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2020-11-30 澎湃新聞

【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2020-06-25 0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腫瘤發病率越來越高,如何提高現有藥物療效成為科學家攻關的目標。我國研究出一套阿黴素負載多孔納米碳纖維的藥物緩釋系統,利用織物材料作為藥物載體,進行化學—光熱協同治療,對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化學—光熱協同治療腫瘤疾病成為前沿療法。該方法通過光熱試劑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的同時,使化療藥物緩慢釋放,延長了藥物的作用周期。在光熱試劑作用下,化療藥物能夠在光熱治療過程中加速釋放,在光熱停止後恢復正常釋放速率,且不間斷地進行化學治療,從而在較低化療藥物濃度下實現對腫瘤細胞的高效抑制。這一方法能夠通過瘤內注射的方式達到定點投放的目的,有助於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目前,碳基光熱試劑主要包括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等材料。但是,現有碳基光熱試劑製備條件苛刻,製作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使腫瘤疾病的治療受到局限。

研究團隊利用非織造技術,使用靜電紡絲製備了具有優良親水性的多孔納米碳纖維。該材料製備簡單,且成本相對較低,一方面可以作為光熱試劑將光能轉換成熱能,另一方面可以用作藥物載體負載抗腫瘤藥物。將納米碳纖維製成製劑後注射到腫瘤部位,再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該部位,升高局部溫度殺死腫瘤細胞,並智能加速藥物的釋放速率,實現化學—光熱協同治療,達到定點、微創且高效的治療效果。這一研究成果對納米和紡織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行業動態】用納米紡織材料載藥 可提升腫瘤治療效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納米載藥系統有了智能「開關」
    納米載藥系統有了智能「開關」來源:《科技日報》2017-2-9 馬愛平8日,記者從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獲悉,由該研究生院、江蘇大學、蘇州大學等專家組成的合作團隊在介孔納米載藥系統領域取得突破,該系統擁有智能「門控開關」,可自控釋放藥物。
  • 新納米載藥系統成功用於惡性腫瘤治療
    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將正常細胞一同殺滅,是一種「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療方法。納米藥物載體可以增強藥物的抗腫瘤效果,並且降低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機遇。無機納米材料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後起之秀,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特殊的結構及高穩定性,可以克服有機納米材料的功能單一,可控性差等硬傷,在藥物輸送、醫學成像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深圳先進院等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王國成副研究員團隊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許碩貴教授團隊,在納米載藥系統治療骨髓炎領域獲得新進展。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是通過手術徹底清除病灶(死骨和炎症組織)並結合長達4至6周全身抗生素治療。但是長期全身大劑量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多,可引起如耳毒症、肝腎毒性、腸胃相關併發症、影響骨骼發育等併發症,且很難達到並維持骨髓炎感染部位所需的有效血藥濃度。 通過藥物載體實現抗生素局部遞送不僅可以避免全身抗生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且可實現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持續高濃度釋放。
  • 兒童腫瘤藥物開發存短板 新型載藥系統有望補位
    2015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人們對腫瘤發生機制認識的深入,科學家們相繼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特效腫瘤療法事實上,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的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臨床上仍然缺少專門針對兒童的抗腫瘤藥物。許多治療方案都是沿用著30-40年前的藥物療法。有鑑於此,近些年來,CHOP的研究人員紛紛投入到兒童腫瘤藥物研發中。最近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生物可降解納米顆粒SN38能夠靶向運輸抗癌藥物用於治療神經母細胞瘤。這種腫瘤類型常見於兒童群體中,是最為惡性的腫瘤類型之一。
  • 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納麼美科技獲3000萬元天使輪...
    南京納麼美科技有限公司CEO孫國明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納麼美與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對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的聯合開發,開展臨床實驗研究的持續投入,以及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臨床批件的申請。  南京納麼美成立於2020年初,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的生物醫藥谷,是一家從事新型鐵蛋白納米酶載藥系統新藥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亞洲生物物理聯合會主席閻錫蘊。閻錫蘊院士的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2007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Atlas國際獎。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二、納米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從全球範圍來看,納米粉體材料中的納米碳酸鈣、納米氧化鋅、納米氧化矽等幾個產品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納米粉體應用廣泛的納米陶瓷材料、納米紡織材料、納米改性塗料等材料也已開發成功,並初步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納米粉體顆粒在醫療診斷製劑、微電子領域的應用正加緊由實驗研究成果向產品產業化生產方向轉移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纖維素基載藥包封結構實現對藥物的可控...
    纖維素作為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可再生、環境友好、生物相容和可生物降解等優點,在紙基材料、食品藥品、紡織化工、光電器件開發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納米技術在木質纖維精煉領域的迅速發展,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研究人員發現利用植物纖維素製備得到的納米纖維素(CNF)材料,除了具有纖維素本身的性質外,還具有納米級尺度、高長徑比、高比表面積、低熱膨脹係數、優越的機械性能和光學性能等諸多優異特性。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此外,響應性釋放載藥技術可以實現藥物按需控釋,也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手術輔助聯合治療策略。在PTT納米材料的和藥物遞送系統中,二維單元素材料(2D Xenes)(如石墨烯、黑磷、銻烯等) 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被認為是PTAs的理想材料;其獨特的易修飾、易代謝、易降解的特性有利於多功能設計、生產和臨床轉化應用。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科技前沿】基於人工金屬酶的原位動態觀測腫瘤治療效果的分析方法
    以下文章來源於納米酶 Nanozymes ,作者納米酶 納米酶 Nanozymes推送關於納米酶的研究動態引言大家好,今天同大家分享一篇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題為 「An artificial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有效的分子組裝技術不僅可以用來構建納米生物機器,而且能夠達到提升傳統生物技術性能的作用,使之獲得應用。美國針對威脅人類健康的腫瘤疾病成立了腫瘤研究的納米技術聯盟,其納米技術表徵實驗室作為一個平臺對聯盟的成員開放,針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實時有效評估、多渠道治療方法、分子改變監測、症候管理和靶向治療等方面展開合作研究。
  • 利用近紅外雷射實現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協同治療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實驗中採用黑磷納米片複合材料,在近紅外雷射的誘導下,實現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增強的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的協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學報》(Acta Biomaterialia)。
  • 基於納米鐵氧體磁性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獲進展
    化學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常見方法之一,然而,腫瘤細胞在其過程中產生的耐藥性限制該治療策略的有效性。近年來,利用磁控方法克服腫瘤耐藥性,實現安全、可控、有效地治療癌症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該方法可自由控制納米藥物的釋放時間,提高藥物的釋放量,並在有效範圍內增大對腫瘤的機械殺傷。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慈谿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吳愛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高效治療癌症的方法。
  • 紡織用功能性納米塗料有哪些?
    紡織用功能性納米塗料有哪些?
  • 用納米技術治療腎癌腫瘤抑制率提高3.2倍
    經過兩年的努力,日前,哈醫大四院徐萬海教授研究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合作的研究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利用納米技術提高了腎癌的化療療效,有望將腫瘤抑制率提高3.2倍。該項成果近期被國際頂尖期刊《先進材料》收錄並已在線發表,同時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
  • 通過開放血腦腫瘤屏障治療膠質母細胞瘤_膠質母細胞瘤_血腦屏障...
    臨床上已將甘露醇與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藥物聯合應用治療神經系統腫瘤,結果顯示,該方法可抑制腫瘤的復發,改善治療效果。 研究表明,被PEG包裹的載藥PLGA和PLA納米粒子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明顯延長,可明顯提高藥物利用率。除了單純的載藥功能,磁性納米粒子可在磁場作用下,利用MRI成像技術,實現藥物的靶向及可視化輸送,同時通過觀察藥物的積聚情況可更直觀地評估藥物的遞送效率及作用效果。
  • 上海光機所利用近紅外雷射實現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協同治療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實驗中採用黑磷納米片複合材料,在近紅外雷射的誘導下,實現了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增強的深部原位肺腫瘤光動力和光熱的協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學報》(Acta Biomaterialia)。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臨床治療中,光敏藥物通過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在特定的紅外激發光的照射下,實現腫瘤的原位消融。由於游離光敏藥物的細胞攝取效率低,組織靶向能力差,其納米修飾體系逐漸成為藥物傳遞的研究熱點。在許多活性化合物的藥物遞送中,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納米載藥修飾(脂質體、聚合物、樹狀大分子等)因其能夠增強藥物的溶解度,提高體內長循環和靶向性,已成為主流技術 [3-5]。然而,傳統的載藥系統通常會引入大量的藥物輔料,易造成低載藥量(通常<10%)和由此產生的毒副作用,臨床轉化仍然存在較大的挑戰[6-7]。
  • 【科研新進展】(13)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理學院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糖納米載藥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材料化學》上(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