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突破!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交大團隊揭示核PTEN發揮腫瘤抑制作用新機制:調控RNA剪接影響...
然而,新近研究表明,缺失磷酸酶活性的PTEN突變體仍然具有較強的腫瘤抑制功能,而定位於細胞核內的PTEN蛋白主要行使磷酸酶非依賴的功能,提示核PTEN蛋白在腫瘤抑制功能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關於核PTEN的抗腫瘤作用的分子機制尚知之甚少。陳國強課題組利用蛋白質相互作用組學技術,鑑定到136個與核PTEN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其中,38個屬於剪接體的組成成分。
-
深圳95後博士一天兩登《自然》雜誌,網友:真正的「後浪」
》(Nature)雜誌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曹原同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連發了兩篇《自然》雜誌的文章《自然》雜誌在年度文章中如此介紹這位當時史上年齡最小的入榜者、年僅 22 歲的曹原:「從本質上講,他是一個『工匠』。閒暇時候,他用自製的相機和望遠鏡拍攝夜空,這些器械的零件通常散落在他辦公室的各個地方。」
-
首次發現報導!這一疾病研究取得新進展,中國科研人員成果登上美國官方雜誌!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徐湘民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Blood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natural DNMT1 mutation elevates the fetal hemoglobin via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王紅陽院士針對此問題,向我們展示了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pten抑癌基因的表達缺失與膽管癌患者預後的不良生存有密切聯繫膽管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臨床就診時患者多屬於晚期,且已復發轉移,可手術率低。而目前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對患者的療效並不理想,亟待發現療效更好的藥物。
-
《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2020-02-27 15:27:00來源:央廣網
-
清華謝震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控制Cas9活性的新策略
清華謝震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控制Cas9活性的新策略清華新聞網10月8日電 10月3日,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謝震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利用拆分dCas9結構域的整合與置換實現哺乳動物細胞的轉錄控制」(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of split
-
《自然》雜誌刊登君實生物新冠中和抗體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6日,君實生物(HKEX:1877)宣布,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Nature,IF43.070)在線刊登論文,發表君實生物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中和抗體臨床前研究成果。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重要進展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9-21 瀏覽:
-
霍邱籍博士後研究成果刊登著名雜誌《自然》!
Aggarwal 教授課題組的博後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自然》雜誌也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或與5大關鍵基因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新冠治療藥物篩選提供了重要線索。
-
劉濤研究團隊在JACS上發文報導蛋白磷酸化研究的新技術
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廣泛地研究PTKs催化機理以及其在相關疾病誘發中的作用,目前已經有20多種基於PTKs的藥物在臨床上應用。相比之下,雖然有個別PTP的抑制劑處於臨床研究階段,但由於研究技術的瓶頸,對PTPs功能的闡述以及其與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仍然處於初級階段。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自然通訊》:新冠病毒已發現1.2萬種突變,沒有增加傳播風險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CNN報導,《自然通訊》雜誌近期發布一項對新冠病毒1.2萬種突變型的研究顯示,當前的突變不會對病毒傳播感染風險造成明顯影響。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是近期以來關注的焦點,此前多項研究稱這種突變使病毒結合力增強10倍,有可能導致感染風險驟增。事實上,這種新型的突變株似乎並沒有產生實際的影響。Balloux說, D614G突變只是在所有的突變型中成功存活並傳播的一個,而不是傳播的主要驅動者。突變與病毒傳播率增加無關,這種病毒只是在疫情早期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發現頻率很高而已。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清華新聞網8月1日電 7月22日,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Teixobactin的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研究成果「基於中心對稱分子排列的立體選擇格子化和聚格子化」於4月9日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解令海教授和黃維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林冬青同學和青年教師魏穎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自然▪通訊》)報導鈣鈦礦基高效深紅光發光二極體
西工大新聞網9月22日電 近年來,鈣鈦礦材料成為新一代的明星材料,其研究開發熱潮大有超越石墨烯之勢。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團隊在鈣鈦礦材料基礎上先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在信息顯示、太陽電池、信息存儲、X射線探測和信息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先後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
24歲重慶美女僅用兩年拿下牛津大學博士 在世界頂尖科學雜誌《自然...
華龍網訊(李卓君)2年拿下牛津大學博士,在《自然》上發表學術論文的劉明偵;創立腦細胞研究實驗室的馮嘉楓;發現跟胰島素敏感度相關基因的謝薇佳;獲得全球頂尖商學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錄取的林玉潔;剛入職場則被國際金融機構瑞士信貸錄用的夏洋…… 從重慶一中國際實驗分校(原重慶一中國際部)畢業後,走進國際舞臺的他們都在各自領域風華卓越,而這一切離不開一中國際時期打下的牢實基礎
-
鉀離子通道選擇性研究獲新發現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0年引進的葉升教授,論文的其他作者有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的李揚博士以及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姜有星博士。姜有星博士和葉升博士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安徽師範大學: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