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2021-01-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尚無能直接顯示MLC的精確位置的生化方法。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相關工作以題為「Adual-labeling probe to track functional mitochondria-lysosome interactions inlive cells」已於12月8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雙標記成像原理。圖片來源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員發現,Coupa在溶酶體上時會發射紅光(Coupa-lyso),在線粒體中可與活性硫作用發生結構改變而發射藍光(Coupa-mito)。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更重要的是,Coupa還能夠在亞細胞器水平精確定位黏度變化,從而首次發現線粒體-溶酶體接觸部位的局部黏度增加。

Coupa雙色標記識別MLC接觸位點(綠色:商用線粒體MTG探針;藍色:Coupa-mito標記的線粒體部分;紅色:Coupa-lyso標記的溶酶體部分)。圖片來源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一工作不僅提供了用於定位和動態跟蹤活細胞中功能性線粒體-溶酶體的相互作用的探針,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策略,利用線粒體中獨特的內部環境來轉換探針的結構,使其發出不同的顏色,從而實現多色標記。這一設計原則也可推廣用於設計其它多細胞器多色成像探針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陳啟鑫博士和方紅寶博士,南京大學作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張凱教授,何衛江教授,郭子建院士和刁佳傑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課題組簡介

郭子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獲義大利化學會Sacconi獎章、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生物學,從事金屬及其配合物的化學生物學研究,設計構築了系列金屬離子螢光探針,建立和發展了相關的體內外螢光成像方法,觀察到離子的遷移和富集現象;探索了金屬抗腫瘤藥物反應性能及活性差異,構建了新型鉑類藥物靶向傳輸體系;發展了系列基於銅配合物的人工核酸酶,研究了它們的構效關係及金屬中心間的協同效應、DNA斷裂能力及抗腫瘤活性間的關聯等。

何衛江,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獲南京大學和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年在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03年至今在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相關無機小分子物種的螢光探針設計、細胞/活體造影及其在小分子生物無機化學研究中的應用,光活化金屬配合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無機金屬藥物及重金屬探針的設計、成像及其在藥理、毒理研究中的應用,已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Int. Ed.; Chem. Soc.Rev.等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67-6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自2018年首次報導線粒體和溶酶體存在直接接觸(mitochondriaand lysosome contact, MLC)以來,對MLC的判定只能通過超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測量細胞器間的物理距離來確定。尚無能直接顯示MLC的精確位置的生化方法。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因而,線粒體需要不斷釋放熱量來維持溫度的穩定,換言之線粒體的溫度變化能夠揭示線粒體的狀態,部分能量代謝失常引起的細胞功能障礙可能與線粒體的溫度息息相關。因而,活細胞的線粒體溫度檢測對研究細胞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基於螢光成像技術的微型溫度計被大量開發並應用於細胞內溫度檢測。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低光毒探針「點亮」線粒體
    為了滿足新型光學顯微鏡的需求,國內外諸多科研團隊發展了多種光穩定性的新型線粒體探針,用於觀察線粒體內嵴結構。然而,超解析度成像需要的高激發光強往往使線粒體螢光探針更易產生活性氧物種(ROS),而且其不隨採樣時間的間隔增加而消失。這樣的超解析度成像,即便螢光探針本身並未被完全漂白,也將迅速破壞線粒體內嵴,使線粒體發生腫脹、變圓。
  • :自組裝的兩親性螢光探針用於腫瘤細胞和組織的pH檢測
    同時,為了研究標記為N(a』/b』)的氨基中心在pH依賴性螢光響應中的作用,作者製備了兩種參考物R1和R2。作者猜測探針CS-1可在pH 4.0的條件下進行自組裝且在pH 7.0的條件下解聚(Scheme 1b)。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同時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設計合成了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了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Chem. Eur. J. 2014, 20, 158-164; Anal. Chem. 2014, 86, 7987-7995; Anal. Chem. 2016, 88, 6374-6381; Chem. Commun.
  • 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選擇性檢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亞硫酸氫鹽
    在此,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王成雲、郭志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NY-Lyso),它通過響應細胞內細胞器之間的pH差異、選擇性與亞硫酸氫鹽(HSO3-)反應來工作。這種方法使探針的螢光在中性或鹼性條件下保持沉默,在低pH和亞硫酸氫鹽的共刺激下激活。此外,它還被證實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用於監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HSO3-。
  • 細胞線粒體染料——MitoLite,實力超強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線粒體成像受光毒性困擾?陳知行組開發比MitoTracker溫柔新探針
    接下來,研究人員測試了新探針在不同成像條件下的表現。在對光毒性極為敏感的大鼠心肌細胞的雷射共聚焦3D四色成像實驗中,商業染料MitoTracker Deep Red標記的細胞在5-8個3D幀(z軸23張圖像合成)後就會發生線粒體損傷、細胞收縮死亡,而使用新探針PK Mito Deep Red 標記的細胞在相同條件下,可以進行20個3D幀以上的四色成像。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針包括常規的非特異性造影劑、帶有特異分子配體的分子探針及納米探針。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 細胞線粒體提取試劑盒解決方案
    K295通過用生物素接頭標記細胞來分離細胞表面膜蛋白,隨後裂解細胞,並使用鏈黴親和素珠分離標記的細胞表面蛋白。K268旨在提取總細胞膜蛋白(包括細胞器膜),而K295專門純化質膜蛋白。二、溶酶體純化試劑盒(Lysosome Purification Kit,K235-50)溶酶體是在大多數動物細胞(紅細胞除外)中發現的膜結合細胞器。
  • 第三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
    第三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   最常用的同位素是α-32PdNTP,3HdNTP,及35SdNTP,多用缺品平移法、末端標記法,隨機引物延伸法和反轉錄標記法。在以mRNA製備cDNA時,同時摻入標記的脫氧核苷酸,制出cD-NA標記探針。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進而可以實現靶向地標記肝癌細胞。為解析上述糖基摺疊體與生物標誌物的作用模式,研究人員進一步與國家蛋白質中心博士李娜合作,利用小角度散射(SAXS)技術證實了這一摺疊體可通過與PNA的相互作用解摺疊,進而通過芘的分子間堆疊作用形成探針/凝集素超分子交聯體。
  • DNA探針的標記基本原理及解決方案
    【基本原理】   核酸(DNA或RNA)分子探針是指能與互補核酸序列退火雜交,並可被特殊的方法探知的已知序列核酸片段。根據核酸探針標記物的性質及探針的檢測方法不同,核酸探針可分為:放射性標記探針和非放射性標記探針。DNA 探針標記的方法主要有:缺口平移法、隨機引物法、末端標記法和化學標記法等。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線粒體經常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在細胞內將糖等化合物轉化為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內科助理教授Yongjie Wei博士說,但是線粒體也有不好的一面:鑑於它們的高能量功能,當它們遭受損傷時,它們釋放被稱作活性氧的毒性化學物到細胞的其他部分。Levine博士說,「通過自噬清除受損的線粒體(該過程被稱作線粒體自噬)對細胞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 線粒體反叛細胞核之戰
    線粒體們沸騰了,他們歡呼,他們鬥志昂揚——掌控這個細胞,過線粒體該過的生活!於是,線粒體們成立了線粒體聯盟,發表《線粒體宣言》,號召受壓迫的細胞器們拿起武器爭取自由。這在細胞中引起了巨大轟動。率先響應的是溶酶體們,他們對《線粒體宣言》頗有感觸:萬惡的內質網!他們製造出我們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幫他們消滅異己,吞噬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