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第一財經電視記者:
我們都知道,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我國爆發,後來也在全世界蔓延。當前海外的疫情還在持續的蔓延中,我國疫情防控也在常態化的進行當中。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未來中科院在推進合作和更深一步的科研,是否制定了新的計劃以及路徑?如何去防控當前的影響?謝謝。
白春禮: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學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行動起來,首先我們院黨組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領導小組,我們組織了全院將近3千名科研人員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關當中。第一,最早由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2月30日發現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樣本,樣本給了科學院的武漢病毒所,病毒所72小時沒有休息,第一時間鑑定出這是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然後基因測序,同時把病毒分離出來。按照衛健委統一要求,又和其他單位一起向WHO世界衛生組織分享。因為這個病毒首先判斷它是不是一個新的病毒,這很重要,它測序以後、分離出來以後就為後面藥物的研發、檢測、疫苗提供了基礎。檢測試劑方面,科學院很多所,包括武漢病毒所、微生物所、上海巴斯德所,還有蘇州醫工所等和企業合作,藥監局批了5個快速檢測的方法,包括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很多都已經開始了應用。疫苗研發方面和抗體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國藥集團第一個疫苗就是關於滅活病毒疫苗,最早是和武漢病毒所一起合作做的,國藥集團和病毒所共同申請的滅活疫苗,共同獲得藥監局批准。最早是在高等級實驗室裡做研發,因為滅活之前必須在高等級實驗室裡。另外做轉基因的小鼠、動物試驗以及做兩種猴子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都是在這個實驗室完成的。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克隆小鼠的實驗,轉基因小鼠的實驗都為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新的工作,比如說用幹細胞技術治療危重病人,進入「三藥三方案」,中國科大發明的託珠單抗,通過託珠單抗能夠控制炎症因子風暴的產生,對於重症病人的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方面我覺得已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院還研發了「超極化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能夠動態研究被感染之後以及康復期肺部的纖維化情況、氣血交換情況,這些目前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已經使用。另外,根據醫院要求研發一種非接觸式的體徵監測和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可以遠程規範化採集生物樣本和咽拭子的採樣機器人。國內首例採用國際標準貨櫃進行設計製造的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還有人工智慧輔助進行檢測。
所以,疫情發生之後,我院科研管理人員深入抗疫第一線,了解實際需求,發揮多學科優勢,協同攻關。我們在武漢成立了一個心理援助工作站,心理所派了很多人,為600多名一線醫護人員及患者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面向社區工作者和居民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在線心理諮詢、公益講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覆蓋人群達到910萬人次。另外,我們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把中科院研發的科技成果推廣至國外,成為支撐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重要平臺。我們依託科學院的基因組研究所成立了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在1月份就收集全世界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一共收集了10萬多條病毒數據,這個中心開放服務於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7多萬訪客訪問這個資料庫,國外的佔了60%以上,一共下載超過了1億2千多萬次,為全球境外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同時,他們也在不斷分析這個基因,為藥物的研製、疫苗的研發,同時也為檢測做基本的數據。
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做好這方面工作,研發一種真正能對所有的冠狀病毒進行早期監測,甚至是統一的治療方法,比如抗體和疫苗,微生物所做了一種重組蛋白疫苗,這是第一個藥監局批准重組蛋白疫苗,現在也做了二期臨床,正在組織三期臨床。我們把康復病人的血漿抗體提取出來,通過生物學的方法培育出來作為抗體,然後可以批量生產,低價生產,這個獲得批准,已經把技術轉讓給有關企業,在中國和美國正在做第三期臨床。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把這份工作深入下去,按照中央的要求,爭取能夠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講的「四個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們準備把科學院在這個領域所有的力量組織起來,成立一個生物安全中心,把全院力量統籌起來,一起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圍繞人民生命健康不斷作出新的貢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