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纖維素基載藥包封結構實現對藥物的可控...

2021-01-12 瀟湘晨報

1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崔球研究員帶領的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和天津科技大學的相關科研人員合作,以水溶性廣譜抗生素——鹽酸四環素為模型藥物,基於前期對CNF和聚多巴胺(PDA)複合材料對改善藥物緩釋和促進傷口修復的研究,構築了一種新型的CNF基載藥包封結構,可實現對藥物的智能可控釋放。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0, DOI: 10.1021/acsami.0c15465)期刊上,通訊作者是劉瑩瑩博士和李濱副研究員。

由於化石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利用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的石油基材料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纖維素作為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可再生、環境友好、生物相容和可生物降解等優點,在紙基材料、食品藥品、紡織化工、光電器件開發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隨著納米技術在木質纖維精煉領域的迅速發展,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研究人員發現利用植物纖維素製備得到的納米纖維素(CNF)材料,除了具有纖維素本身的性質外,還具有納米級尺度、高長徑比、高比表面積、低熱膨脹係數、優越的機械性能和光學性能等諸多優異特性。其中,CNF水凝膠因其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力學穩定性而成為生物醫學應用領域(例如,藥物緩釋、傷口敷料、組織工程支架等)的重要材料。

基於此,崔球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具有多重響應性、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多功能智能水凝膠是生物材料領域,尤其是纖維素基載藥系統的研究熱點。雖然CNF基水凝膠在藥物緩釋中的應用很有前景,但其藥物釋放初期的突釋問題仍有待解決,而且針對特定藥物的緩釋時間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此科研過程中,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研究人員首先製備了多孔聚多巴胺納米顆粒(MPDA),將其對藥物進行負載,然後用氧化石墨烯(GO)對其進行包裹,再將GO包裹的MPDA封裝於由物理交聯作用形成的CNF水凝膠中,製得MPDA@GO/CNF複合水凝膠材料。在該封裝結構設計中(如圖1所示),GO用於包裹MPDA,既可起到降低藥物突釋、延長藥物緩釋和增強複合水凝膠的作用,又可協同MPDA賦予複合水凝膠近紅外光響應性。此外,CNF提供的3D網絡結構作為第二層的封裝,既有利於進一步降低藥物突釋和延長藥物緩釋,也可起到屏蔽GO本身毒性的作用,使最終的複合水凝膠具有非常好的細胞相容性。

圖1. MPDA@GO/CNF複合水凝膠包封結構的設計及其可控藥物緩釋應用 。 李濱 劉瑩瑩 供圖

實驗結果顯示,該複合水凝膠的機械強度是純CNF水凝膠的5倍,其藥物緩釋時間分別是PDA/CNF複合水凝膠和純CNF水凝膠的3倍和7.2倍,且其藥物的可控釋放行為可通過改變MPDA和GO的比例來進行調節。該複合水凝膠材料具有敏感的近紅外光響應和pH響應的可控釋放特性,其藥物緩釋初始階段的突釋性也明顯優於其它同類材料。因此,這種新型的CNF基載藥包封結構的設計,將有利於新型智能載藥材料的開發,並有望替代傳統的石油基材料載藥系統,用於化學和物理治療等。

【來源:摘自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阿帕替尼的新型給藥系統研究現狀
    納米粒可將藥物溶解或包裹於其中,或物理吸附在其表面,具有載藥量高、包封率高和釋藥可控等特點。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形成的高分子膠束具有"核-殼"結構,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型藥物載體。有研究將載 Apa的脂質體與其他化療藥物(如多西他賽)聯合以治療結腸癌,在口服 Apa脂質體的同時,局部注射纖維蛋白膠遞送多西他賽膠束將多西他賽和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內酯(MPEG-PCL)嵌段共聚物自組裝形成膠束,再與纖維蛋白膠混合。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X射線響應降解納米載藥系統
    化療是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治療方式,但是單分子化療藥物生物利用度低、治療副作用大,給患者身心及其家庭帶來負擔。利用納米技術將單分子化療藥物製備成納米藥物,可實現化療藥物腫瘤靶向和可控釋放,從而改善治療效果並降低毒副作用,有利於實現高效低毒化療。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納麼美科技獲3000萬元天使輪...
    南京納麼美科技有限公司CEO孫國明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納麼美與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對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的聯合開發,開展臨床實驗研究的持續投入,以及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臨床批件的申請。  南京納麼美成立於2020年初,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的生物醫藥谷,是一家從事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亞洲生物物理聯合會主席閻錫蘊。閻錫蘊院士的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2007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Atlas國際獎。
  • 兒童腫瘤藥物開發存短板 新型載藥系統有望補位
    2015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人們對腫瘤發生機制認識的深入,科學家們相繼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特效腫瘤療法事實上,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的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臨床上仍然缺少專門針對兒童的抗腫瘤藥物。許多治療方案都是沿用著30-40年前的藥物療法。有鑑於此,近些年來,CHOP的研究人員紛紛投入到兒童腫瘤藥物研發中。最近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生物可降解納米顆粒SN38能夠靶向運輸抗癌藥物用於治療神經母細胞瘤。這種腫瘤類型常見於兒童群體中,是最為惡性的腫瘤類型之一。
  • 緩釋載藥微球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藥物微球化後,能對藥物進行控釋,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和利用率,降低副作用,且由醫師給藥,提高了患者依從性,減少給藥次數。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緩釋載藥微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現就其在慢性牙周炎治療的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 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載藥遊泳尖兵——精子模板磁性微型機器人
    由此,保持精子細胞內在靈活性的關鍵是使用納米大小的顆粒。通過靜態精子細胞和磁性納米粒子的靜電自組裝來開發生物雜化磁性微型機器人。將生物實體整合到微型機器人中,除了形狀模板之外,還會帶來許多功能上的優勢,比如可以很容易地吸收化療藥物來實現靶向給藥。團隊提出了一種單步靜電自組裝技術製備鐵精子(IRONSperm),軟磁微泳者,模擬運動精子細胞的運動。
  • 新納米載藥系統成功用於惡性腫瘤治療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S nano和Biomaterials相繼報導了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製的新型納米載藥系統在惡性腫瘤治療及其生物安全性評價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將正常細胞一同殺滅,是一種「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療方法。納米藥物載體可以增強藥物的抗腫瘤效果,並且降低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機遇。無機納米材料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後起之秀,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特殊的結構及高穩定性,可以克服有機納米材料的功能單一,可控性差等硬傷,在藥物輸送、醫學成像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2020-06-25 0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先進院等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王國成副研究員團隊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許碩貴教授團隊,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通過藥物載體實現抗生素局部遞送不僅可以避免全身抗生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且可實現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持續高濃度釋放。然而局部高濃度的抗生素雖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卻會對周圍組織產生明顯毒副作用,甚至幹擾新骨形成。因此,理想的抗生素載體應具有雙重功能,即能可控/持續釋放抗生素來消除感染,同時具有高骨誘導活性以促進骨再生。
  • 863課題「生物質基高分子新材料技術及產品」取得階段性成果
    課題通過三年創新性研究,獨創了木質纖維素有機酸分離技術體系,實現了木質纖維的定向分離與有效降解,獲得質量分布均一、溶解特性良好的木素,顯著提高了我國生物質組份定向分離的水平;攻克了反轉相化、互穿網絡等關鍵技術,構建了木質纖維素功能化技術體系,成功開發出對三價鉻離子吸附達60mg/g的高性能離子交換樹脂、對亞甲基藍吸附達800mg/g的具有抗菌性能的pH敏感型水凝膠等新型功能材料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 電紡纖維作為一種治療骨疾病的新型方法
    :電紡纖維作為一種治療骨疾病的新型方法DOI:10.1080/17425247.2020.1767583現有的外科手術治療材料對高能量創傷造成的損傷的治療效果較差,這些疾病包括長時間的骨缺損、神經纖維斷裂以及修復後血管肌腱反覆痙攣或粘連。由於其三維結構,載有藥物的電紡纖維已成為治療骨科疾病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控釋性能和與局部組織的高親和力。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開發出一種DNA「連接器」,能像繩索一樣把納米棒規則地連接一起,形成一種「繩梯」似的帶狀結構。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本周刊將圍繞新型醫用植入材料和介入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新型藥物和基因控釋載體及高效生物診斷材料等領域,展示納米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上的獨特魅力。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藥物擁有一雙識別癌細胞的「眼睛」,並找到病毒的靶心,讓那些「敵我不分」的化療藥物,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指哪打哪呢?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像制導飛彈一樣的納米藥物載體應運而生。
  • AM:納米材料相工程——晶相@無定形核殼結構的二維鈀基納米片用於高效催化乙醇氧化
    目前對於具有異質或異相結構納米材料的相調控,絕大多數的研究工作仍集中於晶相/晶相結構的異質或異相材料。作為另一個重要分支,具有晶相/無定形結構的異質或異相材料近年來因其特殊的結構以及顯著提升的催化性能而引起了人們日益廣泛的研究興趣。因此,構建具有相同化學組分的晶相/無定形異相結構對開發新型高效納米催化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3D列印的載藥神經康復繃帶
    來自我國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3D列印的自粘繃帶,能夠提供神經修復藥物。 該團隊製造的紗布包括兩個點擊激活的水凝膠層和一個內部區域,可以裝載再生藥物。我國科學家開發的3D列印繃帶被證明能夠存儲和釋放增強細胞的藥物有效載荷。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