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

2020-11-26 科學網

▲左圖為正常雜交水稻品種春優84;右圖為無融合生殖雜交水稻。

▲王克劍(左)在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李晨

植物無融合生殖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長期以來,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但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克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無融合生殖是植物中自然存在的一種現象,是實現作物雜種優勢固定的生物學基礎。然而,無融合生殖的形成機制十分複雜,涉及到減數分裂過程、植物雙受精過程等多個植物生殖基本問題。

「多年來,經過多國科學家的努力,無融合生殖的研究進展依然緩慢。破解無融合生殖的生物學機理,為未來實現雜種優勢固定奠定理論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告訴《中國科學報》。

農業研究領域的「聖杯」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指兩個遺傳基礎不同的品種間或相近物種間進行雜交,其雜交子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適應性和產量等性狀上優於雙親的現象。

上個世紀70年代,以發現野生稻敗育株為契機,我國首先實現了雜交稻「三系」配套。「三系」雜交稻的培育成功,實現了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然而,三系法雜交種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雜種優勢完全喪失。農民種植雜交種後,無法將其後代留種用作下一年使用。

「對於育種家和種子企業而言,必須每年進行繁瑣的雜交制種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而且還存在著受天氣影響導致制種失敗的風險。」王克劍說,這導致雜交種子成本遠高於常規種子,限制了雜種優勢的進一步推廣與利用。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外科學家就提出了利用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的設想。無融合生殖是一種通過種子進行無性繁殖的生殖方式,是介於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植物生殖方式。

「利用無融合生殖,可以永久固定雜交種的雜種優勢,保持雜交種後代性狀不發生分離,將大幅降低制種成本,且可以更加廣泛地利用雜種優勢。如果在水稻等主要作物中實現無融合生殖,每年僅節約繁殖、制種費一項就可達上百億元。」王克劍說。

錢前說,在自然界中,已發現有400多種植物可以通過無融合生殖產生種子,但主要農作物並不在其列。如果能將無融合生殖這個特性引入到農作物中,只要得到一個優良的雜種單株,就能憑藉種子迅速在生產上應用,使得作物的育種過程由繁到簡,雜交品種由少到多,大大促進雜種優勢的利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

198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雜誌上發表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一文,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可以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朝著程序上由繁到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其中的一系法即為通過利用無融合生殖從而固定雜種優勢的育種方法。同年,我國啟動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由袁隆平等知名科學家主持的「水稻無融合生殖的研究」成功入選,由此在國內開始了利用無融合生殖培育一系法雜交水稻的探索。

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掀起了植物無融合生殖研究的熱潮。無融合生殖被媒體稱為「育種家的夢想」「農業研究領域的聖杯」,一旦實現將「使得第一次綠色革命相形失色」。

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等支持下,全世界有幾十個國家、200餘個實驗室從事無融合生殖研究。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國際知名機構也先後啟動無融合生殖研究計劃。

然而,儘管經過多國科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努力,無融合生殖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也未能將無融合生殖成功應用於作物育種之中。

由於困難重重、阻力巨大,此後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團隊越來越少,無融合生殖研究逐漸從熱門領域變成了冷門領域。

「很可能是第二次綠色革命」

基於對減數分裂及生殖發育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2019年,美國和中國科學家幾乎同時分別在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的研究成果,在常規稻中創建了無融合生殖體系;中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成果,首次在雜交稻中創建了無融合生殖體系,獲得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從無到有的突破。

論文通訊作者王克劍介紹,實現無融合生殖必須繞過正常減數分裂和受精過程,直接形成胚並產生種子。

正常的減數分裂可產生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配子。之前研究表明,參與水稻減數分裂時期的PAIR1、REC8 和OSD1三個基因同時突變後,植株的減數分裂將轉變成類似有絲分裂的過程。

他們選擇秈粳雜交稻品種春優84作為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模式品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他們在春優84中同時敲除PAIR1、REC8、OSD1和MTL 四個內源基因,獲得了可以發生無融合生殖的水稻材料,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得到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合基因型的固定。這意味著雜交種未來或可留種。

這兩項成果受到國際科學界和作物育種界的廣泛關注,為雜交種自我繁殖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闢了利用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研究以及作物育種發展的新方向。

《自然—生物技術》評論道,「這很可能是第二次綠色革命,它將改變育種的格局」「這個技術將大幅度降低雜交種生產成本,保證糧食安全」。

袁隆平評價到,我國科研人員藉助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在秈粳雜交稻春優84中將4個內源基因敲除後,成功使雜交稻產生了無融合生殖性狀,產生了與雜交稻一樣的克隆種子,而且這個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這個工作證明了雜交稻進行無融合生殖的可行性,是無融合生殖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熱點重啟

「在雜交稻中首次引入無融合生殖特性,成功實現了無融合生殖雜交稻『從0到1』的突破。但是目前的策略仍然面臨結實率低以及誘導率低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告訴《中國科學報》,深入挖掘無融合生殖過程的關鍵基因、研究並解析無融合生殖的生物學基礎,是培育雜種優勢固定作物的關鍵前提。這將為未來簡化育種程序、降低雜交作物生產成本、擴展雜種優勢利用和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奠定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王克劍認為,植物無融合生殖的基礎研究還存在以下難點。

首先,無融合生殖發生機制不清楚。它涉及到植物生殖發育過程多個重要關鍵環節,還受到複雜調控,研究非常困難。

其次,無融合生殖材料不易獲得。無融合生殖的子代中往往是有性生殖和無融合生殖種子同時存在,分選工作量巨大。此外,減數分裂和雙受精過程一旦出現錯誤,極易導致育性喪失。

再次,無融合生殖研究手段特殊。無融合生殖植物不再遵循經典遺傳學性狀分離與重組的遺傳規律,因此很難通過有性雜交轉移無融合生殖特性,且難以通過常規的圖位克隆技術手段來克隆相關基因。

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於2014年重新啟動「雜種優勢捕獲計劃」國際聯合攻關,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第一期投入1450萬美元用於支持無融合生殖攻關。

專家們建議,我國應設立專項資金,長期支持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的研究,確保該項研究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中國科學報》 (2020-11-03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新聞—科學網
    「多年來,經過多國科學家的努力,無融合生殖的研究進展依然緩慢。破解無融合生殖的生物學機理,為未來實現雜種優勢固定奠定理論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告訴《中國科學報》。
  • 1個有些特殊的無融合生殖半矮化砧木--'遼砧106'
    而所謂無融合生殖,顧名思義就是上述雙受精過程沒有全部完成,精子與卵子沒有發生細胞核融合,但仍然能產生後代的一類生殖現象。    奇妙吧。    其實,也不奇妙。    千千萬萬種生物,為應對千變萬化的生存環境,在繁殖後代這事上演化出很多很多策略,真不能循規蹈矩、一成不變,否則就可能會被很快弄死。
  • 中科院遺傳所程祝寬課題組創製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水稻中4個減數分裂和單倍體誘導相關基因進行編輯,創製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無融合生殖是一種特殊的植物無性繁殖方式。通過無融合生殖,植物可以產生與母本基因型相同的克隆種子後代。在作物中導入無融合生殖可以實現F1雜交優勢及任何複雜基因型在世代間的固定。
  • 塑化劑如何影響生殖功能?引起過多的DNA斷裂—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華盛頓1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9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一種常用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DEHP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田豔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 醫學的發展是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作為外科醫生,我們從傳統外科,到腔鏡外科,再到機器人外科,無不體現科技進步給我們工作帶來的巨大變化。祝福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科學報》在六十甲子之際,新時代,再出發,不斷續寫新輝煌!
  • 生殖隔離是偽科學嗎,兩個品種是如何變成兩個物種的?
    概率的世界說了這麼多,生殖隔離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從概率的世界來理解就很簡單了,兩個品種間產生的後代有多少生存率,就是判定的根據。動物的基因工作起來是如此精確,當擁有相同祖先的兩個品種間基因差異到足夠大的時候,結合產生的受精卵在發育過程中就會表現出不利的性狀,降低胚胎發育成幼體的機率,比如獅與虎交配的受孕機率就只有1%到2%,多數受精卵要麼無法著床,要麼在發育過程中流產了。
  • 有性的誕生1——無性生殖的憂慮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用「無性生殖」來代指這一過程,許多細菌、藻類等都是靠這種方式擴大了族群的數量。但是,今天這篇文章想說的,正是這種方式下,為何會誕生出來「有性生殖」,並在這星球的主導之戰中落了下風。
  • 科學網—揭示女性生殖系統中的微生物群
    本報訊(記者唐鳳)近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賈慧珏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報告了女性生殖系統(從陰道到輸卵管)中存在特殊微生物群
  •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 廣東醫生陳雷寧:耕耘廣袤南疆,播種生殖健康
    多措並舉,築基前行  進疆以前,陳雷寧早已與喀地一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盛娟取得聯繫,兩人常常就生殖醫學中心的學科情況在線上進行探討,如何開展這一年的援疆工作,已在廣東的陳雷寧心中已擬好一份計劃。  經過多次科內研判,陳雷寧與盛娟主任取得了一致意見,在醫院的協調和後方醫院的支持下,他立即向後方醫院申請援助了2臺價值百萬的陰道超聲設備,並對生殖專科醫師進行專業的操作培訓,實現在科內就能為患者做超聲檢查,解決了患者候診時間過長的瓶頸問題,把患者在院時間壓縮到1小時左右,極大地提高了診治效率。
  • 多籽生殖:為什麼你一定要去美國做試管嬰兒?
    人們生育年齡的推遲,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全球不孕不育人群的增加,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試管嬰兒,而現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幾乎都可以進行試管嬰兒,其中以美國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為首,中國、泰國、日本等國家的技術也都毫不遜色。
  • 生殖細胞的性別是如何決定的
    原標題:生殖細胞的性別是如何決定的  新華網東京6月12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12日發表一份公報稱,該所副教授田中實率領的研究小組與九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利用青鱂(Oryzias latipes)進行的實驗中首次發現了決定生殖細胞性別的基因。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網—生命科學走上融合之路
    「生命科學發展到今天,任何一個實驗室都在做著交叉學科的工作——當一項新技術進入新領域並成為交叉學科後,它將引發一場革命並不斷演繹出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在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上說道。
  • 全世界人種那麼多,為什麼還能婚配生子,沒有出現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是物種間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比如貓和狗儘管有可能成為好朋友,但卻無法成為夫妻,因為它們不可能誕下寶寶,但似乎人之間沒有這個問題,無論相隔萬裡,人種顏色差異有多大,體型大小有多懸殊,只要相愛了,只要「功能」正常,都可以有自己的愛情結晶,似乎生殖隔離與人類無關,僅有的只是不孕不育!
  • 徵稿 | 聚焦園藝植物生殖生物學的重點問題
    客座編輯:Ray Ming,博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陳立餘,博士(福建農林大學)Takashi Akagi,博士(岡山大學)植物生殖不僅對植物的繁衍至關重要植物生殖包括從開花誘導到果實發育和成熟的全過程。園藝植物為人們提供的水果、蔬菜、花卉和飲料等,大部分也和生殖過程密切相關。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對園藝植物生殖生物學的認知。
  • 二分裂與無絲分裂生殖方式異同比較
    在這幾種分裂模式中,無絲分裂是真核生物的一種分裂模式,而真核生物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無絲分裂這三種形式,而二分裂只是針對原核生物才有的一種分裂模式,這是最根本的區分。其次,關於這幾種分裂形式,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具體闡釋。
  • 生殖隔離和染色體數目的關係,沒你想像的緊密
    作者丨五次方 眾所周知,馬和驢的雜交後代騾子,不具備正常的生殖能力,這被稱為「生殖隔離」(的表現之一)。正是生殖隔離現象的存在,維繫了物種之間相對穩定的邊界,使得生物世界不會陷入一片混亂。
  • 重慶市婦幼衛生學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500名重慶生殖醫學...
    如何幫助患有不孕不育的適齡人群解決好生殖健康問題,運用輔助生殖技術幫助他們解決生育上的困惑,提升輔助生殖的妊娠率和減少人工助孕與輔助生殖技術過程中的併發症,這些將是擺在生殖領域專家面前非常現實且必須面對的問題。
  • 科學網—第二屆SKLRB生殖生物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報訊 以「生殖生物學的生理和病理學研究前沿」為主題的「第二屆SKLRB生殖生物學國際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