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帶你了解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

2020-08-30 大數華創

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部分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HIV的遺傳物質是RNA)。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


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發明人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

該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7年Maxam Gilbert報導了通過化學降解測定基因序列的方法。同一時期,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Fred Sanger及其同事在1975年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傳統的鏈終止法,化學降解法,以及在它基礎上來的各種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原理

化學裂解法,其基本原理是特定化學試劑可對鹼基進行特異性修飾,在修飾鹼基處(5』或3』)打斷磷酸二酯鍵將一個DNA片段的5』端磷酸基做放射性標記,再分別採用不同的化學方法修飾和裂解特定鹼基,從而產生一系列長度不一而5』端被標記的DNA片段,這些以特定鹼基結尾的片段通過凝膠電泳分離,再經放射自顯影,確定各片段末端鹼基,從而得出目的DNA序列。該方法能夠檢測雙鏈DNA,但是其操作繁瑣,程序複雜,被同時期的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取代[2]。

雙脫氧鏈末端終止法,其原理是將2』,3』-雙脫氧核苷酸(ddNTP)參入到新合成的DNA鏈中,由於參入的ddNTP缺乏3』-羥基,因此不能與下一位核苷酸反應形成磷酸二酯鍵,DNA合成反應將終止。測序時分成四個反應,每個反應中加入DNA聚合酶、待測模板、引物、四種脫氧核糖三磷酸(dNTPs),除此之外還要加入一種雙脫氧核苷三磷酸(ddNTPs),然後進行反應,ddNTPs隨機取代相應的dNTPs,由於其3位的羥基變成了氫,不能繼續延伸,使正在延伸的寡聚核苷酸選擇性的在A、T、C或G處終止。終止的核苷酸由相應的ddNTPs決定,通過電泳可分離出長度不同的片段,再對這些片段的末端鹼基進行檢測從而獲得所測片段的鹼基序列。

最初對凝膠片段末端鹼基的檢測是用同位素標記法,20世紀80年代,用螢光進行標記,可自動測序,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毛細管電泳技術以及微陣列毛細管電泳技術的發展,測序的通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雙脫氧鏈末端終止法的優點有:

1)可用於未知或已知突變的檢測,更容易實行;

2)假條帶的出現減少,結果更加清楚;

3)讀取的長度也較長;

4)因為摻入了同位素標記的三磷酸,末端終止法可以測更小序列的核苷酸鏈;

5)基本適用於所有的突變類型,準確率幾乎100%,在單基因病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中仍廣泛使用。

雙脫氧末端終止法的缺點:

1)離不開PCR擴增,且只能分析單個的DNA片段,通量小,不能進行基因組層面的分析;

2)自動化程度低,檢測速度慢,對於某些需要快速檢測的疾病不適合;

3)雙脫氧鏈末端終止法成本高,不適用於大規模測序。


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

第一代測序技術既可以用於測定DNA序列,也可以用於測定DNA分子的片段長度。其中基於片段分析的微衛星(STR)分析是現代法庭DNA鑑定的核心技術。

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正是基於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完成的。Sanger測序這種直接測序方法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和簡單、快捷等特點。目前,依然對於一些臨床上小樣本遺傳疾病基因的鑑定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例如,臨床上採用Sanger直接測序 FGFR 2 基因證實單基因Apert症候群和直接測序 TC0F1基因可以檢出多達90%的與TreacherCollins症候群相關的突變。

第一代測序技術一直作為基因診斷的標準,在基因病特別是單基因病症病人和各種遺傳性酶病如苯丙酮尿症、自毀容貌綜合症等其他疾病的診斷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常用的基因測序技術。

相關焦點

  • 【GeneThinkTank】一代和二代基因測序技術5分鐘科普
    其中,Sanger 測序作為 DNA 測序技術的金標準,曾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發揮了關鍵推動作用,在精準醫療快速發展的今天仍是獲得高度準確測序數據的可靠方法。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於ddNTP(4種帶有螢光標記的A,C,G,T鹼基)的2』和3』都不含羥基,其在DNA的合成過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鍵,因此可以用來中斷DNA合成反應。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比較與總結
    在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協助下,個人基因組圖譜正在如火如荼地繪製中。但第二代測序技術很快就遇上了強勁的對手——第三代測序技術,也被稱為「下、下一代的測序(next-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 華大基因二代基因測序在病原體快檢方面的技術新應用
    在此之前,從2014年起,協和醫院神經科與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國內首先開展腦脊液二代測序研究,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篩查。關鴻志教授正擔任此項目的負責人。他提出建議:試試使用二代基因測序技術進行的病原快檢。  6月22日下午,天津華大基因交付病原組收到了患者腦脊液樣本。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第一代測序技術-Sanger法測序今天我們從第一代測序出發,來看一下測序歷史上有什麼重要事件發生。一代測序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Sanger首先發明,他也是歷史上一生中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基本原理如下: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單分子螢光測序技術被譽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若要明白其「高明之處」,不妨先了解一下前兩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是生物體內一道道蘊含「機密」的密碼,蘊藏了生物絕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自發現了基因就無一日不想破解它的秘密。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基因測序是從1954年Whitfeld等測定多聚核苷酸序列開始的,並在隨後的30年裡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DNA測序方法,包括加減法、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化學降解法、螢光自動測序技術、雜交測序技術等,這些技術與方法均是在化學降解法及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將這些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技術平臺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開發和改進,目前成熟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共有3種,分別為Roche公司的454技術、ABI公司的SOLiD技術和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術。Roche/454該技術由Jonathan Rothberg於2005年發明,該技術是第一個被發明的二代測序技術,該技術引領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入高通量測序時代。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 瀚海基因發布全球最準三代基因測序儀,測序成本將降至一百美金
    據介紹,該測序儀是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唯一針對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領先」。隨著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量產及運用,預計2019年左右,人們只要花費約100美元就可測自己的基因信息。比目前1000美金的基因測序費用降低了九成。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相關概念火爆
    消息面上,據報導,發改委10月10日批覆第二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河北、遼寧、江西、重慶、海南、青海等地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基因檢測概念股應聲大漲。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萬元,有望成為打開基因測序基層市場的...
    希望組CEO汪德鵬第一次接觸到三代測序技術,是在2009年。當時有傳言說三代技術可以在15分鐘內就完成一個全基因組測序,而且成本僅在大約1000美元左右,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但從實測的數據來看,無論是測序結果還是測序成本,三代測序平臺都遠遠沒有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使得這項技術在全世界面前都面臨非常大的爭議。
  • 三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原理簡介
    摘要: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Sanger法)1,發展至今三十多年時間,測序技術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測序讀長從長到短,再從短到長。雖然就當前形勢看來第二代短讀長測序技術在全球測序市場上仍然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測序技術也已在這一兩年的時間中快速發展著。
  • 醫藥生物:三代基因測序獲突破 推精準醫療
    針對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硬體錯誤率高達15%-40%的現實,採用新算法設計的Sparc軟體所取得的結果錯誤率低於0.5%,同時還可節省測序時間和內存達80%。主要觀點三代測序準確率低的難題有望解決從1975年Sanger和Coulson發明了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到現在,基因測序已經經歷了三代技術革命。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用一個成語來比喻測序技術就是「守株待兔」,那麼不同的技術和平臺有各自的特點。
  •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
    微陣列與二代測序技術:先進的遺傳學診斷工具在婦產科中的應用
  • 基因測序技術的3種劃分和4大突破
    NGS測序技術,使得基因組研究進入高通量時代,促進了基因組學科學研究及技術轉化應用。  一、對NGS的第一種理解  自動化的Sanger測序技術,通常被稱為「第一代」測序技術。以Sanger技術為起點,新出現的技術被稱為下一代測序技術(簡稱NG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