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sci Bulletin:利用嗜神經病毒示蹤解析神經元網絡結構

2021-01-07 腦科學君

來源於神經小靈通 ,作者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經小靈通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刊《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經科學通報)官方訂閱號。介紹發表在我刊國內外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重點推送近兩年的高被引文章和近期發表的亮點性研究。傳播神經科學前沿技術,營造和諧學術交流圈。

2020年3月,受編輯部邀請,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王傑和饒小平博士在Neuroscience Bulletin 2020年第3期上發表了題為 「Neuronal Network Dissection with Neurotropic Virus Tracing」的Editorial,通過對不同病毒病毒載體的感染機制、效率和神經元親和力進行比較,為研究者建議了神經環路設計時合適的病毒載體工具。

大腦是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器官,包含數百種不同類型、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是21世紀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重要的是,當前對於神經環路結構以及與腦功能相關的神經信息處理機制的了解仍知之甚少。神經環路由大量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和特殊的突觸連接組成,是執行各種功能(例如感知、情感、記憶和想像力以及其他活動等)的結構基礎。揭示神經環路的結構是理解大腦中信息處理機制的前提。

傳統的神經環路示蹤方法,例如電子顯微鏡和高爾基體染色,以及染料和蛋白質/肽示蹤劑,可以描繪出一個大腦區域中神經元的形態及其對其他區域的投射與跨突觸標記。但是,這些示蹤劑和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大量沉積、間接信號傳遞、不確定傳播方向以及嚴重的突觸後信號衰減。嗜神經性病毒是一類病毒載體,可以感染神經元並沿著神經連接傳播,例如偽狂犬病病毒(PRV),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狂犬病病毒(RV)和水皰性口腔炎病毒(VSV)。此外,還有可以有效標記體內神經元的精細形態的重組型非跨突觸病毒載體,例如Semliki森林病毒(SFV);另外還有可以充當外源基因表達的輔助病毒,例如重組腺病毒相關病毒(AAV)和慢病毒(LV);其他還有可以用於顯示上遊投射解剖結構的病毒,例如犬腺病毒2(CAV2)(見表1)。

與傳統示蹤劑相比,嗜神經病毒具有以下特徵:(I)跨突觸傳播;(II)控制跨突觸傳遞的順行或逆行方向;(III)跨越突觸後的複製沒有任何信號衰減;以及(IV)與各種遺傳標記的相容性。這些特徵在研究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中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但是,現有的病毒示蹤劑系統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I)示蹤劑工具無法在不同的動物模型中始終如一地工作,尤其是對於靈長類動物而言,缺乏有效的病毒示蹤劑;(II)現有工具的毒性限制了它們的應用,例如神經環路的長期功能分析;(III)某些病毒的低表達效率使實驗過程複雜化;(IV)製備工藝急需改善,尤其是高效生產適用於局部神經環路的稀疏標記病毒系統需要改進;(VI)某些病毒顆粒感染神經元的機制尚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開發和改進病毒追蹤工具,並提供詳細的使用說明。

在本期發表的一篇題為「Rabies Virus Pseudotyped with CVS-N2C Glycoprotein as a Powerful Tool for Retrograde Neuronal Network Tracing」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對比了三種廣泛使用的逆行病毒示蹤劑中逆行基因轉導和神經元親和力的效率。他們發現,狂犬病病毒的SAD株[SAD-RV(ΔG)-N2C(G)]與來自CVS株的N2C糖蛋白包裝在一起,其逆行效率與rAAV2-retro相當,但示蹤範圍更廣。而rAAV2-retro更適合於皮層神經環路的示蹤。另一方面,被廣泛用作順行示蹤劑的HSV1株H129也可通過軸突末端攝取,有效感染上遊神經支配的神經元,並顯示出清晰的逆行標記表型,表明起始細胞有兩種類型,注射中局部感染的神經元部位和逆行感染的神經元[1]。

圖1 病毒沿神經環路示蹤的傳播方向和過程

表1 常用重組病毒載體在神經環路示蹤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

總而言之,通過對不同病毒載體的感染機制、效率和神經元親和力的比較,可以為個體研究設計選擇合適的病毒工具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在神經環路追蹤中,標記圖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對於進一步分析也是必要的。基於這些結果,不同的嗜神經病毒在感染的不同大腦區域是具有獨特的標記特徵。然而,單個工具的結果可能不完整且不充分,需要使用多種技術進行驗證。因此,通常沒有理想的病毒工具可用於追蹤各種神經環路。研究人員必須了解所選工具或方法的優缺點,以避免結果不準確或過於籠統。同時,必須對使用不同病毒示蹤工具和方法對所獲得的結果進行綜合比較和分析,以謹慎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Zhu X, Lin K, Liu Q, et al. Rabies Virus Pseudotyped with CVS-N2C Glycoprotein as a Powerful Tool for Retrograde Neuronal Network Traci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20 ;36(3):202-216.

相關焦點

  •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12:23 2020年11月2日,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Gregory S. X. E.
  • 「乾貨分享」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系列之「順行示蹤病毒」
    來源:吉凱基因神經環路作為大腦運行不同功能的結構基礎,近年來已成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工具病毒作為高效的表達載體,經過不斷地發展,目前已開發出一系列適用於神經環路研究的工具病毒。如順行示蹤病毒、逆行示蹤病毒、神經環路操控病毒、神經環路記錄病毒等。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不同的神經環路研究工具病毒。本文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環路研究中常用的順行示蹤病毒。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注入在神經細胞附近的示蹤劑會被神經元特異性吸收,示蹤劑在神經元內依靠細胞內的轉運功能擴散到神經元的各個角落,以此達到示蹤的目的。20世紀末,由於傳統的示蹤劑的缺陷,病毒學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改造並利用嗜神經病毒的疫苗株作為全新的示蹤劑,且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目前最高效的一類示蹤劑。嗜神經病毒在細胞特異性、示蹤效率、跨突觸示蹤方面顯著優於傳統示蹤劑。
  • PNAS:神經元高活性和高爾基體結構之間的關係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神經元高活性和高爾基體結構之間的關係,並由此揭示出了神經元活性對細胞器結構造成的前所未知的影響,這不僅可用於解析高爾基體中的蛋白加工和運送過程,而且也有助於解析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版上。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此研究中,腦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團隊綜合應用光遺傳技術、神經環路示蹤技術、動物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記錄和行為學等手段,以小鼠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起源於皮層下感知覺整合中心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的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經過對應於靈長類動物丘腦枕(pulvinar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我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 (神經環路) ,是我們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 ,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如何解析大腦的結構和神經作用機理?
    解析大腦的結構在現代計算機出現之前就開始了。神經科學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首解析大腦的壯歌。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研究神經系統結構」的卡米洛·高爾基(Camilo Golgi,1843-1926)和聖地牙哥·拉蒙一卡哈爾(Santiago Ramony Cajal,1852-1934)。他們提出神經元染色法,並繪製了大量精美的生物神經網絡圖譜,沿用至今。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生物神經網絡的基本單元。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3)物質結構(EXAFS, XANES, XAFS, FTIR…)----可確定存在位置和結構性質,但無法判定遷移轉化過程。(4)同位素可用來判定金屬從微觀到宏觀的遷移轉化過程,進行定性甚至定量的汙染溯源,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甚至排他性的源解析信息。
  • ...教師資格考試生物教案《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020廣東教師資格考試生物教案《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一、教學目標1.描述神經元的形態結構特特徵,說出神經元的基本功能。2.通過觀察示意圖提高觀察和概括能力;通過自主閱讀提高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 先進院率先研發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
    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腦計劃」,其中腦科學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本輪腦科學研究的重點攻關領域之一,腦結構與活動圖譜技術也由此獲得快速的發展。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路中華博士10月28日在中心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先進院課題組已研發出新一代的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此項技術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 神經元 脈衝的自相似網絡模型
    大腦利用神經元的脈衝活動來處理和傳輸信息。神經元的突增表現在多個時間尺度上,可以用後超極化持續時間來定量測量(AHP,動作電位峰值後的電流)或峰值頻率適應。皮層神經元的顯性時間常數在不同的皮層區域間存在差異,皮層第2層和第3層的錐體神經元的時間尺度與刺激輸入相適應。
  • 2021考研英語詞彙備考:bulletin的中文意思
    Quarterly bulletin季度公報"Passing the mayor's office, I saw people standing before the little bulletin board.
  • 專家點評|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研究人員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HNS。隨後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圖2)。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除了記憶提取以外,還能借鑑海馬體網絡結構以及神經機制建立記憶模型架構,通過記憶的脈衝編碼,同一模型就可以學習與記憶語音、歌曲、文本等不同類型數據。類腦計算機的運行方式,跟人們的大腦非常相近,重點體現在兩方面:1、神經元的模型,類腦計算機通過模仿人類大腦建立出精確的模型;2、神經網絡之間的信息傳遞,利用生物大腦中脈衝的方式進行傳遞。在2019年中國科學報社和網易新聞共同發布的2019未來科技十大事件中,「類腦晶片」赫然在列。作為類腦智能探索道路上的關鍵技術,類腦晶片的出現,更是為人們所看好。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