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二代基因測序在病原體快檢方面的技術新應用

2020-11-26 儀器信息網

  原因不明的感染一向是醫學上的難題。在電視劇《外科風雲》中,在病原檢測不出的情況下,醫生只能憑藉經驗嘗試治療。

  現在,醫務人員有了一種新的利器--基於二代基因測序的病原快檢技術。這種技術自進入中國以來,已經在眾多疑難感染患者的診斷中到關鍵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船員。

  生死時速,基因科技「秒揪」病原

  今年7月中旬,唐山萬航國際船務有限公司的一名菲律賓籍船員從唐山啟程。北京協和醫院、華大基因和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聯手解決了他的疑難感染,使他得以平安地踏上歸國之旅。

  6月2日,這名船員在船上發生頭痛、左半身偏癱的症狀。貨輪就近停靠在唐山,患者先在曹妃甸當地醫院就診,後轉至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

  主治醫生毛文靜回憶,患者來院的時候出現發熱,左側瞳孔散大、反射差,左側手臂完全無力,意識也在逐步喪失,情況危重。腰穿檢測結果顯示,患者的腦脊液中白細胞含量高、糖類含量低,液體呈微黃色。「感覺上像是結核性腦膜腦炎。」毛醫生說,「當即就把結核藥用上了。」

  但醫院使用常規的方法,始終沒有找到結核菌,因此一直採取多種抗菌藥物並用的保守治療方案。在6月12日,神經內科主任劉斌教授請來北京協和醫院的關鴻志教授,對患者進行會診。

  在此之前,從2014年起,協和醫院神經科與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國內首先開展腦脊液二代測序研究,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篩查。關鴻志教授正擔任此項目的負責人。他提出建議:試試使用二代基因測序技術進行的病原快檢。

  6月22日下午,天津華大基因交付病原組收到了患者腦脊液樣本。這項檢測一般需要2-3天,此次由於感染危重,華大做了加急處理,30個小時左右就完成了檢測流程。23日晚上,檢測報告出爐,樣本中檢出了結核分枝桿菌。

  獲得了明確的病原信息後,醫院立即調整了治療方案,一改之前多管齊下的保守用藥,集中火力向結核發起反攻。7月中旬,該患者病情好轉、出院回國,繼續進行抗結核治療。

菲律賓船員的治療團隊與技術人員,從左到右依次為:華大基因天津交付李媛,北京協和醫院關鴻志,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劉斌、李世英、毛文靜

  廣譜病原檢測,「十年沉痾」一朝解決

  現在,利用二代測序技術進行的病原快檢,比傳統的塗片技術範圍更廣,比病原培養更加快速。同時,這項技術的檢測範圍與病原資料庫的大小一致,突破了臨床上以往「懷疑什麼,檢測什麼」的限制,是對抗不明原因感染的新利器。

  在二代測序技術普及之前,一旦出現症狀不典型的感染,往往需要依賴醫務人員的經驗,通過塗片、培養等方式進行針對性檢查,常造成病情貽誤。關鴻志說:「以前在顱內感染中,可能有50%的病人--甚至更多的病人,是診斷不清的。試驗性治療治好了就治好了,治不好那就??」

  關鴻志講到,有位內蒙古的患者從2007年起持續頭疼、發熱,十年間輾轉多家醫院,都沒有得到確診,按照各種感染治療也未痊癒,經常需要靠輸液來降低顱壓,生活十分痛苦。

  十年後,這位患者的治療終於迎來轉機。2016年12月,華大基因和協和醫院等多個單位發起了針對不明病因腦炎腦膜炎的多中心研究,該患者最初就診的醫院作為中心之一,重新關注起這個「老」病例。今年5月,該患者的樣本送到華大基因進行檢測,結果竟然為腦囊蟲病。協和醫院針對腦囊蟲進行血清學篩查,很快證實病因。現在,經過對症治療,該患者已經基本痊癒。

  「二代測序的方法,不會說懷疑你是什麼感染就查什麼感染。它會把你腦脊液裡的核酸都測一遍,再看看這些核酸分別屬於哪種細菌、哪種病毒,包括哪種蟲子。」 關鴻志說。

  二代測序病原快檢將助力民生

  更廣、更快、更準確,是二代基因測序病原快檢技術的優勢。例如,華大基因的技術可以同時檢測2700多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只要每毫升樣本液體中有100到1000個核酸片段的拷貝,就能檢測出來,鑑定的種屬準確率大於99%。

  華大基因是中國最早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進行病原檢測的單位之一。早在2003年,華大基因就和相關單位合作,完成了中國第一例SARS病毒的基因組測序,並向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捐贈30萬人份自行研製的SARS病毒診斷試劑盒。

  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進行病原快檢,不但要求一定的測序能力,還需要完整的病原資料庫建設、算法匹配和分析運算能力、精確解讀的能力。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經趨於成熟,相關的科研項目已經在國內開展,「技術科普」和整個行業正當風口。

  天津華大基因交付病原組的李媛說:「到今天,臨床的檢測了1276例,送檢單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統計顯示,華大收到的樣本中八成以上來自北京的醫院。這些醫院最先從各個方面接觸到這項技術,並對合適的患者加以應用。

  不過,關鴻志分析,最需要這項技術的可能是三四線城市的非三甲醫院,這些醫院用傳統方法檢測病原的能力更低。普及成本較低、廣譜高效的二代測序病原檢測技術,減少不明感染的無效經驗治療帶來的「折騰」,能夠有效地為診斷、為患者、為醫患關係減負,具有重要的民生和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華大基因: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說明書(修訂稿)
    另外,電子信息行業巨頭Google、IBM、索尼、三星等也積極進軍基因產業。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已被用於臨床醫學服務,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和感染防控領域廣泛應用。2008年,將高通量測序技術用於研究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聯,2010年,開發出可用於臨床的應用,代表產品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國內代表企業是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100美元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是基因測序行業的共同目標,全球基因測序從業者都在為此衝刺。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2007年,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出現,生物技術公司 Knome 以35萬美元的價格提供了第一項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組測序服務。2008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20萬美元。
  •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自1977年誕生第一代測序技術以來,基因測序產業已進行多次技術變革。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IVD)中發展速度最快、技術最高的領域,主要技術包括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原位雜交、基因測序和基因晶片等。其中,基因測序是分子診斷的主流技術方向。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
    隨著「精準醫療」的深化,基因測序逐漸成為科技醫療領域備受矚目的話題,得益於平臺技術的進步、測序應用的拓展、各機構合作的拓寬以及測序成本的下降,行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已有40年歷史,根據測序原理的不同,基因測序技術被分成了3代:第一代基因測序Sanger(雙脫氧測序法),第二代基因測序NGS(下一代測序技術,又稱高通量測序技術),第三代基因測序TGS(單分子測序技術)。 由於技術優缺點的不同,3代技術被應用於不同的領域。
  • 中科院專家解讀基因測序行業
    我國有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有人體內有耐藥的抗性基因,測序技術可以檢驗病原體是否攜帶抗性基因,避免導致感染加劇。  5,檢驗檢疫。對外來物種入侵或外來傳染病,基因測序方法是高效的,涉及國家安全問題。  6,疾病防控,03年SARS和09年甲流,一開始沒有確證的病原體。
  • 華大基因: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說明書(三次修訂稿)
    另外,電子信息行業巨頭Google、IBM、索尼、三星等也積極進軍基因產業。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已被用於臨床醫學服務,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和感染防控領域廣泛應用。2008年,將高通量測序技術用於研究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聯,2010年,開發出可用於臨床的應用,代表產品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國內代表企業是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
  • 華大基因,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基因測序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致力於在人類健康服務事業和科技應用領域的發展。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水稻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彰顯了世界領先的測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 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基因測序第一股「王者歸來」
    上市三年來,華大基因一方面運用資本市場融通發展資金不斷推動生命科學研究進展、生命大數據應用和提高全球醫療健康水平,促使華大基因在實現一項項技術突破的同時,不斷轉化研發成果,提高公司經營業績。另一方面,公司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願景,在全國各地開拓新的基因健康篩查民生項目,讓前沿的基因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 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天賦基因檢測絕不能做
    (原標題:專訪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的「天賦」檢測絕不能做)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熱」,其背後的硬體支持——基因測序儀,也漸成行業必爭之地。中科紫鑫、華因康、瀚海基因等多家企業近年都宣布成功自主研發國產基因測序儀,打破美國的技術壟斷。對此,國內基因測序領頭羊華大基因對澎湃新聞回應道:推出一款原型機是不夠的,希望行業儘快地推廣到量產和臨床應用上。
  • 華大基因張曉平: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導語:6月18號,我國唯一一個獲批建設的國家級基因庫投入試運行,目前數據和樣本儲存在華大基因總部。而前不久,華大基因已在武漢發布測序應用整體解決方案BGISEQ-500n,這是全球首次大批量列裝「中國造」。測序技術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方向有哪些?
  • 新冠病毒基因測序溯源:警報是何時拉響的
    種種證據顯示,在去年12月底之前,有不少於9名不明肺炎病例的樣本被從武漢各醫院採集,基因測序顯示病原體是一種類SARS冠狀病毒,這些檢測結果陸續回饋醫院並上報給了衛健委和疾控系統。直至1月9日,央視報導,「武漢病毒性肺炎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正式宣布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用一個成語來比喻測序技術就是「守株待兔」,那麼不同的技術和平臺有各自的特點。
  • 中國宏基因組學第二代測序技術檢測感染病原體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發布!| 檢訊
    中國宏基因組學第二代測序技術檢測感染病原體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發布!宏基因組測序技術(mNGS)因其覆蓋度廣、特異性好等特點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臨床感染性疾病的精準診斷,但因一直沒有相應的標準而無法在臨床進行更為規範化的開展。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深度報告
    本文所提到的核心基因測序技術是指新一代基因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又叫「二代測序」或「高通量測序」),其作為一種劃時代的測序技術革命,使基因測序商業化進入臨床應用成為可能,並有效解決了傳統醫學的痛點(由「同病同治」到「同病異治」),奠定了未來精準醫療的基石;同時二代測序在近年已發展較為成熟的IVD領域呈現出突出的比較優勢,逐步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新方向和增長驅動力
  • 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風雲君認為,如果基因測序這個行業要發展起來,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成本要低,速度要快!這正是華大基因前期被人稱為騙子的原因,很多高科技行業投資的要點也是這:技術能低成本商業化的時候介入。正是憑藉收購CG並消化改良其技術,華大基因在很多技術應用領域都創國內第一。
  • 全球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起訴華大智造專利侵權,這次又是為什麼?
    據悉,全球基因測序霸主Illumina在上月宣布已向德國杜塞道夫地區法院對華大集團的子公司拉脫維亞華大智造提出專利侵權訴訟。訴狀稱,華大智造的測序產品,包括BGISeq-500、MGISeq-2000和相關化學試劑,侵犯了編號為EP 1 530 578 B1的專利。該專利涵蓋了Illumina公司特有的邊合成邊測序技術。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報告-下
    1)、無創產前診斷(NIPT)NIPT即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是一種基於大規模平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高科技檢測手段。這種檢測只需抽取孕婦少量外周血,通過高通量二代測序技術平臺測序,並對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即可判斷胎兒是否患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該技術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成果被成功孵化的應用技術之一,歐美臨床應用方面相對成熟。
  • 華大基因:全年營收持續增長 科研成果逐步落地
    據了解,華大基因的研發產出率位於行業前列,公司通過夯實技術實力在2019年推出新產品、提供高質量服務,讓更多的受檢者受益。華大基因正逐漸成長為基因科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杆企業。產品服務方面,華大基因在2019年年內實現了現有檢測產品全面升級,並新發布了多款重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