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氧亞硝酸鹽藥物遞送和控制釋放研究獲進展

2020-11-24 光明網

本報訊華南師範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胡祥龍團隊在過氧亞硝酸鹽的藥物遞送和控制釋放研究中取得一項新成果。日前,相關論文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研究小組報導了載有一氧化氮(NO)供體的無光敏劑聚合物納米膠囊,即NO—NCPs,由可吸收近紅外光的兩親性聚合物和一氧化氮供體DETA NONOate組成。該納米膠囊可在癌細胞的酸性溶酶體中裂解並實現一氧化氮的可控釋放。

更重要的是,在脈衝雷射照射下,光聲空泡化會激發水以產生大量的活性氧,例如超氧自由基,然後與原位釋放的一氧化氮自發反應生成高細胞毒性的過氧亞硝酸鹽。過氧亞硝酸鹽可大大促進線粒體損傷並切斷DNA,從而啟動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除光聲成像外,光聲空化作用還可以通過無光敏劑材料從內部擴增高活性物質,從而實現疾病的診療一體化。

據了解,光聲技術是一種將光能轉化為聲波的技術,將脈衝雷射的能量密度用於成像或治療目的。(柯訊)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該研究構建了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載體的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與阿黴素靶向共遞送系統,該系統可通過NO對腫瘤微環境膠原的降解作用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靶向性和深部滲透。因此,表觀的納米藥物腫瘤靶向分布「掩蓋」了深部腫瘤細胞缺乏有效藥物暴露的微觀困境,導致療效不佳,這也成為限制納米藥物臨床轉化的主要瓶頸問題。有研究報導採用外源性蛋白酶(如菠蘿蛋白酶Bromelain或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降解腫瘤基質,促進納米藥物腫瘤深部滲透。本研究中,課題組發明了一種「Protein-free」的基於一氧化氮(NO)的膠原降解新策略。
  • 生物活性物質精準識別與靶向治療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佳團隊與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賀曉鵬團隊,在生物活性物種的精準檢測與靶向治療等生物醫學應用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進展。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ONOO-)是由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一氧化氮自由基形成的具有高活性的活性氮物種,是許多體內循環途徑的信號傳導分子。研究表明,過氧亞硝酸鹽被認為是包括炎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關鍵致病因子與生物標誌物。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改性葡聚糖上的縮醛基團在低pH值的微環境下發生水解,導致納米顆粒解體,從而實現藥物/光敏劑pH響應的控制釋放。 在外源雷射輻照下,釋放的光敏劑對腫瘤進行光動力學治療並產生腫瘤相關抗原,進一步引發機體免疫反應,促進免疫T細胞的產生。同時釋放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CTLA4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輔助性T細胞結合,可下調免疫抑制,進一步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組織的殺傷作用。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基因沉默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系列進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 141, 19032;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8, 57, 15486;Nano Letters2018
  • 《AFM》近紅外化學發光探針用於超氧陰離子和過氧亞硝酸鹽​成像
    該研究合成了兩種近紅外(NIR)化學發光探針(NCRs),其具有很高的腎臟清除效率,並可用於對腎臟中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物種(RONS)進行實時成像。 NCR1和NCR2的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分別被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亞硝酸鹽(ONOO−)特異性誘導發光,因而可以用於超氧陰離子(O2•−)和過氧亞硝酸鹽(ONOO−)成像。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基因沉默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
  • 受章魚啟發 中國學者研發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載體
    在研發過程中,研究團隊受到章魚的啟發,成功構建了一種類似章魚結構的柔性多「手臂」滲透素。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0月11日電 (孫國根 陳靜)慢性眼底疾病是導致人們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記者11日獲悉,經過近8年攻關,復旦大學藥學院魏剛教授研究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藥物遞送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對治療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改性葡聚糖上的縮醛基團在低pH值的微環境下發生水解,導致納米顆粒解體,從而實現藥物/光敏劑pH響應的控制釋放。 在外源雷射輻照下,釋放的光敏劑對腫瘤進行光動力學治療並產生腫瘤相關抗原,進一步引發機體免疫反應,促進免疫T細胞的產生。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藥物製劑技術在疫苗遞送領域的應用
    報告題目:藥物製劑技術在疫苗遞送領域的應用報告人:孫遜 教授 四川大學報告時間:12月6日 上午9:30報告平臺:騰訊會議會議ID:767 593 344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個人簡介:孫遜,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藥劑學系主任
  • 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9 月 30 日,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能夠設計和製備 mRNA 藥物遞送載體的平臺技術,通過這個平臺,技術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脂質納米粒載體,可以用來遞送對抗癌症的 mRNA 疫苗。
  • 過氧乙酸對小瓜蟲幼蟲和包囊的殺滅效果
    小瓜蟲的生活史包括3個階段:自由遊動的感染期幼蟲、繁殖階段的包囊和寄生於魚體上的滋養體。對小瓜蟲病的防治措施可以分為物理學方法、免疫方法和藥物防治。物理學方法主要利用紫外線和通過增加水溫等,雖然對小瓜蟲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但不適合在大水體中應用。小瓜蟲的疫苗研究有組織疫苗、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但現在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短期內很難在生產上使用。目前,藥物防治仍然是控制小瓜蟲病的首選。
  • RNA藥物前途無限,遞送系統成研發瓶頸
    通常情況下,mRNA疫苗由酶工程生產,並能嚴格控制免疫原性、藥物動力學及劑量,且通過優化mRNA的密碼子,可同時保持免疫原性及疫苗的穩定性。臨床試驗表明,mRNA的直接遞送(在脂質體中)可產生明顯的保護性免疫反應,mRNA還可作為一種輔助劑來刺激先天性免疫反應。RNA-Base疫苗(RNA為基礎開發的疫苗)可在幾周內研發、製造和管理,也是解除未來流行病威脅的潛在武器。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Chan通訊單位:多倫多大學DOI: 10.1038/s41565-020-0759-5背景介紹遞送系統是21世紀最熱點的研究領域之一,能夠將藥劑、造影劑、免疫療法、基因編輯等通過遞送載體從體外輸送到體內特定的位置,其所具有的細胞及分子的精準度為疾病的診療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在PTT納米材料的和藥物遞送系統中,二維單元素材料(2D Xenes)(如石墨烯、黑磷、銻烯等) 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被認為是PTAs的理想材料;其獨特的易修飾、易代謝、易降解的特性有利於多功能設計、生產和臨床轉化應用。具有超高表面體積比的納米片(NS) 2D Xenes可以實現高載藥性能,無需進一步修飾就具有PTT和藥物負載兩種功能。
  • STAR顆粒增強藥物的遞送
    STAR顆粒增強藥物的遞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0 14:03:32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Mark R. Prausnitz研究小組發現,STAR顆粒可增強局部藥物和疫苗的遞送。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治療癌症的研究進展
    水凝膠MN在將藥物輸送至淋巴結以抑制腫瘤進展、通過淋巴系統轉移方面起著協同作用。與卵磷脂納米結構凝膠(LNG)結合後,由透明質酸製成的可溶性MN顯著改善了靶向淋巴結的遞送。微針的溶解促進了LNG的皮下釋放,從而增強了淋巴結封裝藥物的系統交付。在大鼠模型中,將微針插入皮膚,並通過降解有效地皮下釋放阿黴素LNG(DOX-LNG)。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然而,核酸幹擾是一個全新的藥物研發領域,受制於藥物遞送、穩定性、脫靶效應等多方面的技術挑戰,許多早期藥物研發努力折戟沙場。 隨著相關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突破,核酸幹擾藥物於近幾年迎來迅猛發展,行業開啟黃金時代。
  • Angew Chem:新的脂質體遞送系統將大大增強抗癌藥物功效
    2014年5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抗癌藥物輸送方法,在觸發藥物釋放之前,基本上可將藥物「走私」進入癌細胞。該方法可以比喻為殺癌「炸彈」和「雷管」分開,直到他們進入癌細胞裡面,在那裡他們再結合破壞細胞。
  • 晶泰科技孵化,MIT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
    另外一名創始人王文首博士是 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科學家,博士後期間主要研究高分子生物材料合成及其在醫療器械和藥物控制釋放的應用,曾聯合創辦基於機器學習的高精度 3D 列印公司。目前,他在劑泰醫藥擔任 COO,負責 AI 算法與實驗平臺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