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光毒探針「點亮」線粒體

2020-09-03 科學網

作者:倪偉波 唐琳

超分辨成像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在超分辨成像技術的推動下,人類有了探索微觀領域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生物學特別是細胞生物學由此進入一個全新時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像技術是極為交叉的尖端技術,需要新算法、新儀器、新探針融合創新,從而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提供新工具。然而,就目前而言,高端成像儀器/探針等高精尖設備、關鍵技術都被國外進口產品所壟斷,卡住了我國提高生命科學研究技術水平的「脖子」。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以在線形式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來自北京大學和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出兩款新型探針——PK Mito Red(PKMR)和 PK Mito Deep Red(PKMDR),首次在活細胞水平上實現了光毒性的明顯降低。

突破超分辨成像「卡脖子」問題

為了能進一步揭開細胞生物學過程的神秘面紗,研究人員發展了各種各樣的生物成像技術。其中,螢光超解析度成像因簡單的成像條件及對生物樣品的相容性脫穎而出。

為了揭示更精細的結構,螢光超解析度成像往往需要更多的光子,因此業內一直將目光聚焦在如何改善螢光探針光穩定性的問題上。但其實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中除了需要螢光探針在漂白之前發出更多的光子外,漂白過程中產生的光毒性往往也不可忽視。

2018年,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良怡團隊研發的海森結構光顯微鏡(Hessian SIM),首次揭示了活細胞中線粒體的精細內嵴結構及其動態變化。為了滿足新型光學顯微鏡的需求,國內外諸多科研團隊發展了多種光穩定性的新型線粒體探針,用於觀察線粒體內嵴結構。

然而,超解析度成像需要的高激發光強往往使線粒體螢光探針更易產生活性氧物種(ROS),而且其不隨採樣時間的間隔增加而消失。這樣的超解析度成像,即便螢光探針本身並未被完全漂白,也將迅速破壞線粒體內嵴,使線粒體發生腫脹、變圓。

「光毒性雖然對光學解析度沒有影響,但是會對細胞結構產生極大影響,細胞會受傷害甚至死亡,這種情況下看到的東西與生理反應完全不同。」此項工作的通訊作者之一、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知行告訴《中國科學報》。

換句話說,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實際上是改善光毒性,而不僅僅是光漂白。

針對這一領域的新痛點,陳知行團隊利用分子內綴合環辛四烯的策略,成功合成了兩種新型低光毒性線粒體螢光探針——PKMR和PKMDR,首次在活細胞水平上實現了光毒性的明顯降低。

不僅如此,陳知行團隊通過與陳良怡團隊、西湖大學雷凱團隊合作,通過更進一步的實驗,證明新染料對細胞的光毒性顯著低於MitoTracker系列商業染料,可實現1000幀以上、線粒體內嵴形狀基本不變的超分辨成像;首次證明該探針可以用於渦蟲的幹細胞流式分選,且不影響幹細胞的多能性,可以真正用於研究如幹細胞重編程等生理過程中的線粒體功能。

光毒 更溫柔

科學研究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這項研究中,三支團隊不僅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光毒性對細胞結構的影響,還使用不同的實驗手段和方式驗證了光毒性是成像試驗中更重要的制約因素,為透徹揭示兩種新型低光毒線粒體螢光探針提供了科學的解釋。

陳知行介紹,螢光探針的光毒性一般來自於激發過程中由第一激發單重態(S1)經過系間竄躍產生的第一激發三重態(T-1),T1態與氧氣作用可產生單線態氧等活性氧物種,進而破壞生物分子。

為了最大程度抑制這一過程從而減少光毒性,團隊採用了之前應用於染料雷射、單分子成像等領域減少光漂白的分子內綴合三線態淬滅劑(自修復染料 Self-Healing Dye)的策略。HeLa細胞的光照存活實驗發現,常見三線態淬滅基團中只有環辛四烯(COT)能有效降低螢光成像中的光毒性。更為重要的是,團隊還觀察到,能夠降低光漂白的基團(硝基苯)並不一定能減少光毒性。

正因為如此,「螢光探針的光毒性和光漂白性質應該被分別測試,但以往的螢光探針設計中往往忽視了對探針光毒性等性質的詳細表徵。」陳知行解釋道。

在此基礎上,團隊以COT作為三線態淬滅基團,合成了兩種以Cyanine為母核的螢光探針PKMR和PKMDR。HeLa細胞的光照存活實驗表明,新探針的光毒性較對應光譜的商業探針(MitoTrackers)低5倍以上,並能在相同條件下提供相同甚至更高的亮度。

「可以說,此項工作為領域找到了新方向,未來希望能將探針的光毒性降到更低,甚至徹底消除。」陳知行充滿信心地表示。

協同創新 邁向極致

陳知行、陳良怡及其團隊背靠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圍繞生物成像這個新興的交叉領域,分子醫學所運籌帷幄,前瞻性布局,創立了分子探針技術研究室,使得探針技術、顯微鏡技術以及科學問題能夠相互啟發,緊密合作。

多年來,研究室始終踐行分子醫學所「集成創新」的理念和「從分子到人」的戰略,通過開發多樣、精準且精美的分子工具,推動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各個層面的廣泛發展。

2018年6月,回國後的陳知行加入到分子醫學所。彼時,陳良怡團隊研發的Hessian SIM不僅將光學顯微鏡的性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還從數學和物理兩方面大大改善了超分辨成像技術的光毒性。

為了將超分辨成像技術做到極致,必須要從化學探針方向進行協同創新。而化學研究出身的陳知行的加入,無疑為團隊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動力。

從2018年6月開始進行探針研究,到如今取得重要突破,團隊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卻迭代了三代設計,最終找到了有效的方案。

長期從事渦蟲幹細胞再生研究的雷凱團隊在測試了新探針在渦蟲幹細胞分選領域的應用後,發現新探針標記線粒體可以幫助分選出幹細胞群,而且新探針標記的幹細胞在體外仍能維持較好的活性和乾性,充分展示了其在流式螢光分析分選中優秀的生物相容性。

更難能可貴的是,新探針在長時程超分辨成像方面也顯示出卓越的優勢。Hessian SIM成像結果顯示,新探針在提供了接近2D Hessian-SIM理論解析度,展示了清晰的線粒體嵴結構圖像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線粒體健康的原始形態。而使用商業染料MitoTracker Red CMXRos (MTR)標記的線粒體在140幀左右就發生了腫脹和明顯形變,200幀以上已不可見嵴等正常生理結構,而PKMR標記的線粒體可以提供1000幀以上的健康線粒體圖像,2000幀左右線粒體的形變程度仍小於商業探針的200幀。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創新永無止境。「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數學、物理、化學三方面協同推進,把技術推到極致。同時,爭取將來發力轉化,打破外國公司在高端成像儀器/探針方向的壟斷,真正實現為生物醫學研究者提供超越國外產品的國產高端成像工具。」陳知行表示。

相關焦點

  • 探針檢測破壞性線粒體
    裡肯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多功能探針,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有缺陷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室)的程序性破壞。他們用它來證明,在患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老鼠身上,多巴胺產生神經元受損的線粒體無法被破壞。 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了解到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它產生我們細胞所需的大部分化學能量。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因而,線粒體需要不斷釋放熱量來維持溫度的穩定,換言之線粒體的溫度變化能夠揭示線粒體的狀態,部分能量代謝失常引起的細胞功能障礙可能與線粒體的溫度息息相關。因而,活細胞的線粒體溫度檢測對研究細胞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基於螢光成像技術的微型溫度計被大量開發並應用於細胞內溫度檢測。
  • 線粒體成像受光毒性困擾?陳知行組開發比MitoTracker溫柔新探針
    但是,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中除了需要螢光探針在漂白之前發出更多的光子之外,漂白過程中產生的光毒性往往也不可忽視。例如,線粒體是細胞重要的能量中心和代謝調控中心,其雙層膜結構保證線粒體進行相對獨立的生化反應,並與其他細胞器進行相互作用。
  • 「螢光探針」點亮細胞世界
    「螢光探針」點亮細胞世界——記山東師範大學「細胞穩態調控活性分子的螢光成像研究」項目科研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姚昌  走進山東師範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實驗室,在雷射顯微鏡下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唐本忠院士、高蒙副研究員和任力教授:基於雙通道螢光點亮成像自我...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高蒙副研究員和任力教授開發了一種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可實現線粒體和溶酶體靶向的化療與光動力協同治療,而且可通過雙通道螢光點亮成像實時監測細胞內藥物釋放過程。聚集於線粒體的AIE-Mito-TPP分子,能夠有效降低線粒體膜電勢並抑制ATP的合成,從而破壞線粒體的功能;同時溶酶體中的AlPcSNa4在近紅外光照下產生的活性氧(ROS),能夠有效破壞溶酶體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該AIE-Mito-TPP/AlPcSNa4納米探針能夠實現線粒體和溶酶體雙細胞器靶向的化療與光動力協同治療,並通過雙通道螢光點亮成像實時監測細胞內藥物釋放過程。
  • 【唐本忠院士團隊】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由於分子識別受到尺寸效應、配位作用和溶劑化效應等影響因此,希望通過優化分子結構、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構建合適的、具有特徵性的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分子識別體系(螢光探針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開發新型高靈敏度和快速反應的鐵離子螢光探針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特別是開發出對目標分析物識別具有低信噪比等特點的點亮型(light-up)螢光探針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性質的分子是一類天然的點亮型螢光材料,此類材料在稀溶液中不發光或發光很弱,而在聚集態或固態時螢光強度增強。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設計合成了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了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Chem. Eur. J. 2014, 20, 158-164; Anal. Chem. 2014, 86, 7987-7995; Anal. Chem. 2016, 88, 6374-6381; Chem. Commun.
  • 細胞線粒體染料——MitoLite,實力超強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開幕式當天下午,大會特設主題討論環節,就線粒體與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最新進展走向如何?是否有可能通過線粒體研究大幅度改善退行性疾病?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以及線粒體與腫瘤臨床轉化研究進展深入探討。研究團隊探索了AD病理發生中線粒體代謝重構的分子機制,並篩選發現一類能夠相對靶向於線粒體。維持和改善線粒體功能的物質(線粒體營養素),可能在AD防治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線粒體具有自主複製的基因組,主要編碼參與線粒體氧化磷酸複合體中的關鍵亞基及線粒體蛋白翻譯需要的tRNA和rRNA。線粒體基因組的表達受到細胞核編碼的蛋白調控。
  • 線粒體疾病「全能捕手」閃亮登場
    線粒體疾病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它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也與細胞凋亡、細胞衰老、信號轉導、細胞氧化還原電位的調節、細胞電解質平衡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因此,一旦線粒體出現功能性障礙,就可能導致機體發生疾病。保守估計,線粒體疾病發生率為1/5000。
  • :自組裝的兩親性螢光探針用於腫瘤細胞和組織的pH檢測
    Sessler課題組合作設計了一種兩親性長鏈pH螢光探針(CS-1),用於區分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同時定性監測癌細胞和非癌細胞的膜表面以及各種細胞器內的pH波動,該探針為腫瘤疾病的診斷和研究提供一定基礎。
  • 細胞早期凋亡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膜電位降低
    線粒體膜電位下降是細胞凋亡早期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細胞核凋亡特徵(染色質濃縮、DNA斷裂)出現之前,一旦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凋亡便不可逆轉。JC-1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線粒體膜電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 的理想螢光探針。可以檢測細胞、組織或純化的線粒體膜電位。
  • Diabetes:線粒體膜電位調控研究
    線粒體是細胞能量生成器,對於生物體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功能和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包括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謝綜合症。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線粒體調節劑方面研究有新進展。李佳研究員課題組以線粒體膜電位作為線粒體功能指針,通過隨機篩選發現了低毒並且能濃度依賴性降低線粒體膜電位的小分子化合物C1。C1能夠提高L6肌細胞內AMP/ATP比率,從而激活AMPK信號通路和促進葡萄糖吸收。C1也能在HepG2肝癌細胞中激活AMPK信號通路並且降低脂含量。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靶向螢光探針設計策略。A:探針結構 B:基於配受體結合的探針 C:基於酶激活的探針探針應用螢光分子影像藉助分子探針和螢光內鏡設備,將肉眼不可見的腫瘤「精準點亮」,廣泛應用於手術導航和早期診斷。靶向螢光探針能夠在術中實時點亮癌細胞,幫助醫生判斷腫瘤邊界和發現轉移灶,這一概念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螢光引導手術。早期診斷在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早期消化道癌症其實並不可怕,預後良好,治療後 5 年的生存率高達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