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網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但前期通過對部分類群如匍匐筋骨草(Ajuga reptans)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發現,基因間同義替代速率可相差2個數量級以上,其演化路徑與成因尚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研究員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立足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唇形科(Lamiaceae)筋骨草亞科(Ajugoideae)全部四個主要分支中的9個屬19個種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對線粒體基因組中出現的替代速率異質性的發生時間和相關機制進行解析。研究發現,筋骨草亞科線粒體基因組中同義替代速率(dS)普遍高於非同義替代速率(dN),且同一基因組內不同基因出現加速的時間不同:有些基因的加速出現在筋骨草亞科的核心類群(core Ajugoideae)中(如rps12等),有些出現在筋骨草屬及其姐妹屬蕕屬等類群中(如atp6等),有些只出現在筋骨草屬(Ajuga)中(如ccmC等),但幾種模式中替代速率都在筋骨草屬達到最大。進一步研究發現,替代速率變化最快的基因多數都位於基因簇上,而大部分這些基因簇在筋骨草屬和其姐妹屬中都是新形成的,新基因簇的形成要經歷古老基因簇的斷裂和新基因簇的融合,因此推測在這一過程中容易引入突變而導致基因突變速率提高。由於基因組的重組和基因轉換會有一定的GC偏好性,因此通過對線粒體蛋白編碼基因的第三位密碼子中GC(GC3)含量的研究發現筋骨草屬中幾乎所有快速進化基因的GC3水平都有顯著提高,且GC3含量的提高與dS顯著相關。替代速率的提高還可能受到轉錄介導的修復或轉錄後修飾等因素的影響,具體可以表現在RNA編輯位點的丟失等方面。本研究通過結合轉錄組數據分析發現快速進化的基因丟失了所有祖先的RNA編輯位點,而中速和低速進化的基因只丟失了少量祖先的RNA編輯位點。該研究解析了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多樣性,推測了線粒體基因組內同義替代速率異質性產生的機制,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複雜性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該研究成果以Episodic and GC-biased bursts of intragenomic and interspecific synonymous divergence in Ajugoideae (Lamiaceae) mitogenomes為題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科學領域主流雜誌New Phytologist。昆明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劉芳和博士樊維姝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李德銖、朱安丹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研究項目(No. 2017-LSF-GBOWS-02)、雲南省基礎研究計劃(2019FD055)和種質庫開放項目等的支持。

不同線粒體編碼基因發生替代速率加速的時間不同

基因替代速率與基因簇、GC3以及RNA編輯的關係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11/nph.16753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目前已知的水平基因轉移主要發生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對這些類群生物的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在多細胞真核生物中被發現,尤其是在被子植物不同細胞器之間,如線粒體(mitochondrion)基因組中常存在大量來自葉綠體(plastid)基因組的水平基因轉移。然而,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進化上十分保守,極少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目前僅在兩種真雙子葉植物中有報導。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豆科是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經歷重大結構變化的幾個分支之一。先前的研究由於取樣有限,一般認為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原蝶形花亞科中,原雲實亞科和含羞草亞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和大多數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具有保守的結構。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原含羞草亞科的一些種也存在葉綠體結構變異。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在高等植物中有不同的遺傳特徵,相較於動態複雜的線粒體基因組,質體基因組的結構和序列更保守。在基部維管植物石松類卷柏科植物中,這兩種細胞器基因組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但是造成二者趨同演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組從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近期,研究團隊結合二代與三代DNA測序技術,揭示卷柏科植物存在結構變異複雜的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
  • 昆明植物所完成六種木本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
    木本竹子因種類數目多,形態性狀複雜多變及多年生一次性開花等原因而成為系統發育學研究難點。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興起,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為解決這類困難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帶來了曙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對木本竹子的研究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最近,該研究組選取1種熱帶竹子和5種溫帶竹子,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Illumina測定了這些種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已普遍應用於重建植物「生命之樹」研究中。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異型花柱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分子進化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異交向自交的轉變,通常被認為是被子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的整體趨勢。
  • 科研|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異型花柱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多年來關注異型花柱植物種群生態學和進化遺傳學研究,發展了具異型花柱的滇丁香屬、報春花屬等日趨成熟的研究模式。此前,該團隊周偉副研究員等在交配系統演化及其生態和遺傳效應等熱點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線粒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半自主性細胞器,為細胞的活動提供能量,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組。其起源與進化一直是近年來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院士團隊由德林教授研究組與張大兵教授團隊楊立桃教授研究組合作,在DNA磷硫醯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PLoS Genetics》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mapping of DNA phosphorothioatome reveals phosphorothioate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我國植物資源豐富,但也有植物處於瀕危狀態。隨著物種消失的數量和速率急劇增加,探究其瀕危機理並實施有效保護迫在眉睫。獨葉草隸屬於毛茛目星葉草科,為星葉草科僅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獨葉草對生境非常挑剔,分布範圍異常狹窄,僅在我國狹域分布,且分布範圍日漸縮小,為國家一級瀕危珍稀植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結果顯示: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5,971 bp 的閉合環狀分子,整個基因組的A+T含量為75.1%,其基因內容、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都與果蠅Drosophila yakuba相同。所有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均以ATR或者ATT作為起始密碼子。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這類植物的萼瓣不分,花瓣和萼片聯合在一起,統稱花被。樟科樹種具有多種經濟用途,許多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酸。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綜述| 基於二代測序對癌症基因組異質性的研究推動癌症的精準治療
    耶魯大學遺傳系張嘉玲博士(Jialing Zhang)和南方醫科大學教授、耶魯大學顧問潘星華博士(Xinghua Pan)等在PCM第一期發表綜述:基於二代測序對癌症基因組異質性的研究推動癌症的精準治療(Characterization of cancer genomic heterogeneity by next-generation
  • 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然而,這一類群的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研究背景十分薄弱,目前僅有鱷梨(Persea america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和山雞椒(Litsea cubeba)等少數種類的轉錄組學數據公布。
  • PLoS ONE:禾本科BEP分支及近緣物種比較研究新進展
    最近十幾年以來,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BEP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仍然存在爭議。值得欣喜的是,近兩年來,研究人員利用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信息,支持竹亞科和早熟禾亞科具有更近緣的系統關係。然而,葉綠體基因是單親遺傳 (絕大部分是母系遺傳),進化速率相對比較慢,它們不一定真正反映了物種的進化歷史。因此,利用核基因(雙親遺傳)來探求它們的進化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開幕式當天下午,大會特設主題討論環節,就線粒體與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最新進展走向如何?是否有可能通過線粒體研究大幅度改善退行性疾病?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以及線粒體與腫瘤臨床轉化研究進展深入探討。該病與線粒體DNA(mtDNA)多基因母系遺傳突變相關,從最新研究來看,MELAS的主要特徵為卒中樣發作,多在20歲左右起病。血漿、腦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可提示MELAS。MELAS的診斷不僅應基於臨床表現,更應綜合血液、腦脊液實驗室生化檢查,神經影像學,肌肉活檢和遺傳學分析結果進行診斷。由於疾病不同階段的表現多樣、遺傳異質性高,應更加注意。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