗體以及檢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進行診斷。  ⑴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查  病人血液中的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在發病後2~9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1~6個月;IgG抗體在發病後6~18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2年以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製備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為抗原,建立的檢測伊波拉病毒IgG抗體的ELISA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
  • 美國2020年共批准53款創新藥,仍以腫瘤藥居多
    美國當地時間1月8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發布了一年一度的新藥批准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CDER總計批准了53款創新藥,近20年來僅次於2018年的59款排在歷史第二位。
  • 降脂治療新藥物:PCSK9單克隆抗體
    目前已有藥物如AMG145(Evolocumab)、Alirocumab已完成的Ⅱ期臨床試驗和正在開展的Ⅲ期試驗,為PCSK9單克隆抗體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有效信息。 三、其他PCSK9單克隆抗體 除上述2種藥物,PCSK9單克隆抗體家族還包括美國輝瑞公司研發的RN316、J10、J16和J17,瑞士諾華公司的LGT209,瑞士羅氏/基因泰克公司的RG7652以及美國禮來公司的
  • 盤點:2018年美歐批准上市的13款抗體藥物
    Reichert兩位作者的總結,對2018全球抗體藥物研發情況做一簡單回顧,對2019年及未來的抗體藥物市場做一展望。  本文將著重回顧並盤點2018年美國及歐盟批准上市的13款抗體藥物。其中,十種產品為非腫瘤適應症藥物、一種用於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及兩種腫瘤治療藥物。
  • 生物創新藥細分市場戰略投資展望——單克隆抗體藥物篇
    生物創新藥物是醫藥行業的新興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包括單抗克隆藥物、蛋白藥物、基因與核酸藥物等,優良的政策將積極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的高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令人期待。其中單克隆抗體藥物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物靶向藥物,具有特異性高、靶向性強和毒副作用低的特點,在治療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