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海之濱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到崑崙山下的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從四季如夏的羊城到別具風情的南疆,地圖上短短的幾十釐米,實際上卻是橫5000公裡的遙遠距離。
2020年3月,作為廣東省第九批援疆醫療隊隊員,陳雷寧帶著廣東後方領導的殷切囑託和親人的誠摯祝福抵達喀什,接下喀地一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的重擔,正式開啟為期一年的援疆幫扶工作。
多措並舉,築基前行
進疆以前,陳雷寧早已與喀地一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盛娟取得聯繫,兩人常常就生殖醫學中心的學科情況在線上進行探討,如何開展這一年的援疆工作,已在廣東的陳雷寧心中已擬好一份計劃。
入科開展調研後,陳雷寧就發現,因科室剛成立不久,部分設備尚未購置齊全,「陰道超聲是所有不孕症婦女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科裡設備配置不足,導致患者要等待4-6小時才能做上這項檢查,必須立即解決這一迫切問題。」陳雷寧說道,從患者利益出發,絕不能被動等待。
經過多次科內研判,陳雷寧與盛娟主任取得了一致意見,在醫院的協調和後方醫院的支持下,他立即向後方醫院申請援助了2臺價值百萬的陰道超聲設備,並對生殖專科醫師進行專業的操作培訓,實現在科內就能為患者做超聲檢查,解決了患者候診時間過長的瓶頸問題,把患者在院時間壓縮到1小時左右,極大地提高了診治效率。
帶領門診醫生梳理就診流程
解決了設備問題後,怎樣優化診治流程,是陳雷寧和生殖醫學中心所有醫生共同研究的新課題。
有鑑於此,陳雷寧根據學科指南和專家共識等規範性文件,參考後方經驗,帶領本地醫生重新編寫了生殖中心各項診療常規,著重強調了標準化臨床作業流程和病情解釋方案,方便醫生掌握,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
同時,為滿足患者個體化診治要求,陳雷寧結合實際情況,在生殖醫學中心內成立了「復發性流產」「備孕與生殖力評估」「月經不調與不孕症」「多胎妊娠」以及「男性功能障礙」五大專病門診,培養專科人才坐診,初步形成了一支梯度合理、亞專科均衡發展的生殖醫學隊伍。
通過實施這一系列舉措,喀地一院生殖醫學中心診斷符合率大幅上升,患者滿意度明顯改善,讓許多原本打算前往北疆或者疆外醫院就診的不孕不育患者慕名前來。
網絡聯動,知行共融
為加快實現人才從「外來輸血」到「自我造血」轉變的工作目標,儘快提高本地醫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是重中之重。
為將人才培養的目標落到實處,陳雷寧每天在門診過程中,結合具體病例耐心指導本地醫護人員,手把手進行超聲檢查帶教、手術操作示範、詳細剖析疑難病例,並定期開展考核,有效提高了本地年輕醫生的理論和診治水平。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後方的力量是無窮的。」陳雷寧說道。生殖醫學中心的臨床醫生不能單打獨鬥,只有生殖婦科、男科、胚胎實驗室和生殖護理各亞專業充分互助融合才能獲得高水平妊娠率。為儘快加強這方面人才建設,他積極尋求後方醫院幫助,聯繫多位後方知名專家,開展針對性的線上教學,常態化開展「網絡醫療援疆」。
粵喀遠程生殖醫學病例討論會。這種新穎實用的網絡學術會議,不但深受喀地一院生殖中心和婦產科同行們的歡迎,還吸引了來自廣東省內外各級醫院的醫護人員近1700人次參加,課後討論氣氛相當熱烈。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接受了20多次網絡學術教學活動,內容涵蓋生殖內分泌臨床、男科學、胚胎實驗室技術、中醫婦科學等多方面,既有接地氣的實用技術,又有高大上的前沿進展,我們坐在教室就能聽到來自國內外著名生殖中心醫療大咖的精彩授課,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棒了!」生殖醫學中心的阿依努爾•斯迪克主任醫師一談到「網絡援疆」就讚不絕口。
「陳教授推行的這種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聯動模式,為兩地生殖中心專家們順暢溝通提供了高效交流平臺,保證了每個亞專業都能同步前進,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實現了『1+1>2』的效應,全面提升了喀地一院生殖醫學中心的診療水平,為本地生殖醫學學科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談起陳雷寧,盛娟主任也欽佩不已。
砥礪前行,用「心」助孕
去年4月初,多年未孕的阿依慕(化名)夫婦來到陳雷寧的專家門診。3年來,他們輾轉疆內外多家醫院求醫,但阿依慕的肚子依然毫無動靜,「我壓力好大啊,陳醫生,我還有機會做媽媽嗎?」阿依慕與他傾訴道。
見此情況,陳雷寧對阿依慕的病情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通過詳細檢查,結合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他安排阿依慕進行宮腹腔鏡聯合手術,術後調整了內分泌和代謝紊亂的問題後,進行了精準促排卵。
7月20日,陳雷寧親自為阿依慕施行夫精人工授精術
「陳醫生,我懷孕啦!」8月4日,阿依慕激動地緊緊擁抱著陳雷寧,喜極而泣。懷孕後的阿依慕遵照醫囑定期產檢,目前已經懷孕22周,各種檢查均提示胎兒發育和母體狀態都處於良好狀態。
「這是南疆歷史上首例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獲得妊娠的患者,在本地區生殖醫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盛娟主任說道。
「陳醫生是我最信任的大夫,只有聽到他說沒事我才能安心!」阿依慕對他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每次產檢她都要到陳雷寧的診室坐坐聊聊,聽聽他的叮囑,濃濃的醫患情誼在診室中洋溢。
截至目前,陳雷寧帶領科室團隊克服疫情幹擾、天氣影響和試劑冷鏈運輸阻滯等重重困難,先後成功完成了數十例夫精人工授精術,且無一例出現助孕併發症,其臨床妊娠率達到30%,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在零起點上實現了本地區輔助生殖技術的跨越式突破。
「陳老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技術了得,更重要的是言行中流露出的對不孕不育患者的關心、對胚胎幼小生命的尊重和對疑難疾病的擔當精神,這是我們年輕醫生所要深刻學習的。」年輕醫生阿尼古力•沙比爾動情地說道。
「用雙手創造新生命,向每個家庭播撒愛與希望,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在即將完成援疆任務返回廣東的日子裡,陳雷寧回想這一年援疆之路也不禁感嘆。這一年,陳雷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南疆生殖醫學的幼苗,讓它深深紮根在祖國西部邊陲的熱土上,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