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禾本科BEP分支及近緣物種比較研究新進展

2020-11-29 生物谷

BEP分支——即竹亞科 (Bambusoideae)、稻亞科 (Ehrhartoideae) 和早熟禾亞科 (Pooideae),是禾本科 (Poaceae) 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最近十幾年以來,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BEP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仍然存在爭議。值得欣喜的是,近兩年來,研究人員利用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信息,支持竹亞科和早熟禾亞科具有更近緣的系統關係。然而,葉綠體基因是單親遺傳 (絕大部分是母系遺傳),進化速率相對比較慢,它們不一定真正反映了物種的進化歷史。因此,利用核基因(雙親遺傳)來探求它們的進化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振華研究組、李德銖研究組利用具有11個全基因組和6個轉錄組的物種序列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人員在17個物種中識別了121個單拷貝或低拷貝的直系同源基因組 (orthologous groups),然後利用多種方法推斷了系統發育關係,結果強烈表明竹亞科和早熟禾亞科的系統關係更加近緣。至今為止,該研究組已利用葉綠體基因組和核基因組數據都一致確認,BEP分支是單系類群,在其分支之內,竹亞科與早熟禾亞科更加近緣,它們共同構成了稻亞科的姐妹群。此外,研究人員在禾本科的14個物種中識別了173個直系同源基因,並進行了選擇壓力分析,其中9個基因具有正選擇的位點;在熱帶和溫帶的代表竹種麻竹和毛竹中識別了314個直系同源基因,其中24個基因呈現了正選擇趨勢。最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受到正選擇的基因進行了功能注釋,發現了一些基因涉及環境壓力響應、生殖發育、細胞分裂、信號傳導、激素合成與生化代謝等功能,如:WCOR413,PM5, Meu13, OsClp8, RRM and D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 II。

本文研究結果對長期以來所爭論的禾本科BEP分支進化親緣關係進行了確認。同時,發掘到一些正選擇基因,這為理解禾本科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重要價值,為後續的基因功能驗證,轉基因與分子育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材料。

上述研究結果以Phylogenomic Analyses of Nuclear Genes Reveal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BEP Clade and the Evid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in Poaceae為題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並被學術編輯(Academic Editor) Axel Janke 博士給予了高度評價。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KSCX2-YW-N-06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990244)、NSFC-雲南省聯合基金項目(U1136603)、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基金(2008PY065)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竹亞科、稻亞科和早熟禾亞科的系統發育關係圖(PAUP, RAxML, MrBayes 和MP-EST 用來推斷了系統關係。水平線上方和下方分別代表基於蛋白質和核酸序列推斷出的支持率。)「*」代表支持率為PP=1.0或者BP=100。「#」代表所有支持全為1.0和100. 基於蛋白質超矩陣,MrBayes估計了各分支的長度。

相關焦點

  • 茶尺蠖兩近緣種體內共生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茶尺蠖是我國茶園最重要的咀嚼式害蟲,茶葉所科研人員前期研究發現病毒敏感和抗性種群間的遺傳距離大於3.7%,進而提出茶尺蠖分化為2個類群,並證明其存在不對稱生殖幹擾和生殖隔離現象。然而,導致生殖隔離的原因和機制不明確。共生菌在調節昆蟲生長發育、免疫及生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 PLoS ONE:楊君興等鱸鯉屬系統發育與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鱸鯉屬魚類的分布格局十分獨特,即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每個主要水系中只分布一種或亞種,這種特殊的地理格局,為驗證青藏高原東南緣古水系形態及其對生物物種的影響的假說提供了理想模型。然而,該屬最基本的分類問題,仍然存在著爭議。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有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Pante等(2015)在綜述整合分類學研究時曾參考此諺語寫道「The first part of knowledge is getting the names right」。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 研究揭示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禾本科植物生殖發育階段的花葯中大量表達21nt和24nt的phasiRNA,分別由miR2118和miR2275誘導。phasiRNA合成通路關鍵基因的突變均影響水稻花粉育性,研究發現,與兩系法雜交水稻密切相關的光敏不育位點pms1和pms3也是phasiRNA的產生位點,這說明這些小RNA在水稻生殖發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為更好理解禾本科植物AMY基因的潛在分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餘懋群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琚亮亮對從低等藻類到高等開花植物的78個物種基因組AMY基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將其劃分為6個亞家族,建議將其命名為AMY1-AMY6。其中,高等電點AMY1與低等電點AMY2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兩個亞家族,共同起源於單一拷貝的AMY3結構位點,該位點可能來自植物界最古老的亞家族AMY4的複製。
  • 【The Plant Journal】植物所科研人員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了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近日,《PLOS ONE》期刊將上月剛發表的一篇論文標記為「Expression of Concern(EoC)」,該研究表明維生素D或可以預防COVID-19進展為重症。原文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
  • 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一個分支mimosoid clade;除保留在新雲實亞科中的類群,原雲實亞科其餘四個分支新擬為四個亞科:即紫荊亞科Cercidoideae LPWG (stat. nov.)
  •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年目標研究告訴你,2021年的flag如何不翻車 | PLOS ONE
    相較於抹除某些習慣,把目標設定為建立新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來——從「我要戒掉」變為「我將開始」。每當新年伊始,我們都會重新關注自己的日常習慣、規劃以及新一年的承諾或目標。比如每天早上做冥想、去健身房,或者是戒菸、不和伴侶爭吵。到了 2 月,基本上有一半人會將新年的決心拋之腦後。只有 19%  的人能為自己在新年時設下的目標堅持努力兩年以上。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對新年目標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抹除某些習慣,把目標設定為建立新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來。
  • Mol Plant|浙江大學樊龍江團隊發表孤兒作物研究綜述封面文章
    論文對孤兒作物及其野生種基因組學研究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封面故事:許多孤兒作物同屬物種為重要的農業雜草。禾本科稗屬內有兩個栽培稗種(稗子,barnyard millet) (Echinochloa esculenta 和E. frumentacea),它們分別馴化自兩個重要稻田雜草——稗草(barnyard grass;E. crus-galli和E. colona)。
  • 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竹亞科(Bambusoideae)是禾本科(Poaceae)12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含1600餘種植物,是禾本科第3大亞科,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但也是一個分類比較「困難」的類群。2015年,全球範圍的《維管植物科屬志(禾本科)》只好把該亞族根據葉綠體DNA片段研究揭示的12個支系作為族和屬之間的「分類等級」,沒有使用亞族這樣的正式等級。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系統發育研究中,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double digest RAD-seq)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
  • 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研究獲新進展
    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昆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例證。 劉星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美國堪薩斯大學Michael S. Engel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三峽昆蟲博物館的張巍巍先生及美國加州州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Shaun L. Winterton研究員等也參與了部分研究。
  • 基因組研究揭示竹子異源多倍化歷史和獨特性狀的遺傳學線索
    禾本科(禾草)是被子植物最大科之一,約有12000種,是水稻、小麥、玉米等人類糧食和牲畜飼料的主要來源,也為人類提供了加工澱粉、製糖、釀酒、造紙、編織和建築等方面的重要原料。同時,禾本科又是植物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模式類群。
  • PLoS ONE:MAPK家族進化研究獲進展
    先前研究認為MAPK各亞家族是由一個存在於動植物及真菌界之前的共同祖先分化而來。我們最新的研究發現脊椎動物MAPK家族較早起源於三個不同的祖先,先前認為只存在於脊椎動物或脊索動物的MAPK4/6亞家族的祖先在棘皮動物中已經存在。在脊椎動物從無脊椎動物分化出來的早期,MAPK家族經歷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擴張,隨後在某些物種中又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丟失。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科學家構建了哺乳動物進化樹中的更多分支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對物種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全面改革,以構建哺乳動物的生命進化樹。然而,到目前為止,試圖為哺乳動物建立生命之樹的嘗試尚不能解釋物種多樣性的這種不均衡性。  為此,Upham與耶魯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Walter Jetz採用了一種新方法。他們通過創建更小、更精確的進化樹「補丁」來重建物種間的進化關係。然後將這些「補丁」與精心開發的代表樹中深層差異的「主幹」聯繫起來。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