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此次學科組在榧樹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取樣,並採用葉綠體基因組證據,開展了該屬系統基因組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整合所有已報告的紅豆杉科葉綠體基因組,構建了該科的系統樹。系統基因組分析很好地解決了榧樹屬內各物種親緣關係,各支系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和山姜豆亞科Duparquetioideae LPWG (stat. nov.)。新的分類系統對豆科分類學、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此外,還發現含羞草分支區段的序列分化有很大的差異,葉綠體基因組能有效解決含羞草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含羞草分支乃至整個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藥用植物因過度採掘瀕臨滅絕,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全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
武漢植物園在裸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它在三尖杉屬中的地位特殊,形態、解剖、胚胎發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均支持將其獨立成篦子三尖杉組。松杉類植物的葉綠體DNA因丟失了一個反向重複區而不具典型的四區結構。以往的研究認為,此反向重複區丟失現象是支持松杉綱為單系群的重要證據。但近來的研究指出,在松科和非松科裸子植物中發生的反向重複區丟失,可能屬進化上獨立的事件。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以上特徵在所有已報導的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中均為星葉草科所特有。基於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毛茛目系統基因組學分析強烈支持星葉草科和木通科的姐妹關係。 為了更好地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的進化趨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孫延霞對星葉草和獨葉草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進行了測序、分析,並重建了毛茛目全部共七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作出了重要貢獻。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微生物所在病原菌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2014年初揭牌成立了「病原微生物耐藥和耐藥基因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專門從事耐藥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的研究。繼2013年8月和2014年初重點實驗室朱寶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 和Gut Microbes上發表了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與動物抗生素使用之間的相關性及耐藥基因隨個體年齡變化的規律的研究工作後,近來在臨床病原菌的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
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隨著物種消失的數量和速率急劇增加,探究其瀕危機理並實施有效保護迫在眉睫。獨葉草隸屬於毛茛目星葉草科,為星葉草科僅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獨葉草對生境非常挑剔,分布範圍異常狹窄,僅在我國狹域分布,且分布範圍日漸縮小,為國家一級瀕危珍稀植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探討螢火蟲特別是亞洲分布的這些屬種的系統發育地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協同進化研究組合作,利用二代基因組淺層測序(genome skimm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對昆明動物所自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昆明植物所完成六種木本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
木本竹子因種類數目多,形態性狀複雜多變及多年生一次性開花等原因而成為系統發育學研究難點。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興起,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為解決這類困難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帶來了曙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對木本竹子的研究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最近,該研究組選取1種熱帶竹子和5種溫帶竹子,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Illumina測定了這些種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目前已知的水平基因轉移主要發生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對這些類群生物的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在多細胞真核生物中被發現,尤其是在被子植物不同細胞器之間,如線粒體(mitochondrion)基因組中常存在大量來自葉綠體(plastid)基因組的水平基因轉移。然而,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進化上十分保守,極少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目前僅在兩種真雙子葉植物中有報導。
-
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理解植物系統發育、植物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現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期如何?對理解物種的系統發育的作用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撐。
-
研究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
該科有模式植物擬南芥,也是被子植物全基因組序列數據發表最多的科之一,為研究全基因組加倍、環境適應機制、基因功能進化等重要生物學問題提供了機會。十字花科的分類學研究歷史悠久,近年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重新界定了十字花科族的劃分,並由較早系統的19個族逐步擴增至劃分為52個族。由於十字花科複雜的進化歷史,且已有研究取樣代表不足,核心十字花科的主要分支間以及族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仍存在問題。
-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18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的基因組資料顯示,在現存物種中,除了肺魚之外,矛尾魚是在系統發育上最接近四足類的物種,因此它為3.5億年前脊椎動物的「登陸」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在脊椎動物「登陸」過程中,其基因組會相應發生動態變化,變化之一就是已有基因的丟失和「新生」基因的加入。「反轉座拷貝」就很有可能成為這一過程中新加入基因組的一類「新生」基因。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