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大會——三代測序技術在豬病檢測中的作用

2020-10-20 養殖寶

三代測序技術在豬病檢測中的作用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原霖

三代測序的特點

1、準確度:單條序列的準確率約85%, 拼接後可達99%, 準確度低於二代測序和一代測序;

2、測序長度:單端幾百bp--幾M,長度最長;

3、測序成本:目前比二代和一代測序成本高;

4、測序通量:可達數百萬條以上片段,幾十G-幾T的數據量;

5、PCR: 無需PCR,可以直接測序;

6、數據分析:要求高,需要專業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工具。


其他:可進行RNA直接測序,Nanopore的minion測序儀可以做到隨身攜帶。


Nanopore的Minion可攜式測序儀是第一款普通實驗室都可以配置的測序儀,也使得測序技術可以真正廣泛應用於臨床檢測。


由於三代測序的高錯誤率和長度長特徵,目前最適合應用於臨床樣品的宏基因組檢測。


三代測序技術指標


1、序列數:匹配到目的微生物的序列數;數值越高表示樣本中檢測到該微生物的可信度越高。


2、測序深度(Depth):樣本中某個指定的核苷酸被檢測到的次數。數值越大表示樣本中檢測到該微生物的可靠性越高。


3、覆蓋度(Coverage):檢測到某微生物的序列覆蓋到該微生物全基因組的比值。覆蓋度越高表示檢測到某微生物的序列覆蓋到該微生物全基因組的比值越高。


4、微生物豐度(Abundance):該微生物在整個樣品中檢測到的相同類型微生物中所佔比重。豐度越高表示其在相同類型微生物中所佔比例越高。


接著原霖博士分享了利用三代測序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四個案例,最後指出三代測序技術在5個方面的應用(單一病原檢測、混合感染檢測、多種類樣本檢測、感染非常規檢測病原樣本檢測及變異株檢測),並提出了展望。

原創:瑞普生物&中岸生物

文:孫柏松

相關焦點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第一代測序技術-Sanger法測序今天我們從第一代測序出發,來看一下測序歷史上有什麼重要事件發生。一代測序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Sanger首先發明,他也是歷史上一生中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基本原理如下:
  • 三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原理簡介
    摘要: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Sanger法)1,發展至今三十多年時間,測序技術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測序讀長從長到短,再從短到長。雖然就當前形勢看來第二代短讀長測序技術在全球測序市場上仍然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測序技術也已在這一兩年的時間中快速發展著。
  • The 9th Leman China Swine Conference 第九屆李曼中國養豬大會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SF  豬病的傳播與防控 - 非洲豬瘟  3. Swine nutrition forum  養豬營養論壇  4. Farm biosecurity practices  豬場生物安全實踐  5.
  • 【三代測序傳】——動植物研究中的捕獲測序
    為了鑑定特定表型的基因,必須對包含特定信息的SNP進行精細定位-通常用靶向測序來進行。這些區域一般比較大,可能有幾K,可能包含難以用現有技術進行識別的結構變化。單分子實時測序為靶向感興趣的區域提供了靈活的解決方案,大小可靈活調整,為相關基因提供最全面的檢測。它還能提供精細定位所需的讀取長度和準確性,並簡化LargeRegion的組裝。
  • 中檢院發布《第二代測序技術檢測試劑質量評價通用技術指導原則》
    為加強第二代測序技術檢測試劑的規範和指導,進一步保證和提高相關產品的質量,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檢院)組織制定了《第二代測序技術檢測試劑質量評價通用技術指導原則》,現予以發布。
  • 科普‖帶你了解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測序時分成四個反應,每個反應中加入DNA聚合酶、待測模板、引物、四種脫氧核糖三磷酸(dNTPs),除此之外還要加入一種雙脫氧核苷三磷酸(ddNTPs),然後進行反應,ddNTPs隨機取代相應的dNTPs,由於其3位的羥基變成了氫,不能繼續延伸,使正在延伸的寡聚核苷酸選擇性的在A、T、C或G處終止。
  • 【技術專題】之 Pacbio 三代測序及其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而測序在研究靶點的選擇中經常起到關鍵的第一步。Pacbio三代測序技術介紹:Pacbio三代測序的長讀長可以輕鬆地跨越基因組的複雜區域,獲得單鹼基解析度的SV斷點結果,並且由於其無GC偏好性,對基因組的覆蓋更加均一,相比於二代測序能夠獲得更高的結構變異檢出率。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先進的遺傳學診斷工具在婦產科中的應用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比較與總結
    在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協助下,個人基因組圖譜正在如火如荼地繪製中。但第二代測序技術很快就遇上了強勁的對手——第三代測序技術,也被稱為「下、下一代的測序(next-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Roche/454該技術由Jonathan Rothberg於2005年發明,該技術是第一個被發明的二代測序技術,該技術引領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入高通量測序時代。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片段 = 一個磁珠 = 一條讀長,DNA片段無需進行螢光標記,無需電泳,邊合成變測序,鹼基在加入到序列中時,會脫掉一個焦磷酸,通過檢測焦磷酸識別鹼基,因此也被稱為焦磷酸測序。
  •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萬元,有望成為打開基因測序基層市場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二代測序的檢出率並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例如,對遺傳病的檢出率整體上還不超過50%。「剩下的50%,我們希望通過三代測序來部分解決。」汪德鵬這樣表示,「除了三代測序,現有的其他技術都很難做到。」人類基因組中包含了50%以上的重複序列,二代測序由於讀長很短,沒有辦法精確地對這些重複序列進行判斷。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了新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
    撰文 | 無欺責編 | 兮自從1977年,Sanger發明第一代測序技術-鏈終止法以來,測序技術便成為人們獲得DNA遺傳信息,揭示生命奧秘,發現遺傳疾病規律的最有力手段之一。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和人們越來越高的基因序列信息的需求,測序技術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目前二代的高通量測序仍是在基因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但其存在讀長短、成本高、依賴PCR擴增等缺陷。近年來,不需要PCR擴增便可以用來讀取長片段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並在基因組組裝,甲基化鑑定和基因組結構變化等方面得以廣泛應用。
  • 三代測序數據簡單分析
    簡單介紹:三代測序技術讀長較長,針對比較小的基因組像只有16kbp的人類線粒體
  • 「創澳交流」李曼大會即將進入尾聲,改善養殖環境,提升生產效益
    2020年10月14日-16日的第九屆李曼豬業大會即將進入尾聲。 展會回顧 此次李曼大會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世信朗普國際展覽(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合辦。在疫情影響下,大會規模依舊取得了大幅增長,大會總參會人數達到8264人,總展示面積50000平方米。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 華大基因二代基因測序在病原體快檢方面的技術新應用
    在電視劇《外科風雲》中,在病原檢測不出的情況下,醫生只能憑藉經驗嘗試治療。  現在,醫務人員有了一種新的利器--基於二代基因測序的病原快檢技術。這種技術自進入中國以來,已經在眾多疑難感染患者的診斷中到關鍵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船員。
  • 利用三代變異檢測技術研究番茄馴化位點一個重複片段中和了一種...
    第三代測序技術崛起了,伴隨而來的三代變異檢測技術也成為發現大片段結構變異的新寵兒,從2016年醫學研究人員首次用 PacBio 測序技術找到致病性結構變異成功診斷罕見疾病,到2018年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的研究人員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