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院士/羅亮教授《AM》:穿透3釐米!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深部組織成像

2020-09-27 高分子科學前沿

背景介紹:

螢光成像由於具有高靈敏性和解析度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組織實時成像,然而其組織穿透深度受到激發光穿透深度有限的限制和生物組織背景螢光的幹擾。由於無需外源激發光照射,化學發光材料在深度組織穿透成像領域具有潛在的優勢。Luminol作為常用的化學發光團被廣泛應用於分析檢測領域,但是其藍色化學發光的組織穿透能力差,因此開發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在深度組織成像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化學發光通常來源於化學反應的產物或者通過能量轉移至螢光染料受體,因此提高化學反應產物或螢光受體的螢光量子產率可以有效提升化學發光量子產率。傳統螢光染料聚集時由於分子間強烈的p-p作用往往會導致螢光猝滅,而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效應的螢光材料在聚集時會發出強烈螢光,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組織成像領域。

工作內容: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華中科技大學羅亮教授團隊合作開發了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TBL(圖1),其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穿透3釐米厚度的生物組織,並且能夠區分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在深部生物組織成像、原位癌症診斷和手術治療領域都體現出良好的潛在應用前景。

圖1、(A) TBL化學發光機理, (B) TBL納米顆粒製備示意圖。

化合物TBL溶解在DMSO中基本不發光,加入不良溶劑水後聚集發出強烈螢光,表現出典型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圖2 A-B)。由於TBL在水中聚集時會析出沉降影響測試穩定性,因此利用表面活性劑F127包裹TBL製備得到了穩定的TBL納米顆粒(圖1B、2C),化學發光光譜與螢光光譜一致也表明化學發光可能來源於TBL氧化產物(圖2D)。不同活性氧 (reactiveoxygen species, ROS) 氧化測試對比表明次氯酸根或單線態氧可以極大提高TBL納米顆粒的化學發光強度(圖2E),並且TBL納米顆粒可用於對單線態氧的定量檢測(圖2F),表明TBL納米顆粒在ROS的分析檢測和生物體內成像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圖2、(A-B) TBL在H2O/DMSO溶液中的螢光光譜, (C) TBL納米顆粒穩定性測試, (D) TBL納米顆粒的螢光和化學發光光譜, (E) 不同ROS氧化條件下近紅外化學發光強度對比, (D) 定量檢測單線態氧。

圖3、(A) 近紅外化學發光組織深度成像和螢光成像, (B) 單線態氧濃度逐漸增加時近紅外化學發光圖, (C) 魯米諾和TBL納米顆粒化學發光成像對比。

近紅外化學發光組織穿透深度測試表明可以有效穿透3cm厚度培根組織,而螢光很難穿透3mm厚度培根組織(圖3A),並且化學發光強度與單線態氧濃度成正比(圖3B), 與Luminol藍色化學發光對比表明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更有效的穿透生物組織(圖3C)。

此外,研究者將近紅外化學發光拓展至生物體內活性氧的檢測及成像。外源性單線態氧檢測實驗表明近紅外化學發光時長超過1小時並且具有很高的信噪比(圖4A-B)。生物體內大量累積的ROS會對蛋白質及DNA造成損傷,嚴重時會引發癌症。TBL納米顆粒可以有效檢測出腫瘤組織區域高濃度的ROS,體現出在腫瘤診斷和化學發光引導的手術治療領域的良好潛在應用前景(圖4C-D)。

圖4、(A-B) 小鼠體內近紅外化學發光成像, (C-D) TBL納米顆粒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成像, (E) 注射TBL納米顆粒後小鼠體重變化。

該文章近期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生劉晨晨和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王修霞,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羅亮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1788102), RGC(N_HKUT609/19 and C6009‐17G), ITC (ITC‐CNERC14SC01and ITCPD/17‐9), Ming Wai Lau Centre for ReparativeMedicine, Karolinska Institute (MWLC19SC02) 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A0208903) 等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Chenchen Liu, Xiuxia Wang, JunkaiLiu, Qiang Yue, Sijie Chen, Jacky W. Y. Lam, Liang Luo, Ben Zhong Tang. Near‐Infrared AIE Dots with Chemiluminescence for Deep‐Tissue Imaging. Adv.Mater.2020, 2004685.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唐本忠院士/羅亮教授《AM》:穿透3釐米!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
    背景介紹:  螢光成像由於具有高靈敏性和解析度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組織實時成像,然而其組織穿透深度受到激發光穿透深度有限的限制和生物組織背景螢光的幹擾。由於無需外源激發光照射,化學發光材料在深度組織穿透成像領域具有潛在的優勢。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了解「聚集誘導發光」(AIE)和「聚集態化學」
    近年來,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很多傳統的螢光材料都受到「濃度猝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效應的困擾,會在高濃度下喪失螢光。2001年,唐本忠院士在研究噻咯(Silole)的過程中發現了AIE現象。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人物介紹唐本忠1982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別獲日本京都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於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1994年至今任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200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高亮度近紅外二區共軛聚合物合成新策略並用於NIR-IIa活體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紅外II區螢光成像(NIR-II,1000-1700 nm)具有成像穿透深度深、高空間解析度、高信噪比等優點,在生物成像領域被廣泛關注,是近年來研究熱點之一。NIR-II螢光材料主要有納米碳管、量子點、稀土、有機螢光材料等。
  • 唐本忠院士團隊Adv.Funct.Mater.: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近日,有學者將不同數目的PDI單元連接到三苯基乙烯(TriPE)骨架來解決分子間相互作用對螢光的猝滅問題,從而實現了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和強螢光發射的半導體材料。【成果簡介】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通訊)和趙徵博士(第一)以及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高希珂教授 (共同通訊)等人在Ad. Funct.
  • 唐本忠院士《AM》:可用於隱形防偽和數據存儲的新型發光材料!
    點擊上方「材料科學與工程」快速關注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新的光響應發光(PRL)材料,具有靈敏和可逆的螢光開關特性,可以通過快速光觸發和熱退火方便地調節。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01年,唐本忠院士首次提出了 「聚集誘導發光(AIE)」的概念。不同於平面共軛分子,這些AIE分子通常具有螺旋形或者扭曲的空間結構,使其在游離態或者單分子態的螢光強度很微弱;在聚集態或固態狀態,反而具有顯著的螢光強度。這個聚集態發光的性質解決了傳統超分子發光材料的螢光猝滅問題,為實現高效發光超分子材料提供了可能。
  • 唐本忠:獨闢蹊徑 打破光材料「阿喀琉斯之踵」
    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闢了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引領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全新領域。這一成果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日常生活中,發光材料應用非常廣泛。比如,以螢光粉為代表的發光材料,是目前照明和顯示技術的核心材料。
  • AIE之父唐本忠院士擔任主編,新刊Aggregate全新上線
    唐本忠院士擔任主編,聚焦「聚集體」科學領域的新期刊 Aggregate《聚集體》今日正式上線!總體來說,「聚集」現象以及「聚集體」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各個層次的生物組織中,利用精確的組裝,構成了我們看到的膜、細胞器、多細胞組織、器官等具有特定生物學功能的複雜系統。近年來人們對「聚集體」在多維度和多尺度水平上展開了細緻研究,發現材料的功能不僅取決於它們的化學結構,還取決於它們的「聚集」方式以及它們通過原子或分子生成的介觀「聚集體」。
  •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合成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01:5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蒲侃義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合成了一種具有創紀錄長近紅外開啟波長的分子化學發光探針
  • 《AFM》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用於超氧陰離子和過氧亞硝酸鹽​成像
    化學發光成像分析靈敏度高。
  • 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唐本忠院士「綜述」螢光高分子水凝膠
    作為發光材料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多色螢光高分子水凝膠是一類具有可調發光性能的高分子軟材料,往往含有兩個或多個發光中心。不同於其他主要以固態或液態形式存在的經典螢光材料,由於多色螢光高分子水凝膠的三維交聯網絡中包含大量水分,使其以高度含水的準固態形式存在,因此兼具許多優異的固體和液體的性能,包括與生物組織相近的模量,固有的軟、溼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秦安軍教授等發展了基於C(sp3) H活化...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秦安軍教授等發展了基於C(sp3) H活化的內炔與醇類單體的新聚合反應並製備了聚烯丙基醚。如圖1所示,以四三苯基膦鈀/苯甲酸為催化體系,sp3雜化的甲基在碳碳三鍵的引導下發生斷裂,與醇類單體發生聚合生成了全E式的聚烯丙基醚。
  • 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很多傳統的螢光材料受到「濃度猝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效應的困擾。2001年,唐本忠院士在研究噻咯(Silole)的過程中發現了AIE現象。與ACQ相反,AIE材料在稀溶液中幾乎不發光,而在聚集態的發光非常強。
  • 天津大學李振《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很多傳統的螢光材料受到「濃度猝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效應的困擾。2001年,唐本忠院士在研究噻咯(Silole)的過程中發現了AIE現象。與ACQ相反,AIE材料在稀溶液中幾乎不發光,而在聚集態的發光非常強。
  • 唐本忠院士團隊《ACS Nano》:腦腫瘤「終結者」——仿自然殺傷細胞...
    Glioma Theranostics」的文章,他們採用自然殺傷(NK)細胞膜包裹具有近紅外二區螢光性質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有機半導體骨骼材料,而製造出NK細胞仿生AIE納米機器人,並且將其應用於腦膠質瘤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