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2017年1月29日/

生物谷

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腫瘤非整倍體與癌症免疫療法反應下降相關聯

doi:10.1126/science.aaf839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

腫瘤

是否會對免疫療法作出反應,部分上取決於它的染色體是處於完整的狀態還是處於混亂的狀態。這一發現可能能夠幫助科學家和醫生更好地確定哪些癌症患者將受益於免疫療法。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中的12種代表性癌症類型的5千多個腫瘤樣品的數據。他們發現高度非整倍體腫瘤的一些基因表達會增加,這些基因包括涉及DNA複製、細胞周期、有絲分裂和染色體維持的基因,與此同時浸潤性免疫細胞中負責破壞

腫瘤

的特徵性基因表達則會降低。

通過分析

臨床試驗

數據,研究人員還發現相比於染色體較少發生破壞的黑色素瘤患者,具有高度非整倍體染色體的

黑色素瘤

患者更加不會受益於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

2.Science:受體激酶FER控制制植物免疫信號

doi:10.1126/science.aal2541

在擬南芥中,SITE-1蛋白酶(SIP)切割快速鹼化因子(RALF)前體肽從而抑制植物免疫,該抑制由malectin樣受體激酶FER介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tin Stegmann等人表示,FER作為支架使EFR、FLS2、BAK1等組裝成受體激酶複合物並起始免疫信號。相似的支架機制可能成為FER在其他信號通路中的功能的基礎。

3.Science:揭示形成擬南芥根部凱氏帶所需的肽激素

doi:10.1126/science.aai9057

凱氏帶(Casparian strip)是植物根莖內皮部的一圈緻密細胞結構,起到內外阻隔作用並能夠調控植物內礦物離子的平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Takuya Nakayama等人發現了一種擬南芥凱氏帶形成所需的硫酸肽類植物激素:凱氏帶完整因子(CIF)。它在根中柱表達,並作用於內皮細胞中的特定受體。

4.Science:揭示脈管系統衍生肽通過結合SGN3受體控制根系擴散屏障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j1562

根的內皮層通過形成凱氏帶而建立其細胞外擴散屏障,該過程中類受體激酶SGN3/GSO1起到關鍵作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Verónica G. Doblas等人報告了SGN2缺陷的肽配體硫酸化酶,確定兩種中柱表達的肽,推測CIF1/2-SGN3是屏障監督系統的一部分,確保超細胞的凱氏帶網絡的有效封閉。

5.Science:利用宏基因組數據預測之前未知的蛋白結構

doi:10.1126/science.aah4043; doi:10.1126/science.aal4512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從多種環境中收集的DNA序列數據有助研究人員構建出600多種蛋白家族的三維結構模型,而在此之前,它們的結構是未知的。這些宏基因組數據能夠讓人們在多種物種之間進行蛋白序列比較,從而允許利用統計學力量預測這些之前不可能預測的蛋白結構。

領導這項新研究和開發出蛋白結構預測

軟體

Rosetta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員David Baker說,自從發現胺基酸序列決定著蛋白摺疊方式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利用蛋白序列計算它的結構的方法。

Baker說,已知蛋白摺疊成它們最低的能量狀態,但是經常存在如此多可能的低能量構象,特別是對大分子蛋白而言,畢竟構象本身很少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他補充道,利用實驗確定的蛋白結構數據能夠提高Rosetta的計算準確性,「但是幾年前,我們和其他人已意識到如果你擁有來自一個大的蛋白家族的足夠多序列,那麼你可能能夠基於它們在進化期間的共同變異(covariation),鑑定出在三維結構中進行接觸的胺基酸殘基對。」

簡而言之,如果兩個胺基酸在一個蛋白內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可能一起進化。比如,如果它們的電荷是相反的,一種突變改變一個胺基酸的電荷,那麼另一個胺基酸可能也會發生改變。對來自多種物種的給定蛋白進行序列比較能夠鑑定出這些共同進化的---因此相互作用的---胺基酸殘基。

6.Science:揭示組蛋白八聚體核心變形促進核小體動員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a3761; doi:10.1126/science.aam540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Kalyan K. Sinha等人利用甲基橫向弛豫-優化NMR技術,解析出與染色質重組子SNF2h結合的染色質組蛋白八聚體核心結構,結合突變實驗證明,SNF2h可以誘導組蛋白八聚體核心發生變形,從而完成核小體動員,活化基因表達。

7.Science:揭示酶溫度適應性的進化驅動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h3717

酶是天然的催化劑,能在生物體內啟動基本的化學反應。它們大多數僅工作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太冷了,無法起作用;太熱,則會失去它們的形狀及其功能。

研究的通訊作者Dorothee Kern解釋在地球上的生命被認為在熱泉或熱液噴口這樣的溫暖環境開始,所以第一個酶可能在那些溫暖的溫度工作地最好。但逐漸地球冷卻。為了維持生命,早期的酶不得不改變其最佳溫度範圍。

Kern和她的同事研究了一種叫做腺苷酸激酶的進化史。這種蛋白質的一些版本在每個細胞中都有發現,是生命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祖先序列重建的技術,來計算出酶基因在過去的30億年不同之處是什麼樣的。科學家們對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編輯,讓它們產生這些可能比較古老的酶,然後看著這些酶分子在不同溫度下如何工作。

這些非常古老的酶在較低的溫度下比任何人預期的更糟糕。但是,她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逐漸推動酶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好地工作。酶的突變積累,交換了它們的一些胺基酸部件,最終降低酶的能量需求。這樣,這些酶能夠以足夠快的步伐,繼續進行基本反應來自維持生命的生存。

由於在熱的條件下也沒有相應的缺點,所以酶沒有立即失去耐熱性。它們中的一些成了Kern所說的「超級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們在較低的溫度下快速催化反應,但它們仍然在高溫條件下穩定。

這一發現違背了在增加酶的活性方面廣泛持有的假設,使其以相同的速度在較低溫度下保持運作,通常會在穩定性方面相應降低。但現在看來,一些酶可以兩全其美。(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往期Science期刊精選:2017年1月13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焦點

  • 2017年12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017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2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重磅!
  • 2017年7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7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ultipotent peripheral glial cells generate neuroendocrine cells of the adrenal medulla」。
  • 2018年7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7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進展!
  • 2017年6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017年6月11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6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off-target proteins of the FAAH inhibitor BIA 10-2474」。
  • 2017年6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6月23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doi:10.1126/science.aan328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
  • 2017年8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017年8月9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8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UBE2O is a quality control factor for orphans of multiprotein complexes」。其他的質量控制通路往往利用不同的因子(經常是分子伴侶)進行靶標選擇、泛素提供和泛素偶聯。
  • 2018年1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1月1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月1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月1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apping the malaria parasite druggable genome by using in vitro evolution and chemogenomics」。
  • 2019年3月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3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3月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首次揭示大腦中的耦合波紋是記憶回憶所必需的doi:10.1126/science.aau8956; doi:10.1126/science.aaw6767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某些區域經歷耦合波紋的高頻震蕩,這是回憶記憶過程的一部分。
  • 2019年2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2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2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18年6月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6月3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6月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20年3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3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doi:10.1126/science.aaz5346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5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
  • 2016年12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12月2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2月1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擬南芥的抗菌防禦機制---調節糖轉運體的活性doi:10.1126/science.aah5692; doi:10.1126/science.aal4273細菌依賴糖茁壯成長。植物細胞也是如此。如今,Kohji Yamada等人證實當致病性細菌入侵植物時,在植物細胞周圍的胞外空間中對糖的爭奪如何進行到底。
  • 2018年2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2月22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2月1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在一篇新的發表在2018年2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和紐約市立大學的歷史學者們通過仔細地研究證據對這些說法進行駁斥。
  • 2018年9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9月27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9月2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ellular checkpoint control using programmable sequential logic」。這項研究通過依據簡單的規則將可靠的調節單元組合在一起,從而展示了在細胞中實現時序邏輯電路。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11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1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IMBA博士生Dominik Lindenhofer解釋說,「這種技術是基於眾所周知的在2020年10月獲得諾貝爾獎的CRISPR-Cas9技術和雙條碼方法的結合。關鍵的技巧是使用嚮導RNA(gRNA),同時也使用一種基因條形碼,即我們添加到用來培養類器官的細胞基因組中的DNA片段。
  • 2018年3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3月23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3月1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突破!
  • 2018年5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5月12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5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Uncovering the essential genes of the human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by saturation mutagenesis」。
  • 2016年11月18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11月27日/生物谷BIOON/--/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1月1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改善光合作用和調高作物產量doi:10.1126/science.aai8878Johannes Kromdijk等人通過加快葉黃素循環中的紫黃素(violaxanthin)和玉米黃質(zeaxanthin)之間的相互轉換和增加一種光系統Ⅱ亞基的數量來加快農作物對過量的太陽光和多陰環境的適應過程。
  • 2018年8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8月8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8月3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