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測序顯神威!線粒體疾病「全能捕手」閃亮登場

2020-12-05 貝瑞2010

線粒體疾病嚴重威脅患者健康

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它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也與細胞凋亡、細胞衰老、信號轉導、細胞氧化還原電位的調節、細胞電解質平衡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因此,一旦線粒體出現功能性障礙,就可能導致機體發生疾病。保守估計,線粒體疾病發生率為1/5000

線粒體疾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具有廣泛的遺傳和臨床異質性,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絕大多數累及多器官系統,尤其是能量代謝需求旺盛的器官和組織。

如癲癇性腦病、智力障礙、肌陣攣、視神經退化、共濟失調、心肌病等,對新生兒和嬰幼兒的智力、生理機能和生存具有嚴重影響,所以在疾病早期通過基因檢測進行明確針對顯得尤為重要

線粒體疾病主要遺傳特點

1

線粒體是一種半自主性細胞器,其生物合成和功能調控受線粒體基因組(mtDNA)—核基因組(nDNA) 兩套遺傳物質共同作用。

2

mtDNA遺傳方式主要是母系遺傳,在少數罕見的情況下,父親部分的線粒體能遺傳給後代。

3

mtDNA具有閾值效應:普遍認為mtDNA突變率達到70%以上時就會有相應的臨床表現,一般能量需求高的部位(如骨骼肌、腦、心臟等)閾值較低。

4

瓶頸效應:由於存在瓶頸效應,家族內mtDNA的遺傳性很難估計,母親可能遺傳很多的mtDNA突變給後代,也可能遺傳很少的部分。

NanoWES平臺亮點:新增線粒體環基因變異檢測和分析

線粒體疾病是由核基因和環基因共同調控。比如遺傳性耳聾、Leber視神經等疾病,既與細胞核基因相關,又與線粒體環基因相關。以往,對於懷疑罹患線粒體疾病的患者,需要同時做全外顯子組檢測和線粒體環基因檢測兩個項目,既費時又費力。

2019年,Somayeh等【1】報告在一個有多個耳聾患者的大家族中,使用WES檢測既可以在所有患者中鑑定出TRMU基因c.28G>T變異位點,同時又可以在部分患者中鑑定出線粒體m.1555A>G致病性變異位點。該報告證實了WES同時檢測細胞核基因和線粒體環基因變異的可靠性。

貝瑞基因NanoWES平臺增加線粒體基因組探針,進而進行捕獲測序和分析,以貝瑞基因自主研發的Verita Trekker系統快速、準確的獲得線粒體基因組變異信息,參照Mitomap資料庫、ClinVar資料庫等進行變異注釋, 依據嚴格的篩選標準對變異進行過濾,對於與受檢者表型相符且變異比例>10%的致病性位點,採用Sanger測序進行驗證。

目前,貝瑞基因大批次檢測數據證明,NanoWES平臺檢測和分析線粒體基因組可靠且穩定

NanoWES平臺檢測線粒體基因組變異案例解析

患者信息:女,22歲,臨床表現為糖尿病,偏側舞蹈症,口乾多飲2年,加重伴左側肢體不自主運動20天;

家族史:外祖母,母親,舅舅,太外祖母均有糖尿病病史,死亡年齡<40歲;

特殊關注基因或疾病:糖代謝相關,舞蹈症相關,能量代謝相關。

基因檢測:考慮到多系統受累,且母系遺傳的可能性比較大,鑑於NanoWES新增了線粒體環相關的探針,可一次性檢測細胞核基因和線粒體環基因,節約時間,遂送檢貝瑞基因,使用NanoWES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解析:患者在核基因上未檢測到與表型相關的致病性SNV、InDel變異,但在線粒體環基因上檢測到1個致病性變異位點。

mtDNA檢測結果

Sanger測序結果:患者發生m.3243A>G雜質性變異,變異比例約為48%。

文獻【2】報導線粒體m.3243A>G變異與2型糖尿病相關,2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糖尿病、高血糖症、胰島素抵抗,與患者及家屬表型相符。

通過基因檢測從基因層面明確了家族多人患病的原因,該家族為母系遺傳的線粒體疾病,該女性患者如果生育,考慮到線粒體疾病具有瓶頸效應,後代的臨床表現不一,可能嚴重,也可能症狀較輕。

小 結

鑑於線粒體遺傳病的複雜性,貝瑞基因NanoWES平臺在探針設計時新增線粒體基因組探針,同時參考Mitomap資料庫、ClinVar資料庫進行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數據分析,一次性完成細胞核相關基因和線粒體環基因的檢測,助力臨床醫生精準診斷及精準治療。

參考文獻

【1】Somayeh K , Hassan R Z ,Neda M P , et al. Whole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both nuclear andmitochondrial variations in an Iranian family with non-syndromic hearingloss[J]. Mitochondrion, 2018, 46:S1567724918300242.

【2】Van d O J M W, Lemkes H H P J, Ruitenbeek W, et al. Mutation in mitochondrial tRNALeu(UUR) gene in a large pedigree with maternally transmitted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and deafness[J]. Nature Genetics, 1992, 1(5):368-371.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這樣,經過一代代複製、遺傳和篩選,有些有意義的變異就被保留並富集下來,最終形成了線粒體基因組單核苷酸變異的多態性(SNP)。 這種隱藏的核苷酸變異情況,通過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很容易被檢測出來。因為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高覆蓋度的測序使得細胞中多備份的線粒體基因組上攜帶的SNP能夠被準確而高效地檢測出來,用於深入解析隱藏在線粒體基因組中的變異和進化信息。 物種的測序 現代人類飼養的家畜,是被人類高度馴化的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密不可分。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第一代測序平臺也是基於Sanger法發展起來的,不過更加智能,功能更加多樣化。下圖為第一代測序儀ABI 3730,基於雙脫氧核苷酸終止法),雖然相比二代測序,一代測序通量較低,但是其準確度是非常高的,許多文獻將Sanger測序結果當做黃金標準。
  •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先進的遺傳學診斷工具在婦產科中的應用
  • 全外顯子組測序(WES)
    2019-03-05 01:12:50 來源: 康安智檢 舉報   全外顯子組測序簡介
  • 腫瘤二代測序都能幹什麼?
    基因測序技術是基因檢測的一種。基因測序目前主要有一代測序(Sanger測序)、二代測序(illumina/Life Tech)、三代測序(單分子測序)等。PCR、FISH和晶片技術,主要是通過已知序列去調查特定確定的片段序列或位點的有或無,重點在「檢」,而基因測序技術是把基因序列上的核苷酸一個一個的測出來,重點在「測」。目前應用最廣的是二代測序,即NGS。
  • 專題報導丨宏基因二代測序技術對慢性肺麴黴病病原學診斷的價值
    宏基因二代測序作為一種新興的檢測技術,能夠不依賴微生物培養而檢出臨床樣本中的所有微生物,該技術已在國內被廣泛應用,並展現了其快速、無偏倚和高檢出的優勢。《中國臨床醫學》雜誌第27卷第4期特設立「感染性疾病精準診治」專題報導,收錄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感控-微生物」團隊多篇相關文章,以8篇文章的全篇幅,整體展現了其在疑難複雜感染的病原診斷、醫院感染防控中的意義。
  • 三代測序數據簡單分析
    簡單介紹:三代測序技術讀長較長,針對比較小的基因組像只有16kbp的人類線粒體
  • 【GeneThinkTank】一代和二代基因測序技術5分鐘科普
    圖3 化學法測序原理圖技術特點:讀長可以達到800-1000kb,準確性高達99.99%,測序通量較低;代表機型:美國ABI公司(Thermo Fisher)3500Dx 3500xl Dx二代DNA測序
  • Nature:藉助第三代測序韓國發表最連續人類基因組
    國立首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和美國被譽為「測序黑馬」的公司——10x Genomics聯合運用去年新發售的GemCodeTM測序平臺以及第三代測序PacBio單分子實時測序平臺在本期的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對一名韓國人的基因組(AK1)進行從頭組裝和單倍體型定相信息分析。這是迄今為止發表的最為連續的人類基因組組裝。
  • 線粒體腦肌病的危害不容小覷,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以累及全身
    此外,線粒體還參與細胞內很多重要的生物化學分解和合成過程。線粒體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從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表型,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2、線粒體腦肌病的臨床表現兒童起病的患者大部分是核基因突變引起,常表現為嚴重的進行性惡化的病程,中樞神經系統、骨骼肌和心臟等器官組織經常受累。
  • 華大基因二代基因測序在病原體快檢方面的技術新應用
    現在,醫務人員有了一種新的利器--基於二代基因測序的病原快檢技術。這種技術自進入中國以來,已經在眾多疑難感染患者的診斷中到關鍵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船員。  生死時速,基因科技「秒揪」病原  今年7月中旬,唐山萬航國際船務有限公司的一名菲律賓籍船員從唐山啟程。
  • 二代測序結果比較:Hiseq Xten VS NovaSeq 6000
    從1977年Sanger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一代測序技術開始,測序技術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時間,先後經歷了以GS FLX、Solexa、SOLID為基礎的二代測序技術,以及基於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納米孔測序技術的三代測序技術。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人類線粒體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第二代測序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而線粒體疾病的發生則是由於線粒體功能不完整引發的一些疾病,線粒體疾病往往是由於線粒體DNA的突變造成的,從而影響線粒體的功能。在美國,每年有1000~4000名新生兒患有線粒體DNA疾病,線粒體DNA突變會引起許多嚴重疾病的發生,其中包括糖尿病、耳聾、眼病、胃腸道疾病、心臟病、痴呆以及其他一些神經相關疾病。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對線粒體DNA相關疾病進行有效治療。
  • 學習筆記 | Illumina二代測序原理
    最近在調研甲基化測序的文獻,在學習了Illumina官方給出的測序原理視頻,也參考了網上一些教程之後,我把測序原理詳細梳理了一遍,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 合作文章八連發∣二代轉錄組測序這次也想站C位
    二代轉錄組測序作為高通量測序領域的老前輩,不僅低調樸實,而且還天生自帶CP感。一提起多組學聯合分析,總是少不了二代轉錄組測序這片盡職盡責綠葉的身影。雖然綠葉當的好,但二代轉錄組測序也一直有一個「C位夢」~轉眼2020年已經過半,安諾基因RNA方向合作文章表現依舊亮眼
  •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小分子和基因療法),以及有效預防線粒體疾病通過生殖細胞遺傳的方法的進展情況。Cell, doi:10.1016/j.cell.2020.02.051線粒體疾病是一組複雜的代謝性障礙,其主要是由遺傳缺陷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所導致的,不管是從臨床還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講,臨床研究人員治療這種疾病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文章中,研究人員從以下方面對線粒體疾病的療法及預防手段進行了分析論述,包括當前線粒體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小分子藥物療法的開發、誘導線粒體翻轉
  • 李曼大會——三代測序技術在豬病檢測中的作用
    三代測序技術在豬病檢測中的作用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原霖1、準確度:單條序列的準確率約85%, 拼接後可達99%, 準確度低於二代測序和一代測序;2、測序長度:單端幾百bp--幾M,長度最長;3、測序成本:目前比二代和一代測序成本高;4、測序通量:可達數百萬條以上片段,幾十G-幾T的數據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