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廣色域顯示用高抗溼性能氟化物紅光螢光粉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白光LED由於其節能、環保以及長壽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照明和液晶顯示領域。特別的,就液晶顯示背光源而言,其要求發光材料(藍、綠、紅)具有儘可能窄的發射帶寬和合適的發射波長,從而獲得高的色純度及廣的色域範圍(>92% NTSC),而目前商用的氮化物紅色螢光粉難以滿足這一要求。近些年,Mn4+離子摻雜的氟化物螢光粉由於其能被藍光有效激發、高發光效率以及~630 nm的尖銳譜線發射(帶寬<7 nm)等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廣色域液晶顯示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該類材料的抗溼性能普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材料表面的Mn4+離子易與空氣中的水分發生水解反應,導致材料劣化,影響最終LED器件的壽命,這也成為阻礙其商業化應用的最大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中科院青促會以及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朱浩淼研究小組與陳學元研究小組合作,巧妙地利用一種快速的反向離子交換法對K2TiF6:Mn4+材料表面進行處理,成功製備出具有核殼結構的K2TiF6:Mn4+@K2TiF6紅光螢光粉。該材料表面形成的惰性K2TiF6殼層不僅能通過阻擋內層的Mn4+離子與水的接觸來提高抗溼性能,還能有效阻斷激發態能量向表面晶格缺陷遷移的通道,從而達到提高發光效率的目的。研究結果表明,進行反向離子交換處理後,材料(摻雜濃度7 at.%樣品)的發光效率由75%提高到93%;在85oC/85%溼度老化480 h後,材料的發光強度保持率由45%提高到89%,表明材料的抗溼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利用K2TiF6:Mn4+@K2TiF6紅色螢光粉與YAG:Ce3+黃色螢光粉封裝的暖白光LED器件在60 mA驅動電流條件下,色溫3510 K,顯色指數Ra = 93,流明效率高達162 lm W-1,為目前文獻報導的最高值。

  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反向離子交換法工藝快速簡單,在室溫和常壓下即可進行,可同時提高材料的發光效率和抗溼性能。上述工作於20181211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13363),並被選為Hot Paper。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黃得財,LED器件封裝和測試工作由福建物構所郭旺研究小組協作完成

  此前,研究團隊首次利用高效離子交換法製備了高發光效率Mn4+摻雜K2TiF6螢光粉(Nat. Commun. 2014, 5, 4312),引起了國內外業界高度關注及Mn4+基氟化物LED螢光粉研究熱潮,該工作入選2014年度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相關工作申請4件中國發明專利,其中已授權2件。此前,團隊還利用甲醇作為沉澱劑,在室溫下用共沉澱法合成了K2NaAlF6:Mn4+紅色螢光粉,並對其低溫光譜學展開了系統的研究,揭示了Mn4+離子在基質晶體中的格位佔據及局域對稱性等關鍵信息(J. Mater. Chem. C 2018, 8, 2069-2076)。

  文章連結:1 2 3

 

反向離子交換法製備發光效率高抗溼性良好的K2TiF6:Mn4+@K2TiF6紅光螢光粉 

  白光LED由於其節能、環保以及長壽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照明和液晶顯示領域。特別的,就液晶顯示背光源而言,其要求發光材料(藍、綠、紅)具有儘可能窄的發射帶寬和合適的發射波長,從而獲得高的色純度及廣的色域範圍(>92% NTSC),而目前商用的氮化物紅色螢光粉難以滿足這一要求。近些年,Mn4+離子摻雜的氟化物螢光粉由於其能被藍光有效激發、高發光效率以及~630 nm的尖銳譜線發射(帶寬<7 nm)等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廣色域液晶顯示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該類材料的抗溼性能普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材料表面的Mn4+離子易與空氣中的水分發生水解反應,導致材料劣化,影響最終LED器件的壽命,這也成為阻礙其商業化應用的最大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中科院青促會以及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朱浩淼研究小組與陳學元研究小組合作,巧妙地利用一種快速的反向離子交換法對K2TiF6:Mn4+材料表面進行處理,成功製備出具有核殼結構的K2TiF6:Mn4+@K2TiF6紅光螢光粉。該材料表面形成的惰性K2TiF6殼層不僅能通過阻擋內層的Mn4+離子與水的接觸來提高抗溼性能,還能有效阻斷激發態能量向表面晶格缺陷遷移的通道,從而達到提高發光效率的目的。研究結果表明,進行反向離子交換處理後,材料(摻雜濃度7 at.%樣品)的發光效率由75%提高到93%;在85oC/85%溼度老化480 h後,材料的發光強度保持率由45%提高到89%,表明材料的抗溼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利用K2TiF6:Mn4+@K2TiF6紅色螢光粉與YAG:Ce3+黃色螢光粉封裝的暖白光LED器件在60 mA驅動電流條件下,色溫3510 K,顯色指數Ra = 93,流明效率高達162 lm W-1,為目前文獻報導的最高值。
  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反向離子交換法工藝快速簡單,在室溫和常壓下即可進行,可同時提高材料的發光效率和抗溼性能。上述工作於2018年12月11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13363),並被選為Hot Paper。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黃得財,LED器件封裝和測試工作由福建物構所郭旺研究小組協作完成。
  此前,研究團隊首次利用高效離子交換法製備了高發光效率Mn4+摻雜K2TiF6螢光粉(Nat. Commun. 2014, 5, 4312),引起了國內外業界高度關注及Mn4+基氟化物LED螢光粉研究熱潮,該工作入選2014年度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相關工作申請4件中國發明專利,其中已授權2件。此前,團隊還利用甲醇作為沉澱劑,在室溫下用共沉澱法合成了K2NaAlF6:Mn4+紅色螢光粉,並對其低溫光譜學展開了系統的研究,揭示了Mn4+離子在基質晶體中的格位佔據及局域對稱性等關鍵信息(J. Mater. Chem. C 2018, 8, 2069-2076)。
  文章連結:1 2 3
 
反向離子交換法製備發光效率高抗溼性良好的K2TiF6:Mn4+@K2TiF6紅光螢光粉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基於功能基元替換的思想,以平面三角形基團[CO3]2-和四面體基團ZnO2(OH)2分別替換KBBF結構中的[BO3]3-和BeO3F基團,首次在碳酸鹽體系中構築一例具備KBBF結構特徵的新型羥基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體具有自發極化,且在光照下鐵電自發極化所產生的內建電場能夠促進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在自驅動光電探測領域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傳統的無機鐵電體相比,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因其豐富的物理化學特性而備受關注。然而,基於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實現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仍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通過引入乙胺作為「限域孔洞轉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維雙層和一例二維三層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結構和理論計算分析表明,隨著無機骨架層數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強,導致乙胺轉子驅動的鐵電相變能壘升高。實驗發現,該二維三層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370 K)高於二維雙層鈣鈦礦鐵電體(326 K)。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將具有高極化能力的Hg2+引入到磷酸鹽中,通過利用溫和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一例化學組成簡單的磷酸鹽倍頻晶體:LiHgPO4。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將其作為黃色螢光粉,研究人員製作了一系列高顯色指數(CRI)的白光LEDs,顯示出其在高顯色指數白光器件中的應用前景。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全文形式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雜誌上(Chem.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的交聯作用也賦予IEMSis良好的形狀記憶性能該研究採用林文雄團隊研發的設備,成果已在海西研究院參股公司國銳中科應用。列印基礎的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在國家基金委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提出了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方法,以α- and β-Ba2[VO2
  • 福建物構所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含孤對電子(Pb2+、Bi3+等)的非心鍺酸鹽、矽酸鹽有著較高的對稱性甚至立方結構導致其極化率低以及各向異性小,因此多數已有的鍺(矽)酸鹽晶體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弱以及雙折射率小的缺點,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而且鍺酸鹽極少作為NLO材料被報導。
  • 【原創】有研稀土:白光LED螢光粉技術發展趨勢
    在照明領域,有研稀土推出了具備高光效及顯色性能的鋁酸鹽黃綠色螢光粉和氮化物紅色螢光粉,在高品質廣色域顯示領域,公司率先推出了高性能的氟化物紅色螢光粉,並開展了氮氧化物綠粉的開發工作。   隨著應用端對於品質的看重,對螢光粉的整體形貌提出更高的要求,馬小樂表示,趨球化螢光粉將迎來很好地發展,「相比常規形貌螢光粉,趨球化螢光粉因整體形貌趨球形,菱角圓潤化,具有光效高、穩定性好等優勢,在封裝膠特別是低流動性封裝矽膠中易分散等優良特性,目前公司已經實現了氮化物螢光粉顆粒的均勻性分布。」   另外,有研稀土還在全光譜照明用螢光粉領域發力,不斷推出新產品。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晶體的相結構、結晶學取向及微觀結構特徵與高儲能密度等優異電學性能的關聯關係,為探索新型反鐵電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白光LED光源用發光材料應用現狀及趨勢
    目前廣色域LED背光源顯示的關鍵實現方式是「藍光晶片+SIAlON:EU綠粉+氟化物紅粉」體系。然而, 目前國有研稀土開發的廣色域液晶顯示LED背光源用新型高效氟化物螢光粉的性能與國際水平處於相當水平,特別是開發了業內唯一可以批量供貨的鍺系氟化物螢光粉。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高鵬課題組針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表面缺陷和水分侵蝕導致的穩定性問題,開發出一系列D-π-A型卟啉分子,並在使用該卟啉小分子鈍化鈣鈦礦表面缺陷作用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中國科學院
    ,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陳和生介紹了中子散射探針的特點,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領域前沿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的典型應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工程建設及其應用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報告結束後,陳和生與福建物構所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 福建物構所無金屬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因其頻率轉換性能廣泛應用於擴展雷射光源的頻率。而對於紫外波段的雷射光源的迫切需求,使得探索新一代的性能更加優異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基金重大計劃和面上基金等項目資助下,以經典的KBBF結構為模板,通過將KBBF中的無機的平面三角(BO3)3-基團和四面體(BeO3F)5-基團分別用有機的平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