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結合多聚核糖體在sRNA生物合成和功能發揮中的調控作用被揭示

2021-01-18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責編 | 王一

植物small RNA(sRNA)是一類長度為21 nt ~ 24 nt的小片段RNA,在植物的生長、發育、生殖以及逆境響應等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植物sRNA主要分為siRNA和miRNA兩大類,其中siRNA中包含了一類相位siRNA,即phasiRNA,這類siRNA與植物生長、發育、抗病及育性等密切相關。目前已知植物miRNA和siRNA可通過轉錄和轉錄後基因沉默發揮其調控作用,但是關於它們亞細胞定位的研究甚少,限制了人們對於sRNA作用機制與功能的理解。

近日,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劉琳副教授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陳雪梅院士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中科院大類1區,5年影響因子19.041)在線發表了題為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microRNA-mediated target cleavage on membrane-bound polysom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膜結合多聚核糖體(membrane-bound polysome, MBP)在sRNA生物合成和功能發揮中的重要調控作用。

該研究以單子葉模式植物玉米和水稻為對象,通過對多聚核糖體(polysome)結合的sRNA和3' RNA切割片段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發現miRNA及部分21/22-nt siRNA在膜結合多聚核糖體(MBP)的富集現象,表明MBP介導的富集作用是sRNA胞質內分配的一種保守機制;miRNA介導的靶基因切割廣泛發生於MBP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切割事件是MBP上獨有的,揭示了MBP在miRNA-靶基因互作中的獨立調控功能;在生殖組織MBP上鑑定到了miR2118對21PHAS(21-nt phasiRNA-generating)前體以及miR2275對24PHAS(24-nt phasiRNA-generating)前體的高頻切割作用,進一步產生的21-nt 和24-nt phasiRNA在胞質和多聚核糖體之間有明顯的分區,其中21-nt phasiRNA富集於MBP上,而絕大多數24-nt phasiRNA則富集於胞質中,再次表明MBP在phasiRNA的生物合成和功能發揮中具有重要而廣泛的調控作用。該研究為sRNA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並加深了人們對內質網(ER)生物學功能的理解。

深圳大學副研究員楊曉玉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劉琳副教授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陳雪梅院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深圳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廣東省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242-6

相關焦點

  • 高考生物複習知識點:其他幾種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
    因此糙面內質網最主要的功能是合成分泌性蛋白質,膜蛋白以及內質網和溶酶體中的蛋白質。所合成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及其摺疊與裝配也都發生在內質網中。其次是參與製造更多的膜。光面內質網上沒有核糖體,但是在膜上卻鑲嵌著許多具有活性的酶。光面內質網最主要的功能是合成脂類,包括脂肪、磷脂和甾醇等。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苜蓿是優良飼草,也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一種豆科飼料作物,由於其具有蛋白質豐富、適應性強、能改良土壤和經濟價值高等優點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譽。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
  • TORC1通過胞吞作用實現對質膜成分調控
    ,通過指出這種蛋白組件參與TORC1胺基酸信號傳遞過程中的結構特點,從而揭示出了TORC1信號傳遞中Ego3的分子作用機制。其研究組的這些研究工作不僅促進了人們對參與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一些重要蛋白質的生物功能、分子機理、結構和功能關係的認識,同時還為探索與這些蛋白質的功能失調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尋找疾病診斷的新靶標和新方法、設計和研發治療疾病的藥物等奠定了分子基礎。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景傑學術 | 報導 新陳代謝(metabolism) 作為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特徵,一方面可以通過合成能量及生物大分子物質直接滿足個體生長發育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陸續表明,代謝過程中積累的代謝物 (metabolites),如乳酸、琥珀酸、輔酶A
  • 交大團隊揭示核PTEN發揮腫瘤抑制作用新機制:調控RNA剪接影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細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報告存在於細胞核內的PTEN蛋白通過與mRNA剪接體相互作用,調控前體mRNA(pre-mRNA)的可變剪接,進而幹預高爾基體的伸展和分泌,發揮其腫瘤抑制作用。PTEN是最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之一。
  • Structure:TORC1通過胞吞作用實現對質膜成分調控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瑞士弗裡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關鍵信號通路:TORC1途徑中的組成元件——EGO複合物的作用新機制,通過指出這種蛋白組件參與TORC1胺基酸信號傳遞過程中的結構特點,從而揭示出了TORC1信號傳遞中Ego3的分子作用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Structure雜誌上。
  • 在突觸囊泡與質膜融合導致神經遞質釋放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SNARE...
    、電生理實驗和交聯質譜實驗,揭示了SNARE複合體的解聚機制。在20S複合體中,NSF在SNAP的幫助下利用水解ATP產生的能量將SNARE複合體解開成單體,使胞內膜融合的過程得以循環進行。20S複合體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分子機器,對其工作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胞內SNARE的循環利用機制及膜融合的調控機制,也對揭示AAA+ ATPase酶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問題。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Nature:揭示泛素在囊泡塗層形成中的作用
    所以,CUL3–KLHL12泛素化作用並非在小貨物(cargo)運輸,而是在膠原質的輸送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由此推論單泛素化作用調控了COPII囊泡的大小和功能。細胞外基質為諸如integrin等膜受體提供細胞粘附支架和結合位點,這對於所有多細胞動物的發育均至關重要。當integrins與細胞外基質相結合時,會激發調控細胞形態和分裂的信號級聯反應。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花青素就是其中一類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中的苯丙烷類化合物,使植物的花朵、果實、莖稈、葉片等器官呈現紅色、紫色以及藍色等色彩。花青素不但有助於植物抵禦紫外線輻射、強光、低溫、營養缺乏等逆境脅迫,而且在植物與昆蟲互作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花青素的積累被認為是一種可視化的分子標記,用來判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否遇到不良環境。然而,不良環境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迄今並不十分清楚。
  • /陳飛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16個亞基,分子量近1.5MDa),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INTAC作為一個雙功能酶,同時具備RNA剪切和去磷酸化活性,可去除Pol II的多個CTD磷酸化位點發揮轉錄抑制功能。該項研究首次發現PP2A這一最重要的磷酸酶可直接調控轉錄,拓展了這兩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研究範疇。
  • ...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更新對磷…
    相對於對調節CTD磷酸化的激酶的廣泛研究,人們對CTD動態調控中的去磷酸化卻知之甚少。轉錄過程複雜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RNA產物的剪切過程,代表性分子如Integrator複合物能夠剪切暫停狀態下Pol II所合成的RNA促進轉錄終止【4】。但Integrator剪切功能如何發生仍不清楚。尤其是RNA剪切與Pol II磷酸化調控的相互關聯性,極少有報導。
  •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
    該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幹細胞特性及細胞命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因子首先在果蠅中被發現,是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因子。
  • 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
  • ...朱學良/鄢秀敏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G蛋白偶聯受體等信號分子在纖毛中的定位和向外運輸與其信號通路的激活程度密切相關,而這些過程的異常會導致發育缺陷和多囊腎、多指/趾、智力低下、肥胖、心血管病和骨骼發育異常等遺傳疾病,統稱纖毛病。BBSome是由8個在巴德-畢氏症候群(Bardet-Biedl syndrome, BBS)中突變的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
  • 我國科學家揭示m6A調控腫瘤細胞上皮間質化新機制
    EMT是上皮細胞獲得間充質細胞特質的一種重要現象,即細胞獲得具有纖維母細胞樣的形態,增強的運動性,通過丟失黏附性和緊密連接,跨越基膜與鄰近細胞進行交流。EMT的概念最初由胚胎學領域的發育生物學家提出,近年來已擴展到腫瘤的進展、侵襲和轉移,被認為是腫瘤轉移起始和關鍵步驟。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