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用於超氧陰離子和過氧亞硝酸鹽​成像

2021-02-22 分析與傳感
化學發光成像分析靈敏度高。該研究合成了兩種近紅外(NIR)化學發光探針(NCRs),其具有很高的腎臟清除效率,並可用於對腎臟中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物種(RONS)進行實時成像。 NCR1和NCR2的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分別被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亞硝酸鹽(ONOO−)特異性誘導發光,因而可以用於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亞硝酸鹽(ONOO−)成像。並且,NCRs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腎臟清除效率,不僅能對胞內的內源性RONS的細微上調進行檢測,還能對腎臟內的RONS進行無創監測。

論文信息:

Jingsheng Huang. et al. Near-Infrared Chemiluminescent Reporters for In Vivo Imaging of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in Kidney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DOI: 10.1002/adfm.20200362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3628

相關焦點

  •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深部組織成像
    (AIE)效應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TBL(圖1),其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穿透3釐米厚度的生物組織,並且能夠區分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在深部生物組織成像、原位癌症診斷和手術治療領域都體現出良好的潛在應用前景。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AIE)分子,通過納米共沉澱技術製備了RGD多肽靶向的AIE探針,實現了腦膠質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雙模態分子成像。研究成果Bright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Dots for Targeted Synergetic NIR‐II Fluorescence and NIR‐I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Orthotopic Brain Tumors(《明亮的聚焦誘導發光點用於原位腦腫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協同靶向分子成像》)在線發表在《先進材料
  • 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
    Luminol作為常用的化學發光團被廣泛應用於分析檢測領域,但是其藍色化學發光的組織穿透能力差,因此開發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在深度組織成像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化學發光通常來源於化學反應的產物或者通過能量轉移至螢光染料受體,因此提高化學反應產物或螢光受體的螢光量子產率可以有效提升化學發光量子產率。
  • 中科院化學所研發用於活體成像的紅外光學探針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過氧亞硝酸鹽藥物遞送和控制釋放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華南師範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胡祥龍團隊在過氧亞硝酸鹽的藥物遞送和控制釋放研究中取得一項新成果。日前,相關論文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研究小組報導了載有一氧化氮(NO)供體的無光敏劑聚合物納米膠囊,即NO—NCPs,由可吸收近紅外光的兩親性聚合物和一氧化氮供體DETA NONOate組成。該納米膠囊可在癌細胞的酸性溶酶體中裂解並實現一氧化氮的可控釋放。更重要的是,在脈衝雷射照射下,光聲空泡化會激發水以產生大量的活性氧,例如超氧自由基,然後與原位釋放的一氧化氮自發反應生成高細胞毒性的過氧亞硝酸鹽。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自組裝包覆策略製備聚集誘導發光納米探針應用於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血管成像近年來,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探針(AIEgens)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最常見的水溶性AIEgens製備策略是通過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把疏水的AIE分子包覆成為可以在水中穩定分散的納米微粒。
  • 【分析】亞膦酸根基團修飾的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外和體內超氧自由基陰離子的識別和成像
    設計和合成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即O2·-
  • 【中國日報網】中科院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用於鉀離子成像
    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內核上轉換發光顆粒發出的紫外光可作為鉀離子螢光指示劑的激發光,從而賦予探針近紅外光激發的功能。  2020年4月18日,《科學進展》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高靈敏和特異的納米探針用於近紅外鉀離子成像》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熊志奇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一項合作研究。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二、背景隨著螢光成像技術的進步,可追溯至螢光成像發展初期的有機螢光探針,由於其易變結構,可用於構建所需特性的螢光團,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應用螢光團過程中,螢光分子必須具備良好的光穩定性,生物相容性,溶解度,摩爾吸光係數和螢光量子產率,在大量的螢光體系中,羅丹明就具備上述的光化學性質,並作為分子骨架廣泛應用於新型螢光團的設計。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