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2020-12-05 前瞻網

美國率先披露新冠疫苗臨床初步結果:效果令人振奮,最快年末投入使用

當地時間 5 月 18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率先發布了其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首批臨床 I 期數據:8 名受試者接受了 mRNA-1273 低/中劑量(25µg/100µg)注射後,產生了病毒中和抗體,其水平與康復患者相似。Moderna 還表示,疫苗表現出了較好的安全性,接受注射的被試僅出現了手臂發紅等輕度反應。

北大領銜團隊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治療新冠強效藥有望誕生

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自然》:終於搞清了新冠病毒會怎麼搞亂細胞通路,而它的弱點也暴露了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提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的蛋白質組,並做了分析。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謂是把細胞通路「搞得一團糟」,影響了包括蛋白翻譯、RNA剪接、碳代謝以及核酸代謝等多個方面。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從中找到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吸菸患者體內,新冠病毒受體表達水平更高

此前的研究已經揭示,新冠病毒通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入侵人體細胞。而一些臨床研究也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吸菸人群的症狀普遍更嚴重。現在,一項發表於Developmental Cell的研究將這兩個現象聯繫在一起。谷歌與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根據單細胞測序結果發現,ACE2受體在肺部的多種分泌細胞中表達,而長期吸菸會造成這類細胞增多,ACE2受體表達隨之上升;戒菸則能逆轉這一效應。此外,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群,ACE2受體表達並未出現顯著差異。

改善新冠合併糖尿病患者預後 控制血糖是關鍵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團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證明,Ⅱ型糖尿病(T2D)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預後不良的風險更高。研究也發現一項令人鼓舞的現象:如果新冠肺炎合併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血糖控制良好,其預後明顯好於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

英國人想用狗來「聞」出新冠病毒

據外媒報導,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與杜倫大學和慈善機構「醫學探測犬」(Medical Detection Dogs)合作,進行第一階段的試驗。研究的初始階段將從倫敦醫院的新冠病毒患者身上收集氣味樣本。6隻專業犬將接受訓練,以從樣本中識別病毒。該慈善機構和大學向政府提交了臨床試驗的提案,本周早些時候被接受,並獲得了50萬英鎊的資助。

美國確認兒童炎症症候群與新冠病毒相關,中招兒童中過半數新冠檢測呈陽性

當地時間5月18日,美國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表示,美國疾控中心已經正式將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新冠病毒感染進行了關聯。德布拉西奧表示,目前紐約已有145名兒童診斷出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其中67人新冠病毒檢測或抗體檢測呈陽性。疾控中心在進一步研究後,現確定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新冠病毒相關聯。

《柳葉刀》: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即使痊癒 數年後還可能遭受精神疾病困擾

近日,《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了一項報告,研究結果表明,在SARS、MERS和COVID-19疾病的急性期住院患者中,譫妄(一種精神狀態,特徵是意識改變、行為紊亂,有時出現幻覺)可能很常見。從長期來看,這項分析表明,SARS和MERS倖存者在出院後的數月和數年內可能會患上抑鬱症、焦慮、疲勞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

《科學》:只有大部分人獲得新冠免疫力時,氣候才成為緩解因素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5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主導新冠病毒的第一波流行。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的人仍然容易受到引起大流行的新冠病毒的影響,而這種病原體傳播的速度意味著,氣候條件只可能降低了一點兒目前的感染率。「我們確實看到氣候對大流行的規模和時間有一些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因為人口中有如此多的易感性,無論氣候條件如何,病毒都會迅速傳播。」

地球生命首次挑戰100%氫氣的大氣

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項新研究認為,想要儘可能利用大氣來尋找生命證據,或許需要擴大我們的搜索範圍,除了類地行星之外,可能也還要關注那些大氣中富含氫氣的行星。系外行星天文學家Sara Seager和團隊用實驗證明,一些微生物能在100%由氫氣組成的大氣中生存繁衍。

如何更快地把飲料從瓶子裡倒出來?空瓶動力學了解一下

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探究了如何讓瓶子更快地倒空,這對飲料業以外的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影響。在近期的 AIP 旗下期刊《流體物理學》中,Lokesh Rohilla 和 Arup Kumar Das 通過高速攝影分析商業飲料瓶中的氣泡動力學,探索了空瓶動力學。圖像分析使他們能夠將各種參數概念化,如液膜厚度,氣泡長寬比,上升速度和瓶子排空模式。

長跑激活抑癌基因!就算沒瘦下來,運動也能降低肝癌發病風險

最近,一項發表在《肝臟病學雜誌》的研究,為運動降低肝癌風險提供了新證據。該研究顯示,長跑等運動可以激活小鼠肝細胞內的p53等抑癌基因,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緩解肝損傷,即使小鼠的體重沒有下降,肝癌發病風險也會大幅下降。

《自然·醫學》:67%預防有效,保護持續近一年!新型抗愛滋疫苗取得重要進展

在《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的最新一期,有關HIV疫苗的一項最新研究引人注目。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埃默裡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檢驗了一種新型HIV疫苗的保護效果。在獼猴身上開展的實驗顯示,這種新疫苗產生了強有力的免疫應答,能更好地預防感染,並帶來持久的保護效果。

不易長胖的天賦真的存在:懷孕時的運動,讓後代更容易保持身材

儘管未來確實有望通過外在手段調節體內的棕色脂肪含量來幫助減肥,但是有些人或許天生就可能比你有著更多的BAT。這種天然的優勢或許能獨立於基因而獲得,只要他們的母親在孕期有著更多的運動就能實現這一目標。《科學-進展》的最新研究就給出了支持這種想法的證據,與懷孕後就一動不動的小鼠相比,那些強迫在孕期執行更多運動的小鼠,它們的後代會含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並且更不容易遭受肥胖困擾。

Cell:為了研究胚胎發育,科學家構建了一個「虛擬胚胎」

近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帕多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構建海鞘(Phallusia mammillata)的「數位化虛擬胚胎」,結合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光片成像技術,首次完整繪製了胚胎發育中單細胞基因表達4D圖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

為了傳染更多人,你不知道這種細菌多主動!《細胞》研究刷新認知

最近,一項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新研究,讓我們見識到了這種致病細菌促進自身傳播的「主動性」,也讓我們對結核病的咳嗽症狀有了全新的理解。主導這項研究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相關論文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細胞》。

突變一個基因,植物即可將脅迫的「記憶」傳遞給後代

近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Sally A. Mackenzie課題組題為「Segregation of an MSH1 RNAi transgene produces heritable non-genetic memory in association with methylome reprogramm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研究表明通過操縱MSH1基因的表達,可以在後代中繼承上代植物形式的「壓力記憶」,從而使子代具有更強壯和更有生產力的生長潛力。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更容易患胃癌

近日,東京大學等多家日本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更好地預防胃癌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人員對531名胃癌患者的基因組數據和生活方式等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比較其中300名亞洲人和200多名非亞洲人的數據,總結出亞洲人容易得胃癌的三大因素:抽菸,喝酒,東亞人特有的一種基因突變。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旗下的子刊Science Advances。

《自然》意外發現:全世界最常見的心血管藥物,有利於腸道「好」細菌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有關腸道菌群的研究論文。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分析人群數據,不僅確認了與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特點,並且意外發現,一類常用的心血管藥物——他汀類藥物,似乎與腸道菌群構成的改變有關。《自然》同期刊發的專文評述認為這一結果令人驚訝,為肥胖、代謝、腸道菌群和心血管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新的認識。

一頓高脂飲食就會讓人變「傻」?科學家們做了個隨機試驗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哪怕只吃一頓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大打折扣。分析測試結果,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吃健康脂肪飲食,在吃下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後,受試者的注意力測試表現明顯更差。具體來看,當攝入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後,所有女性在注意力測試中的能力平均下降11%。

大腦中關閉疼痛的神經元

痛覺反應是一項複雜的大腦反應,涉及感覺辨別、情緒和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最新一項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文章顯示,在小鼠大腦的杏仁核中,存在一類可以關閉痛覺的抑制性神經元——CeAga神經元。當小鼠遭受輕度疼痛刺激時,研究人員發現CeAga神經元可以至少向16個和疼痛感覺和情緒相關的腦區,輸送抑制性信號。當他們採用光遺傳學技術激活小鼠的CeAga神經元後,它們能立即停止因疼痛而產生的舔爪子等自我關懷行為。這一研究或有助於開發出更有效的止痛劑。

VR技術揭示蒼蠅如何飛行和覓食

蒼蠅、果蠅等蠅類動物可以迅速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來躲避敵人或是尋找食物,但要跟隨它們的運動來研究其行為卻較為困難。在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虛擬實境(VR)工具模擬自然環境,發現蘋果實蠅會通過振動翅膀對虛擬世界中的三維物體做出反應,這些昆蟲可以利用視角和運動視差來感知複雜背景下物體的深度,然後向距離更近的目標靠近。此外,蘋果實蠅還會結合氣味和風向來定位食物來源。

火星上的泥漿火山

火星表面分布著大量火山樣地貌,其中包含一些類似熔巖的流體痕跡。科學家認為,這些流體來自於泥漿火山作用:火星上的古洪水過後,含水量高的沉積物被快速掩埋,隨後沉積物與水混合成的泥漿如火山一般爆發。不過,泥漿在火星上會如何流動尚不明確。一篇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的論文探究了火星表麵條件下,泥漿的擴散方式。研究發現,火星環境中泥漿的流動接近地球上的熔巖:外部因低溫迅速結成殼,但內部仍能保持液態緩慢流動。這項研究也表明,在火星等寒冷天體上的流體,可能是泥漿火山作用的產物,而非巖漿活動的證據。

地球表面從充滿巖漿轉變為適合居住的過程

在地球內部約2880千米深的地幔-地核邊界處,有一層巖漿區域,這裡被認為是45億年前覆蓋地球表面的巖漿海的遺留物。然而由於這裡壓力和溫度極高,關於此處巖漿性質的研究一直難以進行。在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對矽酸鹽樣品釋放了衝擊波,從而模擬了地球地幔深處極高溫高壓的環境。通過衍射光譜,他們追蹤了矽酸鹽中的原子是如何隨著壓力和溫度增加而重新排列的。研究者希望未來能更精確地測量熔融矽酸鹽中的原子排列,以了解地球乃至其他更大的行星形成的過程。

南方古猿類似現代人的指關節結構

最近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進化》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比對了南非、非洲東部和歐洲多種原始人類指關節和拇指關節的骨骼結構。研究發現,一種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sediba)與同屬的其他種不同,其掌指關節具有內部小梁結構,便於抓取樹枝,但其獨特的拇指關節結構類似於現代人。這種半現代的結構說明這種南方古猿不僅善於攀爬,還可能使用和製造石器,暗示了其後期生活向直立行走的逐漸轉變,並為研究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新證據。

長效注射藥物可有效預防HIV感染

據《科學》報導,在一項大規模研究中,每兩個月注射一次長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使人免受愛滋病病毒(HIV)感染。與其他抗逆轉錄病毒日常藥物相比,這提供了一個潛在且更容易的選擇,而前者對許多人來說都很難實現。

新挑戰:Cas9可能增加促癌風險

美國博德研究所Uri Ben-David小組發現Cas9能夠激活p53通路並選擇p53失活突變。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Cas9通常被引入到細胞系中來實現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索了Cas9本身表達所產生的遺傳和轉錄後果。165組人類癌細胞系以及相應表達Cas9的衍生細胞系的基因表達譜揭示了引入Cas9後p53通路的上調,特別是在野生型TP53(TP53-WT)細胞系中。這在信使RNA和蛋白質水平得到證實。

三篇論文被撤稿,作者卻「查無此人」

5 月 18 日, Retraction Watch 報導了一則「查無此人」的撤稿情況。Springer Nature 旗下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和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期刊因涉嫌剽竊和偽造同行評議而撤稿了三篇文章。但期刊無法與這三篇文章的共同作者 Beatriz Ychussie 取得聯繫,他的身份也無法被核實。Beatriz Ychussie 投稿時標註的所在單位——羅斯基勒大學(Roskilde University)也發布聲明澄清 Beatriz Ychussie 並非該校的研究者。

Plan S 要求出版商 2022 年 7 月起披露論文發表費用明細

當地時間 5 月 18 日,國際開放獲取計劃 Plan S 的組織方、包含 22 個國際機構、歐洲國家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資助機構的 cOAlition S 宣布,2022 年 7 月起將執行學術期刊定價透明政策,要求各個學術出版商提供其論文發表收費的成本和利潤比例。如果出版商不配合這一要求,加入 Plan S 的研究資助機構將不會為在相關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者報銷發表費用。

Aviv離開Broad之後,張鋒是否有機會成為Broad主任?

有坊間傳言,Aviv Regev將是Eric Lander退休後的下一任Broad研究所所長(她2003年在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博士畢業之後就建立實驗開始獨立研究,是Broad招聘的第一個PI,2014年入選HHMI)。但5月11日,Aviv Regev將加入Genentech,成為gRED的新任負責人,並將於2020年8月1日成為擴大後的羅氏公司執行委員會成員。那麼,下一任主任會是張鋒嗎?

59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將接受評估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發布《教育部科技司關於組織開展2020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工作的通知》,明確本年度將對機械與運載領域的59所工程中心開展評估。本年度參評的工程研究中心共涉及46所高校。其中,北京科技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分別涉及3所工程中心,為所有高校中涉及工程中心最多的高校。此外,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各有兩所工程研究中心參評。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Honorary Fellow)。

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6歲,17%因慢病過早死亡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了《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概述了全球預期壽命和死亡原因的趨勢,以及實現健康目標方面的進展,尤其是慢病和傳染病控制等重要的公共衛生目標實現情況。在中國,2016年整體預期壽命為76.4歲(男性75歲,女性77.9歲),健康預期壽命為68.7歲(男性68歲,女性69.3歲),因四大慢病而過早死亡的比例為17%。

來自飛機機翼的靈感,能讓自家屋頂變成風電場

去,人們一直在努力縮小風力渦輪機的尺寸,使之適合家庭使用,但由於技術問題太多,這種目標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最近,一種新型設計可以繞開尺寸設計問題,它拋棄了傳統的渦輪結構,而利用了和飛機機翼創造升力一樣的原理。這個新設備被研究人員稱為AeroMINE,其機翼的矩形面能利用風能,這比傳統的渦輪機葉片利用風能的面積更大。

人工智慧可用於皮膚病

美國谷歌健康Yun Liu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深度學習系統,可用於皮膚疾病的診斷。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深度學習系統(DLS),可使用服務於17個站點的遠程皮膚病學實踐中的16,114例去識別病例(照片和臨床數據)來提供皮膚狀況的鑑別診斷。DLS區分了26種常見的皮膚狀況,佔初級醫療中80%的病例,同時還提供了涵蓋419種皮膚狀況的二級預測。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美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
    美國率先披露新冠疫苗臨床初步結果:效果令人振奮,最快年末投入使用當地時間 5 月 18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率先發布了其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首批臨床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更容易患胃癌近日,東京大學等多家日本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更好地預防胃癌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人員對531名胃癌患者的基因組數據和生活方式等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比較其中300名亞洲人和200多名非亞洲人的數據,總結出亞洲人容易得胃癌的三大因素:抽菸,喝酒,東亞人特有的一種基因突變。
  • 國人易患什麼病?喝酒為啥臉紅?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發表國人易患什麼病?喝酒為啥臉紅?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喝酒後臉紅代表更能喝?喝酒臉紅的人,更容易得癌?你該明白了
    人生在世,總會有不少人要「把酒言歡」,談及飲酒,一些人在喝酒之後總會出現「臉紅」的問題;如果你覺得「喝酒後出現臉紅的人更能喝」,那您的想法存在「根本性錯誤」,喝酒臉紅代表著「酒精代謝慢」、「更傷肝」、「患癌風險增加」,關於「喝酒後出現臉紅的問題」,您應該知道以下這些事情。
  • 法媒: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可能將超過美國
    法國Atlantico新聞網1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或將超過美國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負責人羅伯特·安德森的假設,2020年因為暴發新冠疫情,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會下降2至3歲,可能被中國超越(2019年人均預期壽命,美國為78.8歲,中國為77.3歲——編者注)。
  •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不但酒量差,患癌風險還高!
    江湖上傳言:一喝酒就臉紅的人,通常酒量都很好,不易醉。 那為啥「一喝酒就上臉」的小脈,一杯就倒下了呢? 提前吃東西,喝酒真的會不難受嗎? 關於喝酒這件小事,咱們今天就好好來嘮一嘮。 喝酒臉紅≠酒量好,而是基因突變了 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進入人體後,代謝過程是這樣的。
  • 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要完成哪些試驗?多久能投用?院士都解釋了
    那麼將要進行的新冠肺炎疫苗三期臨床將要完成哪些試驗?疫苗還有多久才能投入使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王軍志院士給出了權威解答。總臺央視記者餘靜英:一期臨床實驗達到了什麼效果?二期臨床實驗又達到什麼效果?接下來的三期臨床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 韓國人活到人均預期壽命平均患病率35.5%:生存率高於美日英
    12月24日,據外媒報導,韓國保健福祉部發布「2017年國家癌症登記統計」報告顯示,韓國人活到人均預期壽命(83歲)的平均患癌率為35.5%,患最多的癌症是胃癌,其後依次是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
  • 中國疫苗對變異毒株測試的初步結果出來了!
    在一個月時間裡,全球至少出現7種變異病毒,目前已蔓延至70個國家,讓人擔憂不已,獲批上市不久的新冠疫苗能否抵禦變異病毒,接種後形成的保護效力又能持續多久等問題備受關注。中國疫苗對變異新冠病毒檢測傳來好消息都知道新冠疫苗研發成本巨大,假設因為新冠病毒的變異而失去有效性的話,無疑是晴天霹靂,雪上加霜。
  • 一喝酒就臉紅?原來是因為這樣
    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酒這個東西,不管是餐桌上,周末休閒時,還是娛樂唱k中,多多少少都會看到它的身影,今天要說的問題是,喝酒就臉紅的人,能不能多喝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喝酒就臉紅的人,一般都不容易醉」,「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酒量都很不錯」其實這些都是謬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喝酒臉紅」VS「喝酒臉白」,究竟哪個更能喝?
    親朋好友相聚常常要喝點酒 有些人酒一下肚臉就紅了有人喝了半天還是面不改色勸酒之際有人說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酒量大有人說喝酒不臉紅的人酒量大喝酒上臉怎麼回事?有研究統計顯示,喝酒臉紅的現象在亞洲人身上更常見,所以被稱為「亞洲紅臉」,大約36%的東亞人(中國、日本、韓國)都有這個問題。
  • 通用流感疫苗的1期人體試驗報告結果令人欣喜
    實驗性疫苗的目標不是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頭,而是變異頻率較低的病毒柄,希望能提供更長期的普遍免疫力。即使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全球疫苗接種戰略,季節性流感每年仍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病毒的變異能力和逃避疫苗的能力意味著科學家要不斷地追逐在人群中流通的最新菌株。
  • 世衛組織最新統計: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6歲,17%因慢病過早死亡
    進展最大的是低收入國家,2000年至2016年期間,預期壽命提高了21%,即11歲;相比之下,高收入國家的預期壽命僅提高了4%,即3歲。 然而,不同地區的整體健康狀況仍然受到經濟因素的顯著影響。歐美地區的健康預期壽命總體更長。
  • 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 I/II 期臨床試驗揭盲會議在微生物所舉行
    揭盲結果符合預期,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在符合本臨床試驗方案的人群中具有很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繼續開展下一步臨床試驗。作為我國重點布局的五條疫苗路線之一,該疫苗由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嚴景華團隊研發,戴連攀研究員是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該疫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BMC進化生物學》:喝酒臉紅或因水稻種植
    《BMC進化生物學》:喝酒臉紅或因水稻種植該研究由宿兵小組完成;引發科學界不同反應
  • 一喝酒就臉紅,竟是基因突變作祟
    作為感情載體的酒,有些人可千杯不醉,另一些人卻一喝酒就臉紅、乃至沾酒就倒。這是為什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長陳玉國教授,近日從基因角度對飲酒臉紅現象進行了解讀。  「亞洲臉紅」:30%到50%的東亞人喝酒容易「上臉」   陳玉國提出一個詞——「亞洲臉紅」。
  • The Lancet:人均壽命有望超過90?
    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很多國家的人類壽命將會取得新高。最近一項研究囊括了全球35個工業化國家的人群壽命,通過分析,研究者們發現未來的人均壽命將會比現在高很多,以韓國為例,他們國家的人均壽命將會達到90歲。統計學上來講,預計壽命是預測新生兒可能生存的時限。很多事情都會影響人的壽命,比如飲食,生活習慣(抽菸、使用藥物等),新生兒死亡率,醫療條件以及車禍等等。
  • 一喝酒就臉白或臉紅的人,哪個酒量更大?酒量能後天練出來?闢謠
    在中國,酒是飯桌上的常客,無論是何種宴會,幾乎是無酒不成席。眼看就要到年底,群裡關於喝酒的討論也多了起來,各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說,「喝酒上臉的人,說明酒量很好,放倒一桌人沒問題」!也有人說,「酒量是練出來的,只要多喝就能越戰越勇」。
  • 學術頭條:今冬明春疫情或繼續存在,長期吃大蒜可降低胃癌死亡率...
    中國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4款接近上市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今天上午表示,現已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款已經來到最後的3期臨床試驗。研究: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歐美地區的預期壽命下降9年最近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除非新冠肺炎傳播得到控制,否則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疫情嚴重地區的預期壽命縮短。研究稱如果新冠肺炎患病率為10%的話,在預期壽命高的國家,如歐洲和北美,預期壽命下降可能會超過一年。
  • 法媒曝出一則大新聞: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並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快慢,然而它是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國家以人口為本,人口的數量、教育程度、平均預期壽命等都是國家經濟發展上的優勢。所以對於中國來說,人均預期壽命超過美國,充分肯定了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成果,也是支撐中國持續性發展的動力來源。
  • 2020年美國死亡人數將創紀錄超過300萬 人均預期壽命最多可能減少3年
    據美聯社22日報導,2020年將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預計將首次超過300萬,初步數據顯示,死亡人數可能達到320萬以上,新冠病毒成為導致這一結果的關鍵因素。美聯社稱,美國死亡人數逐年增多,但2020年的數字將增長約15%,甚至更高。這將是1918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