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福建物構所陳學元團隊基於雙激發比率型稀土上轉換螢光標記實現胞內次氯酸根檢測

2021-02-12 CBG資訊

細胞微環境的改變與許多生理、病理過程密切相關,發展非侵入性螢光探針以監測細胞內生物分子含量或生理參數的微小變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醫學價值。然而,目前大多數胞內螢光分析方法只提供非定量的螢光成像,其靈敏度和精確度都難以達到實際監測需求。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盧珊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下,首次提出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該團隊發展了一種聚合物F127包覆的水溶性染料敏化稀土上轉換螢光探針,利用近紅外染料IR808到Yb/Er共摻NaGdF4上轉換納米顆粒的高效能量傳遞和低背景螢光信號,實現808 nm激發下對次氯酸根(ClO-)的超靈敏檢測,檢測限低至16.1 nM。同時,該研究以980 nm激發的上轉換發光作為參比信號,減少了細胞內複雜環境及探針分布不均等引起的檢測偏差。

 

通過設計新型的近紅外雙激發共聚焦顯微鏡系統,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MCF-7中內源性和外源性ClO-的精確定量分析。該雙激發比率型檢測策略可通過改變近紅外染料的響應基團,拓展到各種胞內生物分子的檢測,為活細胞生理過程監測和疾病診斷提供重要工具。研究成果以「A Strategy of NIR Dual‐Excitation Upconversion for Ratiometric Intracellular Detection」為題發表於Adv. Sci.(DOI: 10.1002/advs.201901874),福建物構所/上海科技大學聯培博士研究生柯建熙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免責聲明:部分資料來源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信息及分享,並不意味贊同其觀點或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郵箱:editor@chembeango.com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材料的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溫度探測的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因此,利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進行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時,所獲得的溫敏參數會因為光在組織中的衰減而偏離真實值,導致產生溫度測量偏差。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然而,由於稀土離子的f→f宇稱禁戒躍遷特性,稀土基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存在吸收強度弱、螢光量子效率低的瓶頸。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唾液檢測的顯著優勢在於安全無創地收集唾液,減少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之間交叉感染,因此較適用於現場即時檢測(POCT)。然而,由於唾液中含有約99.5%的水,其中的腫瘤標誌物所表達的濃度遠低於人血清中的濃度,實現超靈敏且特異性的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仍具有挑戰性。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因此,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支持下,近期成功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圖1)。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據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消息,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副研究員鄭偉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和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高溫共沉澱法合成單分散、形貌粒徑均一的CaS:Eu2+, Sm3+光激勵納米晶(圖1)。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中山大學巢暉團隊: 基於自組裝有機鉑(II)配合物的比率型雙光子...
    ,定量螢光探針更有助於人們提高對對生命過程和疾病發展的理解。基於金屬配合物的比率型螢光探針已有不少報導,但這些報導都集中於單分子,依賴於螢光探針與檢測底物之間的化學反應實現定量檢測。這類螢光探針檢測的準確性受環境因素影響,同時檢測底物的消耗還可能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動造成幹擾。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周戰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新型鑭系-有機框架基於氧化脫氧反應誘導次氯酸鹽識別體系,在次氯酸根檢測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工程雜誌》。次氯酸鹽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它廣泛用於生活和工業中的廢水處理,醫院洗衣和消毒,以及紙張和紡織工業的漂白。此外,它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EGFP的生色團在37℃的螢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螢光強度較野生型GFP提高了35倍,並且在激發後16-24小時後仍可穩定地檢測到。當然,EGFP也有相應的缺陷,對pH較為敏感,易於二聚化。EGFP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綠色螢光蛋白。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洪茂椿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福建自然科學等基金的資助下,通過自主設計,發展了一種利用陽離子誘導產生陰離子銅碘的合成策略,首次得到結構新穎的沙漏型Cu6I7-陰離子金屬簇。
  • 螢光光譜儀在稀土上轉化發光材料測試方向的應用
    斯託克斯(Stokes)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射出低能量的光,即經波長短、頻率高的光激發,材料發射出波長長、頻率低的光。而上轉化發光則與之相反,上轉換發光是指連續吸收兩個或者多個光子,導致發射波長短於激發波長的發光類型,我們亦稱之為反斯託克斯(Anti-Stokes)。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蘇州醫工所提出基於納米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
    蘇州醫工所提出基於納米螢光調控的比率型miRNA傳感策略 2019-08-15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繆鵬課題組在前期銀納米簇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發了一種基於銀納米簇螢光調控的比率型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此外,目前已知的配位多面體大多是基於Pd、Pt、稀土等資源稀缺金屬離子,基於資源豐富的鈦離子的配位多面體相對較少。考慮到含鈦材料優異的光催化活性,基於鈦的配位多面體也將具有較好的光催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 銀簇基金屬有機框架實現單組分比率螢光氧氣傳感
    鄭大Nature子刊:銀簇基金屬有機框架實現單組分比率螢光氧氣傳感日前,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綠色催化研究中心臧雙全教授領導的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銀簇基金屬有機框架的製備及其功能開發上取得新進展。ns)和黃色磷光(3.12 ms)雙重發射,其中黃色磷光對對超低濃度的氧氣檢測限(LOD)低至0.1ppm,並且實現了20ppm以下濃度的氧氣可視化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