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澱粉廣泛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各組織器官中,為其整個生長發育進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質來源和能量供應,同時還作為局部信號分子應答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逆境脅迫。植物澱粉的降解需要多種澱粉水解酶的協作參與。

  α-澱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綠色植物基因組中包含由多個亞基因家族(AMYs)編碼的多種亞型,使植物在不同組織器官中能對不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進行降解。

  為更好理解禾本科植物AMY基因的潛在分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餘懋群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琚亮亮對從低等藻類到高等開花植物的78個物種基因組AMY基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將其劃分為6個亞家族,建議將其命名為AMY1-AMY6。其中,高等電點AMY1與低等電點AMY2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兩個亞家族,共同起源於單一拷貝的AMY3結構位點,該位點可能來自植物界最古老的亞家族AMY4的複製。系統分枝AMY1+AMY2+AMY3和AMY4+AMY5+AMY6存在顯著的表面靜電勢能差異,但催化活性位點和SBS1底物表面結合位點在不同亞家族間構象穩定。此外,參與活性位點、SBS1和SBS2底物結合氫鍵形成的胺基酸殘基顯示出一定多態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等電點α-澱粉酶(AMY1)家族進行了深入研究。AMY1是籽粒發芽期間豐度最高的澱粉水解酶,穗發芽和小麥遲熟α-澱粉酶均與AMY1的差異積累有關。通過利用已公布的禾本科基因組數據,系統評估了小麥、大麥等13種禾本科植物AMY1基因拷貝數,鑑定到小麥族分枝特有的一次基因複製事件,發現染色體片段倒位與重排將該結構位點分割為物理上相對獨立的兩個基因座位(AMY1λ和AMY1θ)。其中,AMY1λ中胺基酸殘基Asn233受到強烈的選擇,可能會影響重要功能性結構域SBS1與底物分子的識別與結合。在籽粒發芽和發育期間,AMY1λ和AMY1θ基因表達分化顯著,存在劑量效應。重要的是,鑑定到小麥中與遲熟籽粒高殘留α-澱粉酶活性緊密關聯的3個AMY1拷貝,為下一步發掘優良等位變異,解析影響籽粒α-澱粉酶活性的遺傳因子和調控機制奠定理論基礎。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CB138104)、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2016ZX08009-003-004-005)和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2016NZ0103)資助。

    論文信息:

  1.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high isoelectric point α-amylase genes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BMC Genetics (2019) 20:25.

  2.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α-amylase genes in green plants.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4929.

    論文連結:1 2

 

  (a)AMY1~AMY6 進化關係及3D結構比較。紅、白、藍色分別表示負、中性、正靜電勢區域;(b)底物結合位點結構比較(Active site, 活性部位;SBS1,表面結合位點1;SBS2,表面結合位點2). 金、橙、黃、綠、紫和淺灰分別表示AMY1~AMY6。)

 

  左圖A:水稻、小麥、大麥、短柄草AMY1位點共線性分析(紅線表示AMY1基因);B:AMY1位點結構變異示意圖。右圖A:種子發育過程中α-澱粉酶活性動態變化;B:種子發育中、後期AMY1基因相對表達量;C:開花後28天AMY1各亞組相對表達量(Guinong19, Mianmai43, Jinan17為成熟籽粒中高殘留α-澱粉酶活性小麥品種,Honghuamai, Siqiangxiaomai, Guangguangtou為極低殘留α-澱粉酶活性小麥地方品種)。

相關焦點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結果表明,H18通過共質體途徑吸收的鎘顯著高於L69,且其根的內皮層中質外體屏障較L69更弱,木質部汁液中鎘的含量也更高。研究人員利用比較轉錄組學,通過分析兩個品系間的差異表達基因及鎘響應基因的異同,將鎘轉運能力差異主要聚焦到苯丙素和木質素合成以及細胞壁修飾過程。同時,一些金屬轉運蛋白基因的差異表達也可能是導致兩個甜高粱品系對鎘吸收和轉運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2017-09-0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氮(N)素獲取策略在調節植物生長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
  • 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之間的異同
    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之間的異同 α-澱粉酶: 是一種內切葡糖苷酶,隨機作用於澱粉鏈內部的α-1,4糖苷鍵. 降解直鏈澱粉產物是葡萄糖,麥芽糖,麥芽三糖.   β-澱粉酶: 是一種外切葡糖苷酶,從澱粉的非還原端切開α-1,4糖苷鍵,逐個除去二糖單位,原來的α連接被轉型,產物為β-麥芽糖,所以此酶被稱為β-澱粉酶.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RJL家族通常每個基因組僅呈現一個代表性的同源物。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最常見和最豐富的一種修飾,佔甲基化修飾的80%以上。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先前的研究多側重於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態轉化,缺乏對P風化速率的定量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豔宏帶領「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冰川退縮跡地,定量評估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原生礦物P的風化速率,揭示了控制P風化速率的關鍵機制。
  • α-澱粉酶又叫澱粉內切酶,能隨機催化水解直鏈和支鏈澱粉上的α-1
    澱粉水解時每切斷一個糖苷鍵吸收一分子水,主要的水解酶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澱粉磷酸解作用使磷酸根和產物葡萄糖結合在一起產生磷酸葡萄糖,主要的酶為澱粉磷酸化酶。α-澱粉酶又叫澱粉內切酶,能隨機催化水解直鏈和支鏈澱粉上的α-1,4-糖苷鍵,產生的低聚糖進一步由α-澱粉酶水解,直至產生葡萄糖和麥芽糖:植物中α-澱粉酶具有許多同工酶。例如用等電聚焦電泳發現萌發的小麥種子存在20多種不同等電點的同工酶。α-澱粉酶不能水解支鏈澱粉分支上的α-1,6-糖苷鍵。
  • α-澱粉酶在漿料助劑和澱粉預處理中的應用
    另外,近年來,α-澱粉酶還被用於變性澱粉生產中的澱粉預處理工藝中,實現澱粉在變性前被降解,提高變性效率,製得了高濃低粘的高質量的變性澱粉漿料。1 α-澱粉酶的性質[1,2]        澱粉酶屬於水解酶的一種,是澱粉水解的生物催化劑。按降解方式分為α-澱粉酶、β-澱粉酶、糖化酶、異澱粉酶和環湖精生成酶。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