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72小時不休息 第一時間鑑定出新冠病毒

2020-09-16 中國網直播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第一財經電視記者:

我們都知道,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我國爆發,後來也在全世界蔓延。當前海外的疫情還在持續的蔓延中,我國疫情防控也在常態化的進行當中。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未來中科院在推進合作和更深一步的科研,是否制定了新的計劃以及路徑?如何去防控當前的影響?謝謝。


白春禮: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學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行動起來,首先我們院黨組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領導小組,我們組織了全院將近3千名科研人員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關當中。第一,最早由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2月30日發現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樣本,樣本給了科學院的武漢病毒所,病毒所72小時沒有休息,第一時間鑑定出這是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然後基因測序,同時把病毒分離出來。按照衛健委統一要求,又和其他單位一起向WHO世界衛生組織分享。因為這個病毒首先判斷它是不是一個新的病毒,這很重要,它測序以後、分離出來以後就為後面藥物的研發、檢測、疫苗提供了基礎。檢測試劑方面,科學院很多所,包括武漢病毒所、微生物所、上海巴斯德所,還有蘇州醫工所等和企業合作,藥監局批了5個快速檢測的方法,包括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很多都已經開始了應用。疫苗研發方面和抗體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國藥集團第一個疫苗就是關於滅活病毒疫苗,最早是和武漢病毒所一起合作做的,國藥集團和病毒所共同申請的滅活疫苗,共同獲得藥監局批准。最早是在高等級實驗室裡做研發,因為滅活之前必須在高等級實驗室裡。另外做轉基因的小鼠、動物試驗以及做兩種猴子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都是在這個實驗室完成的。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克隆小鼠的實驗,轉基因小鼠的實驗都為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新的工作,比如說用幹細胞技術治療危重病人,進入「三藥三方案」,中國科大發明的託珠單抗,通過託珠單抗能夠控制炎症因子風暴的產生,對於重症病人的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方面我覺得已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院還研發了「超極化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能夠動態研究被感染之後以及康復期肺部的纖維化情況、氣血交換情況,這些目前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已經使用。另外,根據醫院要求研發一種非接觸式的體徵監測和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可以遠程規範化採集生物樣本和咽拭子的採樣機器人。國內首例採用國際標準貨櫃進行設計製造的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還有人工智慧輔助進行檢測。

所以,疫情發生之後,我院科研管理人員深入抗疫第一線,了解實際需求,發揮多學科優勢,協同攻關。我們在武漢成立了一個心理援助工作站,心理所派了很多人,為600多名一線醫護人員及患者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面向社區工作者和居民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在線心理諮詢、公益講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覆蓋人群達到910萬人次。另外,我們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把中科院研發的科技成果推廣至國外,成為支撐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重要平臺。我們依託科學院的基因組研究所成立了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在1月份就收集全世界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一共收集了10萬多條病毒數據,這個中心開放服務於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7多萬訪客訪問這個資料庫,國外的佔了60%以上,一共下載超過了1億2千多萬次,為全球境外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同時,他們也在不斷分析這個基因,為藥物的研製、疫苗的研發,同時也為檢測做基本的數據。

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做好這方面工作,研發一種真正能對所有的冠狀病毒進行早期監測,甚至是統一的治療方法,比如抗體和疫苗,微生物所做了一種重組蛋白疫苗,這是第一個藥監局批准重組蛋白疫苗,現在也做了二期臨床,正在組織三期臨床。我們把康復病人的血漿抗體提取出來,通過生物學的方法培育出來作為抗體,然後可以批量生產,低價生產,這個獲得批准,已經把技術轉讓給有關企業,在中國和美國正在做第三期臨床。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把這份工作深入下去,按照中央的要求,爭取能夠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講的「四個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們準備把科學院在這個領域所有的力量組織起來,成立一個生物安全中心,把全院力量統籌起來,一起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圍繞人民生命健康不斷作出新的貢獻。謝謝。

相關焦點

  • 抗疫期間,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都做了什麼?
    但網絡流傳的「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漏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為全面呈現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所做的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講述他們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故事,科技日報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關武祥。
  • 武漢病毒所專家石正麗:新冠病毒只是冰山一角,不研究還會有下一次!
    5月26日中國國際電視臺發布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的專訪。石正麗被稱為「蝙蝠女俠」,在新冠疫情來襲之際,曾一度處於話題的焦點。2020年2月2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在自己個人微信朋友圈發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與實驗室沒有關係。
  • 專訪: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做了什麼---中國科學院
    為全面呈現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所做的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講述他們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故事,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關武祥接受了科技日報獨家專訪。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轉」
    為全面呈現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所做的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講述他們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故事,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關武祥接受了科技日報獨家專訪。
  • 天氣熱了,蚊子或成新冠病毒宿主?武漢病毒所回應
    武漢病毒所回應 此前有自媒體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稱,3月16日凌晨,石正麗對世界疫情作了全面分析,石正麗稱目前中國和世界的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夏日即將到來時更加不能能掉以輕心,她認為對4月底結束全球病情不必抱有太大樂觀,蚊蟲將會成為冠狀病毒的新型傳播方式。
  • 美記者進入武漢病毒所 所長駁斥:我們被當作替罪羊
    【武漢病毒所所長駁斥新冠病毒起源陰謀論:很不幸,我們被當作替罪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日報導,上周五,該媒體的記者獲準進入武漢病毒研究所,並與正在查明新冠病毒起源的高級科學家進行交談。  在大約5小時的訪問中,記者參觀了P4實驗室。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表示,她和其他人員感到被不公正地針對了,她敦促政治界不要影響對於新冠病毒如何傳播給人類的溯源調查。  「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她說,「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
  •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駁斥「新冠陰謀論」 引全球關注
    CGTN專訪武漢病毒所所長駁斥新冠病毒陰謀論 引全球主流媒體關注)截至北京時間5月26日0時42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53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4萬例。世界各國本應在這個特殊時期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美國總統川普和國務卿蓬佩奧卻一再宣稱,他們懷疑新冠病毒是以某種方式從研究所的實驗室洩漏出來的。關於病毒起源、疫情蔓延的陰謀論層出不窮,不斷擾亂大家共同抗疫的陣線。
  • 新冠病毒能在塑料表面存活72小時?最新NEJM研究評估病毒體外穩定性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 ,揭示了新冠病毒在氣溶膠和物體表面的存活時間。關於新冠病毒體外穩定性這些關鍵信息,也為感染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 美記者進入武漢病毒所 所長駁斥:我們被當作替罪羊
    【武漢病毒所所長駁斥新冠病毒起源陰謀論:很不幸,我們被當作替罪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日報導,上周五,該媒體的記者獲準進入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大約5小時的訪問中,記者參觀了P4實驗室。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表示,她和其他人員感到被不公正地針對了,她敦促政治界不要影響對於新冠病毒如何傳播給人類的溯源調查。「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她說,「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 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也就是說,這種新型病毒在人群中出現的時間可能比設想的更早,甚至不一定最早出現在武漢。上述推測結論來自兩位病毒學專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瑪麗·巴希爾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所的愛德華·霍爾姆斯(Edward C. Holmes)教授,以及中國疾控中心(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
  •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回應新冠病毒相關問題稱,「武漢病毒所最早是...
    文 / 浚濱2020-05-24 09:43:26來源:FX168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回應新冠病毒相關問題稱,「武漢病毒所最早是在去年的12月30號才第一次接觸到(新冠病毒),當時還是叫不明原因肺炎的臨床樣本……在這之前我們是完全沒有接觸過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今年年初,這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曾一度處於輿論漩渦裡,而今在中關村論壇的聚光燈下,她再次講述起病毒溯源背後的故事,和這份工作背後的意義。與新冠病毒的第一次相遇石正麗回憶起她與新冠病毒的第一次正式「碰面」是在2019年12月30日晚上。
  • 栽贓武漢病毒研究所是無稽之談
    ——多國專家駁斥「新冠病毒起源於實驗室」近來,一些美國官員又開始散布「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實驗室」的謠言,為自身抗疫不力「甩鍋」,多國專家駁斥了這一說法。美國《科學》周刊網站日前刊登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專訪文章,題為《處於新冠肺炎起源論核心的中國科學家說,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 ⑥丨長沙是如何快速研發出新冠病毒核酸...
    在劉佳及團隊的努力下,聖湘生物第一時間 研發出精準、快速、簡便、高通量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是國內最早獲批國家藥監局註冊證書的前6家企業之一,產品已服務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防控一線。2020年1月10日,我國科學家公布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雖然當時只有一條序列,但劉佳和他的研發團隊如獲至寶,立即進入24小時連續攻關模式。寒冷的冬夜,研發辦公室燈火通明,雖然辛苦,但研發人員個個精神抖擻、信心滿滿,因為他們明白,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他們也明白,時間就是生命,控制傳染病,必須和時間賽跑!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洩露?搶註專利?副所長正面回應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自然》首次發表新冠論文:武漢病毒所確認病毒進入細胞路徑
    北京時間2月3日傍晚,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關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於2020年1月20日提交,1月29日被期刊接收,最終在線發表於
  • 武漢病毒所等首次揭示新冠病毒感染人汗腺細胞
    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體多個器官,嚴重情況可能導致多器官的衰竭,在少數COVID-19患者中還出現了皮膚病變的症狀,皮膚可能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靶器官。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病毒的皮膚細胞嗜性,以及是否存在皮膚接觸傳播的可能。
  • 疫情下武漢病毒所做了啥, 是否預警?原病毒所科研人員回應
    [Epub ahead of print]2020/04/12: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聯合開發的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該疫苗時依賴於武漢病毒所最早分離的一個新冠病毒毒株,由武漢病毒所和武漢生物製品所共同克隆篩選之後,合作開發得到的疫苗。
  • 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12月30號才接觸新冠病毒
    當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個別西方政客為達某種政治目的,開始大肆宣揚各種病毒陰謀論。「新冠病毒是從武漢病毒所洩漏的」,就是其中一種。隨著國際學術界逐漸達成「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這一共識,此類陰謀論也隨之破產。近日,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接受了CGTN的專訪,就一系列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