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最新研究:科學家又發現了6種新的冠狀病毒!包括3種新的 α 屬...

2020-12-03 醫師報

來源:DeepTech深科技(ID:deeptechchina)

自 SARS 暴發侵擾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專家一直在尋找冠狀病毒,自然界中的蝙蝠物種成為一個關鍵的研究對象。

日前,一項關於緬甸蝙蝠的研究再次發現了三種新的 α 屬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屬冠狀病毒。α 屬冠狀病毒和 β 屬冠狀病毒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其中 SARS-CoV、SARS-CoV-2 和 MERS-CoV 等迄今為止人類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都屬於後者。研究人員指出,持續的土地利用變化使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更加密切,這仍然是出現人畜共患疾病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並證明了在大範圍內繼續進行監測和保持警惕是有道理的,該研究論文發表在 《PLOS ONE》 期刊上。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史密森國家動物公園和保護生物學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研究所,並與緬甸政府三個部委進行了深入合作,包括:畜牧、農業和灌溉部;衛生和體育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等。

在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8 月期間,團隊在緬甸的三個選定地點進行了樣本和數據收集,涉足仰光地區北部地區、克倫邦的帕安市地區、實皆省的瑞波鎮地區。由於土地利用變化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距離,並通過生計、娛樂、商業和宗教或文化活動等,增加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潛在接觸,這些地點被定為潛在的高風險區域,其中兩個地點以洞穴遊覽為特色旅遊項目,人們通過鳥糞採集、宗教活動和生態旅遊經常接觸蝙蝠。

圖|2016-2018 年緬甸蝙蝠捕獲地點地圖(來源:PLOS ONE )

蝙蝠取樣是由訓練有素的實地人員採集。所有蝙蝠都是用特殊的織網捕獲,每個個體都要手動進行物種鑑定、形態評估和樣本採集。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無菌聚酯頭塗抹器收集口腔和直腸拭子,也使用塑料防水布從環境中收集了由尿液和糞便組成的鳥糞樣品。

樣本方面,研究人員總共捕獲和取樣了 6 科 8 屬至少 11 種的 464 只蝙蝠,共採集和檢測了 759 個樣本(464 個口腔拭子、140 個直腸拭子、155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其中旱季採樣共採集 461 份樣品(244 個口腔拭子、117 個直腸拭子和 100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雨季採樣 298 份樣品(220 個口服拭子、23 個直腸拭子和 55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

圖|緬甸蝙蝠中檢出的陽性和冠狀病毒摘要(來源:PLOS ONE )

結果顯示,在 48 個樣本中檢測到冠狀病毒:研究人員從一隻未經鑑定的墓蝠(Taphozous sp.)、三隻霍斯菲爾德的葉鼻蝠(Hipposideros larvatus,也稱中蹄蝠)和三隻亞洲大黃蝠(Scotophilus heathii)中檢測到冠狀病毒片段。另外,在蝙蝠糞便中檢測到的 40 種陽性標本中,有 36 種來自於中蹄蝠,該物種屬於菊頭蝠科蹄蝠屬動物,其餘 4 種陽性標本的宿主為皺唇犬吻蝠(Chaerephon plicata)。

經分析共回收到 54 個序列,聚類在 7 個不同的冠狀病毒基因型內。使用已建立的截止值和方法,研究人員檢測到四種 α 冠狀病毒(預測 CoV-35、47、82 和 90)和三種 β 冠狀病毒(預測 CoV-92、93 和 96)。其中,α 冠狀病毒 PREDICT_CoV-35 先前已被認知,2013 年至 2017 年間,在柬埔寨和越南的高頭蝠(Scotophilus kuhlii)、不知名的鼠耳蝠(Myotis)和未指定寄主蝙蝠中曾發現。

而其餘 6 種冠狀病毒為新病毒。PREDICT_CoV-92 出現最多,在 36 個屬於中蹄蝠的混合蝙蝠排洩物樣本中都有發現。有趣的是,三種冠狀病毒被發現為共同感染:PREDICT_CoV-90 被 PREDICT_CoV-35 檢測到,PREDICT_CoV-93 被 PREDICT_CoV-96 檢測到,PREDICT_CoV-96 也被 PREDICT_CoV-92 檢測到。

圖|最終編輯的序列和基因庫登錄號(來源:PLOS ONE )

研究人員在討論中指出,在緬甸蝙蝠中發現的三種新的 α 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冠狀病毒和一種已知的 α 冠狀病毒,但沒有一種病毒與 SARS-CoV、MERS-CoV 或 SARS-CoV-2 密切相關,其中蝙蝠糞便排洩物樣本佔陽性樣本的大多數,這暗示了蝙蝠體內冠狀病毒病毒外洩的重要傳播途徑。另外,不同蝙蝠物種的冠狀病毒陽性率存在差異,從中蹄蝠提取的樣本佔陽性率的 83%,研究人員指出,冠狀病毒群可能在家族水平上與蝙蝠宿主分類群顯著相關,然而,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闡明其中的關係和生態。

另外,該研究的局限性提到對緬甸蝙蝠的採樣量仍相對較少,只是在食蟲蝙蝠身上檢測到了幾種冠狀病毒,這表明可能還有更多的冠狀病毒有待發現,據估計,蝙蝠身上攜帶了超過 3200 種冠狀病毒,其中大部分尚未被發現,鑑於人類活動的擴大對公共衛生可能造成的後果,有必要繼續監測冠狀病毒,特別是在其他物種和人類 - 野生動物方面。

圖|中蹄蝠,學名為 Hipposideros larvatus grandis,為菊頭蝠科蹄蝠屬的動物(來源:維基百科)

該項對緬甸蝙蝠的研究最終的落腳點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物種之間的平衡關係。

據統計,60%-75% 的新發傳染病(EID)是由人畜共患疾病構成的,其中,70% 以上據稱起源於野生動物物種,而病毒溢出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 20 世紀後半葉以來人口指數增長後人類活動的變化。

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變化,如毀林和農業用地的轉換,可以改變宿主與病原體的關係,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及其病原體的接觸率,使跨物種傳播事件更有可能發生。對於已建立的病原體,人類介導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往往導致次優宿主物種的數量減少,以及有能力進化或擴增病毒的宿主數量增加,可能導致人類感染率更高。此外,畜禽生產系統的集約化導致家畜種群的人為密集,導致病原菌的擴增和外溢。

歷史上,人類活動可以說在物種間傳播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典暴發後,冠狀病毒在全球許多蝙蝠物種中被發現,包括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澳大拉西亞地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蝙蝠在傳播病毒(包括 SARS-CoV 和 MERS-CoV)中的作用,這對公共衛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對未知的蝙蝠傳播冠狀病毒引發人畜共患病的潛力值得警惕和持續監測,因此有必要在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建立高風險識別和鑑定機制。

儘管存在這些傳染病威脅,但蝙蝠卻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提供了關鍵的作用,比如在種子傳播、授粉、控制昆蟲種群(包括作物害蟲和病媒)等方面,它們也是農業產業和小農戶農業的潛在寶貴資產。

研究人員表示,公共衛生工作應提倡採取預防措施,保護人們免受疾病傳播的傷害,但同時也要使人類社區和蝙蝠物種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共存。

參考: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30802https://academic.oup.com/ve/article/3/1/vex012/3866407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11/12/05-0997_article

相關焦點

  • 首次在蝙蝠體內發現6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但與新冠、SARS無密切關係
    史密森學會全球衛生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的蝙蝠體內發現6種全新的冠狀病毒。據悉,這是首次在全球範圍內發現這6種冠狀病毒。在對樣本進行測試並與已知的冠狀病毒進行了比較後,首次發現了上述6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CoV-1)、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或COVID-19並無密切關係。儘管如此,但研究人員稱,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對人類健康的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它們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這將有利於預防潛在病毒對公共衛生的威脅。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5月31日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
  • 蝙蝠體內發現6種新的冠狀病毒!不會被自己毒死嗎?
    關於2020冠狀病毒的起因,蝙蝠已經被鎖定為「罪魁禍首」。然而近日一則令人震撼的消息再次傳來,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六種潛伏在蝙蝠體內的全新冠狀病毒。這些病毒與目前正在全球傳播的SARS-CoV-2病毒屬於同一科,但研究人員說,這些新出生的人與SARS-cov-2或另外兩種導致人類嚴重感染的冠狀病毒沒有密切的遺傳聯繫。這兩種病毒分別是導致2002-2003年大流行的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的根源。
  • 毒王蝙蝠:體內又發現6種高危冠狀病毒,人類恐面臨新的威脅!
    一篇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論文表明,科研人員衝緬甸的蝙蝠群採集的樣本中,總共發現了6中全新的病毒,它們與當前正在全球傳播的SARS-COV-2病毒同屬一個家族,除此外這個家族中還有如雷貫耳的導致2003年的SARS-COV病毒和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的MERS-COV病毒!
  • 金冬雁:前6種人類冠狀病毒和HIV研究帶來的抗擊新冠思路
    後來發生了MERS,這是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病毒,即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它在中東地區發現。MERS比SARS的致病性更強,它的病死率達35%到40%,這些都改變了人類對冠狀病毒的認識。在2003年SARS爆發後,香港科學家、荷蘭科學家兩個團隊分別發現了兩種新的人類冠狀病毒,一種叫HKU1,一種叫NL63。這兩種病毒和前面兩種病毒一樣,只引起普通感冒。
  • 中科院最新研究再次將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指向蝙蝠
    這一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完成,該團隊1月23日在學術平臺bioRxiv預印版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及相關研究結果。更重要的是,石正麗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通過對其保守的7個非結構蛋白進行對比,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另外,新型冠狀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與SARS病毒一樣,均為ACE2。這不是科學研究第一次將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指向蝙蝠。
  • 《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今天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項研究,對6種不同種類的活蝙蝠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其中包括:馬鐵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埃及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蒼白矛吻蝠(Phyllostomus discolor)、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
  • 四種人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_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_醫脈通
    現就自SARS-CoV暴發流行以來全球新發現的4種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CoV)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一、冠狀病毒簡介冠狀病毒於1937年首次從禽類分離。
  • 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 需持續監控蝙蝠
    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 蝙蝠:冠狀病毒最致命的傳染源
    科學家相信,馬身上的病毒必定是從其他動物那裡傳來的,但對數百種動物做了檢測之後,並沒發現這些動物攜帶有該病毒。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種可能,人們把調查範圍擴大到了蝙蝠。起先,在一種大型食果蝠上,發現了亨德拉病毒的抗體,隨後又發現了病毒本身。這就確證了這種食果蝠正是亨德拉病毒的傳染源。同樣,前面提到的MERS病毒,也是先從蝙蝠傳給駱駝,再由駱駝傳給人的。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一項由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並且還可能存在其它能感染人類的病毒。他們還分析出新冠病毒出現的 3 個可能時間: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來源:新華國際頭條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 六種蝙蝠高質量基因組公開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英國《自然》雜誌22日公開一項基因組學最新成果,歐洲科學家發表了六種蝙蝠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為科學家理解蝙蝠超常適應力的遺傳學基礎提供了關鍵線索,其結果對增強人類健康和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未來提高人類面對新冠肺炎等疾病的應對能力。
  •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研究人員採用了3種方法來鑑定未經歷重組的以及可用於重構病毒演化歷史的新冠病毒區域。
  • 冠狀病毒「這一家子」都是怎麼回事
    過仕寧攝/光明圖片  龐大的冠狀病毒家族  冠狀病毒科分為α、β、γ、δ屬等4個屬。α屬冠狀病毒包括人冠狀病毒229E、長翼蝠冠狀病毒1、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等11種。β屬冠狀病毒包括鼠肝炎病毒、果蝠冠狀病毒HKU9、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相關病毒等9種。γ屬冠狀病毒包含禽冠狀病毒和白鯨冠狀病毒SW1兩個種。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奧利瓦爾所在的機構——非營利研究組織生態健康聯盟(Eco Health Alliance)也與中國研究者有長期合作。奧利瓦爾近日揭示了他在收集的數千隻中國蝙蝠樣本中的驚人發現:「我們總共發現了大約400種新的冠狀病毒。這意味著有400個可能導致一場疫情爆發的候選病毒。」
  • 新型冠狀病毒最新報導!它與非典(SARS)關係震驚,竟是同一家族
    冠狀病毒有4大家族,它們分別是:1號阿爾法家族(α CoV)2號貝塔家族(β CoV)3號伽馬家族(γ CoV)4號德爾塔家族(δ CoV)(冠狀病毒的四大家族)此前發現,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共6種除了剛剛提到的非典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其他4種也都在阿爾法、貝塔家族當中是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之一,也有的會引起重症肺炎。而本次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屬於第7種,根據最新研究公布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它和浙江舟山蝙蝠類SARS病毒最接近相似程度達到了88%。
  •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SARS?一文讀懂冠狀病毒分類
    1975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在國際病毒分類系統上,統一採用的是目、科、亞科、屬、種分類階元。因此,冠狀病毒科又分為兩個亞科:Letovirinae亞科和正冠狀病毒亞科,而正冠狀病毒亞科又下分為α、β、γ和δ四個屬。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