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網

竹亞科(Bambusoideae)是禾本科(Poaceae)12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含1600餘種植物,是禾本科第3大亞科,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但也是一個分類比較「困難」的類群。隨著分子系統學以及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竹亞科在族級水平的分類系統已達成一致,即包括3個族,青籬竹族(Arundinarieae)、箣竹族(Bambuseae)和莪莉竹族(Olyreae)。

在竹類植物的3個族中,箣竹族和莪莉竹族的亞族劃分已得到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證據較好的支持,但青籬竹族的亞族劃分卻不明確。前期基於葉綠體DNA片段和葉綠體基因組數據構建的青籬竹族系統發育樹表明,該族可劃分為12個支系,各支系之間的關係未得到解決,且這些支系也不能對應經典分類中的任何一個亞族,很多屬還不是單系。基於有限的核基因片段構建的系統樹,解析度較低,也不能夠為亞族劃分提供依據。2015年,全球範圍的《維管植物科屬志(禾本科)》只好把該亞族根據葉綠體DNA片段研究揭示的12個支系作為族和屬之間的「分類等級」,沒有使用亞族這樣的正式等級。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系統發育研究中,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double digest RAD-seq)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利用該方法可以獲得海量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大大提升系統發育樹的解析度,解決近緣屬及種的關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和郭振華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獲得了青籬竹族30餘屬200多個個體(約佔該族種數的40%)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構建了該族具有高解析度的系統發育樹框架。在該系統發育樹中,青籬竹族的屬間關係得到較好解決,大多數屬的單系得到支持,包括5個主要分支,即真鞭分支(the leptomorph lineage)、假鞭分支(the pachymorph lineage)、貢山竹分支(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ADH分支(the ADH lineage)和紀如竹分支(Hsuehochloa calcarea)。這些分支與經典分類中的亞族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為青籬竹族的亞族劃分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研究結果以及形態學證據,該團隊與西南林業大學博士張玉霄合作,共同提出了青籬竹族的一個新的亞族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將青籬竹族劃分為5個亞族,分別是青籬竹亞族(真鞭分支)、筱竹亞族(假鞭分支)、貢山竹亞族(貢山竹分支)、懸竹亞族(ADH分支)和紀如竹亞族(紀如竹分支)。該系統顛覆了經典分類中以花序類型為主要分類依據的方法,而是以APG系統的單系原則作為主要標準,結合各主要單系分支的形態共衍徵,進而劃分不同的亞族。在青籬竹族的新亞族分類系統中,營養體形態特徵特別是地下莖類型有較大的系統發育價值。在這5個亞族中,青籬竹亞族(Arundinariinae)和筱竹亞族(Thamnocalaminae)是2個在經典分類中已有的亞族名稱,具有命名學優先權,但在新分類系統中,它們所包含的屬與經典分類系統有很大不同;懸竹亞族(Ampelocalaminae),貢山竹亞族(Gaoligongshaniinae)和紀如竹亞族(Hsuehochloinae)則是新建立的亞族。

此外,在新界定的青籬竹亞族中,在《中國植物志》(第9卷)及其英文版記載的鄂西箬竹(Indocalamus wilsonii)具有非常獨特的系統位置,結合形態特徵及地理分布,將其另立為新屬——雷文竹屬(Ravenochloa),以紀念《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共同主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P. H.雷文博士。雷文對中國及世界植物的分類和生物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並親自推動了中美合作開展竹亞科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

雷文竹屬是一個單型屬,特產於我國華中地區的湖北、重慶和湖南三省市。該種的模式標本系英國探險家,也是《中國-園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的作者E. H.威爾遜1901年5月在湖北房縣採集,1904年被描述為青籬竹屬的一個新種,即鄂西青籬竹(Arundinaria wilsonii)。該種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的地帶,是新界定的青籬竹亞族分布海拔最高的竹種。其形態獨特,花序和小穗特徵更像箬竹屬,因此均被處理為鄂西箬竹。不過,該種營養體形態與赤竹屬接近,曾被發表為赤竹屬的新種(Sasa nubigena)或被置於華赤竹屬(Sasamorpha nubigena),也曾被置於箭竹屬(Sinarundinaria wilsonii)。在119年後,基於分類學、分子系統學和系統發育基因組學證據,這個獨特的竹種終於有了正確的系統學歸宿。

相關研究成果以A new subtribal classification of Arundinarieae (Poaceae, Bambusoide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為題發表在Plant Diversit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No. 31430011)。

圖1 基於ddRAD數據的青籬竹族系統發育樹簡圖。

圖2 雷文竹(Ravenochloa wilsonii)形態特徵。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6826592030033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新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6月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3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獲得了竹亞科青籬竹族30餘屬200多個個體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構建了該族具有高解析度的系統發育樹框架。竹亞科是禾本科12個亞科之一,包含1600餘種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
  • 【蟲研捷報】一個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被提出
    最近幾年,由於國內學者先後發表了一些缺翅蟲新種,缺翅目又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而國際上對於缺翅目的分類學研究一直在進行。今年1月,國際昆蟲學雜誌 Insects 上刊登了捷克學者Ko árek等關於缺翅目系統學研究的論文。在文中,他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
  • 科學家和哲學家呼籲建立可反映形成歷史的礦物分類系統
    這些鑽石在成分和成因上都互不相同,但是根據權威的礦物指南IMA(來自國際礦物學協會的新礦物,命名和分類委員會),它們都被歸為「鑽石」。對於許多物理科學家而言,那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IMA給行星科學家,地球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和其他努力了解礦物歷史背景的人製造了不便。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郭肖聰 繪圖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
  • 海南島發現新的瞼虎屬物種
    原標題:海南島發現新的瞼虎屬物種   我國林業工作者在海南島發現了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近日,關於這一成果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分類學》上正式發表。   瞼虎隸屬爬行綱,蜥蜴目,壁虎科,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
  • 球蘭屬植物的分類及分布範圍
    球蘭屬植物的分類及分布範圍球蘭屬Hoya R. Br.由英國著名植物學家Robert Brown於1810建立,其屬名Hoya是為紀念他的好友,英國園藝家Thomas Hoy(圖1)。自球蘭屬建立至今,已陸續發表了600餘種,僅2014年就發表了30餘個新種,這其中雖然存在了大量相同物種被重複發表的問題,但也說明了還有很多種類未被發現。1885年, 英國植物學家Josepen Dlton Hooker在他編寫的英屬印度植物志(The Flora ofrishndia )中,對收錄的球蘭屬植物進行了分類,這是球蘭屬植物的第一個較完整的分類系統(Hooker, 1883)。
  • 給新冠病毒分類 機器學習僅需幾分鐘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8日報導,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在當日出版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撰文指出,他們藉助機器學習方法,在短短幾分鐘內對29個不同新冠病毒DNA序列進行分類,鑑定出一個潛在的「基因籤名」。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小組發文:為何這樣命名新冠病毒
    這種現象給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問題:與現有的病毒群(group)差異達到多大,才足以將候選病毒識別為新的、不同病毒群的成員?研究人員一般通過評估候選病毒與已識別病毒的相關程度來回答此問題。這一點在病毒分類法的官方分類框架內寫明,並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監督和協調。
  • 蝙蝠最新研究:科學家又發現了6種新的冠狀病毒!包括3種新的 α 屬...
    來源:DeepTech深科技(ID:deeptechchina)自 SARS 暴發侵擾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專家一直在尋找冠狀病毒,自然界中的蝙蝠物種成為一個關鍵的研究對象。日前,一項關於緬甸蝙蝠的研究再次發現了三種新的 α 屬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屬冠狀病毒。α 屬冠狀病毒和 β 屬冠狀病毒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其中 SARS-CoV、SARS-CoV-2 和 MERS-CoV 等迄今為止人類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都屬於後者。
  • 唇形科研究提出12個亞科和22個族新分類系統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 230 餘屬 7000 餘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獲得了 79 屬 175 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 12 個亞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生物學》(BMC Biology)雜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 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發布
    (2010年8月9日,杭州)--中國領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設備供應商-杭州迅數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Algacount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建立的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將極大的滿足在我國大範圍開展藻類監測工作在「系統性專業藻類分類圖譜」和「鑑定分析技術人員培訓
  •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SARS?一文讀懂冠狀病毒分類
    「冠狀病毒」,如果嚴謹地從系統分類上來講,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在國際病毒分類系統上,統一採用的是目、科、亞科、屬、種分類階元。因此,冠狀病毒科又分為兩個亞科:Letovirinae亞科和正冠狀病毒亞科,而正冠狀病毒亞科又下分為α、β、γ和δ四個屬。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多年來,通過與國內外專家開展合作,山西地質博物館先後研究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天新公布的「晉地甲龍」化石,於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的地層中,化石保存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龍骨架,經過精心修復和全面研究,得以展現在公眾面前。一同發布的還有山西三疊紀主龍形類「擇義王氏鱷」化石和二疊紀鋸齒龍類化石。
  • 科學家發現桔梗科半邊蓮屬植物新種
    我國境內該屬分布有23種,其中6種為特有物種。經多位植物學家對該屬的分類修訂,該屬的屬下分類系統已逐步完善。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考察人員在廣西臨桂縣的一次水生植物類群採樣過程中,發現一種花冠結構特殊的半邊蓮屬植物,並在鄰近區域又發現了該半邊蓮的另一居群。在壓制足夠的標本,考察人員又將部分活體植株栽培於武漢植物園溫室,留待後續觀察實驗。
  • 新冠病毒基因組特徵確認了來源,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最危險」毒株
    據外媒報導,一組西方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家通過使用機器學習,為29個不同的COVID-19 DNA序列確定了潛在的基因組特徵。「超快速、可擴展、高精度」分類系統使用新的基於圖形的專用軟體和決策樹方法來說明分類,並從所有可能的結果中得出最佳選擇。整個方法使用一個新的基於圖形的專用軟體來說明所有測試結果中的最佳選擇。
  • NOAA科學家發現 「美麗而獨特的 」櫛水母新物種
    據外媒CNET報導,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 「這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能夠完全基於高清視頻來描述一個新物種,」NOAA漁業科學家Allen Collins在11月20日的一份聲明中說。
  • 深圳科學家聯合國際團隊發現植物界新門類
    原標題:「華藻門」成綠色植物第三門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物種「門」這一高級別分類上有突破性發現。近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德國、丹麥與比利時等團隊通過對一種生活在深海的單細胞浮遊綠藻進行系統研究,確定了該物種屬於綠色植物最早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的門類,將現行的植物界14個門類改寫為15個門類。
  • 生物的系統和分類
    按照這樣的推理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地球上的生物都可以分門別類地找到一些各自的共同祖先;這些祖先型生物又可以分別追溯到一些更為古老的祖先那裡;最後,所有的生物的最早祖先都可以歸到一個生活在非常非常遙遠的過去的一個生物身上。用線條圖描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基部源於一根主幹,越向上分枝越多(當然,有些中間分枝沒有能夠繼續向上發展)的一棵大樹,我們把它叫做生物系統樹(也稱為進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