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 需持續監控蝙蝠

2020-12-08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

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以前,研究者已經在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具有不同遺傳特徵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r-CoV)。而這份最新研究還展現了中華菊頭蝠種群中蝙蝠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高度多樣性。這些ACE2變體支持SARS病毒和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感染,但對不同刺突蛋白具有不同的結合親和力。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對人ACE2擁有更高結合親和力,顯示這些病毒具有向人類躍遷傳染的能力。ACE2和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之間的界面處殘基的正向選擇,表明它們之間存在長期和持續的協同進化動力學。因此,持續監視蝙蝠中的這一組病毒對於預防下一個SARS樣疾病非常必要。

以上研究來自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歐陽松應教授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上發表的論文:Evolutionary arms race between virus and host drives genetic diversity in bat SARS related coronavirus spike genes。

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宿主,其體內還攜帶多種SARS相關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樣性,尤其是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儘管有著不同程度的變異,一些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仍可以利用人類受體ACE2進入人體細胞。研究者推測,蝙蝠的ACE2受體和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之間,有著相互作用,而這驅動了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遺傳多樣性。

研究者鑑定出了一系列中華菊頭蝠ACE2變異體,這些變異體中有一些與SARS-CoV刺突蛋白有相互作用的多態位點。攜帶不同刺突蛋白的偽病毒或SARS相關冠狀病毒,在表達了蝙蝠ACE2變體的細胞中有著不同的瞬時感染效率。通過測定SARS病毒、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與蝙蝠受體、人類受體分子之間的結合親和力,能觀察到相關的結果。

所有被測試的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與人ACE2的結合親和力,均高於其對蝙蝠ACE2的結合親和力。不過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與人ACE2的結合親和力,比SARS-CoV刺突蛋白與人ACE的親和力低10倍。

結構建模表明,刺突和ACE2之間的結合親和力差異可能是由於這兩個分子界面中某些關鍵殘基的改變而引起。分子進化分析表明,這些殘基處於強的正選擇。

這些結果表明SARS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蝙蝠ACE2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互相進化,並經歷彼此的選擇壓力,從而觸發了進化的「軍備競賽」動力學。這進一步證明了,中華菊頭蝠是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

冠狀病毒是包膜病毒,包含單股正鏈RNA。該亞科有四個屬,即α、β、γ和δ。α冠狀病毒和β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或齧齒動物,而γ冠狀病毒和δ冠狀病毒起源於鳥類。自21世紀初以來,三種β型冠狀病毒已引起人類嚴重肺炎暴發。分別是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

SARS-CoV-2引發的疫情使人們回想起17年前發生的SARS疫情。SARS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科學家從中國和歐洲不同地區的蝙蝠中檢測或分離出了具有不同遺傳特徵的75種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r-CoV)。

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與人類和果子狸的SARS-CoVs有96%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其中可變區最多的是刺突蛋白(S)和輔助蛋白ORF3和ORF8。此外,研究者已經確定了不同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基因組中能找到SARS-CoV的所有基因構建基塊,這表明SARS病毒的祖先是通過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基因組的重組而來,其起源於蝙蝠。

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識別細胞受體,這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冠狀病毒的進入是由病毒刺突蛋白(Spike,S)和細胞表面受體之間的特異性相互作用介導,然後病毒與宿主膜之間發生融合。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在功能上分為兩個亞基:細胞附著亞基(S1)和膜融合亞基(S2)。S1區域包含N端結構域(NTD)和C端結構域(CTD);兩者均可用於冠狀病毒受體結合(RBD)。

對於SARS-CoV,其S1-CTD作為RBD與細胞的受體即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冷凍電鏡和晶體結構分析,確定了SARS病毒的S-RBD與人ACE2之間界面中的一些關鍵殘基。

根據S蛋白的大小,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進化枝。進化枝1包含病毒具有與SARS病毒大小相同的刺突蛋白。而由於5、12或13個胺基酸缺失,屬於進化枝2的病毒其刺突蛋白則比SARS病毒的小。

儘管RBD有所不同,所有進化枝1毒株都可以使用ACE2進入細胞,而進化枝2毒株則由於上述缺失無法直接進入。這些結果表明,就基因組相似性和ACE2的使用而言,進化枝1的成員很可能是SARS病毒的直接來源。

ACE2在功能上分為兩個結構域:N末端結構域參與SARS-CoV結合,C末端結構域參與心功能的調節。先前的結果表明,不同來源的ACE2的C末端結構域相對保守,而N末端結構域在物種間顯示出更多的多樣性。此前已證明SARS病毒可以利用水鼠耳蝠的ACE2和中華菊頭蝠的ACE2。RBD結合位點中的微小突變,可將ACE2從對SARS-CoV結合不易感轉變為易感。由於屬於進化枝1的所有SARS相關冠狀病毒都可從中華菊頭蝠體內提取出來,而且也都可以利用ACE2,因此研究者提出問題:中華菊頭蝠ACE2中的變異是否可能有導致了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多樣性。

研究團隊研究了中華菊頭蝠ACE2基因的多態性,並通過分子進化分析,蛋白質親和力測定和病毒感染測定相結合,評估了它們對不同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敏感性和結合親和力。

結果表明,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多樣性可能會受到中華菊頭蝠ACE2變體的自然選擇壓力;在長期共存期間,SARSr-CoV刺突蛋白可能會被中華菊頭蝠的ACE2選擇,以維持自身遺傳多樣性並適合中華菊頭蝠的種群。

ACE2基因在中華菊頭蝠種群中表現出高度多態性

根據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流行情況以及樣品組織的可用性和質量,研究者使用來自三個省(湖北,廣東和雲南)的樣品進行ACE2擴增。

除了團隊先前測序過的蝙蝠ACE2(分別從湖北,廣西和雲南收集的樣本ID 832、411和3357)和其他蝙蝠ACE2(GenBank登記號ACT66275,這是從香港收集的樣本)外,研究者從21隻中華菊頭蝠蝠個體中獲得了ACE2基因序列:湖北有5個,廣東有9個,雲南有7個。這些蝙蝠ACE2序列在其物種內顯示98-100%的胺基酸同一性,與人ACE2的顯示80-81%的胺基酸同一性。

這些蝙蝠ACE2在N端區域觀察到了主要變化,包括一些先前已確定與SARS病毒的 S-RBD接觸的殘基。根據非同義SNP分析鑑定出8個殘基,包括24、27、31、34、35、38.41和42。這8個殘基的組合產生了8個等位基因,包括RIESEDYK,LIEFENYQ,RTESENYQ,RIKSEDYQ,QIKSEDYQ, RMTSEDYQ,EMKT KDHQ和EIKT EIKTKDHQ,分別命名為等位基因1-8。

除了先前研究(等位基因4、7和8)中的ACE2基因型數據外,研究者在中華菊頭蝠種群中還鑑定出5個新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2」在兩個省的樣本中有發現,「等位基因4」在3個省中有發現,而其他等位基因似乎在地理上受到限制。總之,在廣東發現了3個等位基因(4、6和8),雲南發現了4個等位基因(1、2、4和7),在湖北發現了3個等位基因(2、4和5),在廣西和香港分別找到了1個等位基因。在發現SARS病毒直接祖先的雲南一蝙蝠洞中,研究者發現了4個等位基因共存。

綜上所述,這些數據表明ACE2變異體已經在不同地區的中華菊頭蝠種群中長期存在。與SARS病毒的S-RBD直接接觸的位點的取代,表明它們在SARS病毒的進化和傳播過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


中華菊頭蝠ACE2變體對SARS相關冠狀病毒感染表現出的不同敏感性

為了評估不同的中華菊頭蝠ACE2分子是否會影響SARS病毒和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進入,研究者在HeLa細胞中瞬時表達了中華菊頭蝠的ACE2的變體,並測試了攜帶不同刺突蛋白的SARS病毒偽型或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進入效率。

4株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按照S1序列可分為4個基因型。簡單地說,與SARS病毒的刺突蛋白相比,SARS相關病毒RsWIV1的RBD與SARS病毒具有胺基酸高度同一性;RsWIV16是SARS病毒的近親,在NTD和RBD均表現胺基酸高相似;Rs4231在NTD上與SARS病毒有著高度的胺基酸相似度;而RsSHC014在NTD和RBD區域與SARS病毒均有差異。

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所有四株具有相同基因組背景但不同刺突蛋白的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毒株,都可以利用人類ACE2進行相似水平的複製。

然而,它們在如何利用中華菊頭蝠ACE2方面存在一些差異。所有測試病毒都能有效利用等位基因1、2、4、5進入。具有相同RBD的RsWIV1和RsWIV16則不能使用來自廣東的等位基因6(樣本ID 1434)。具有相同RBD的Rs4231和RsSHC014不能分別使用來自雲南和廣東的等位基因7(樣本ID 3357)和等位基因8(樣本ID 1438)。SARS病毒BJ01與WIV1和WIV16的RBD有很高的相似性,能夠在假型感染實驗中使用與Rs4231和RsSHC014相同的蝙蝠ACE2等位基因。

這些結果表明,病毒進入細胞都受到刺突RBD和中華菊頭蝠ACE2變異體的影響。


蝙蝠ACE2殘基突變會影響其與SARS相關冠狀病毒RBD的結合親和力

為進一步了解SARS病毒和SARS相關冠狀病毒對ACE2使用能力不同,研究者表達了冠狀病毒BJ01、RsWIV1、RsWIV1、RsSHC014的RBD,和3個中華菊頭蝠的ACE2,分別是等位基因6(樣本1434),等位基因7(樣本3357)和等位基因2(樣本5720)。

隨後,研究者測試它們之間的親和力。陽性對照為SARS病毒BJ01的RBD與人ACE2,陰性對照為SARS病毒RsWIV1的RBD與人DPP4。實時分析表明,基於平衡解離常數KD,不同RBD與ACE2的結合親和力不同。

與病毒感染實驗結果一致,發現1434ACE2(等位基因6)與RsSHC014和BJ01結合,而與RsWIV1的RBD不結合;研究還發現3357ACE2(等位基因7)與RsWIV1結合,但不與RsSHC014和BJ01的RBD結合;5720ACE2(等位基因2)被發現能結合所有測試的RBD。所有被測試的RBD都與人類或蝙蝠ACE2具有很高的結合親和力。然而,與兩種蝙蝠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RBD相比,它對中華菊頭蝠ACE2的結合親和力較低。

這些結果表明,刺突RBD與ACE2的結合親和力影響病毒的感染能力。

SARS相關冠狀病毒RBDs與中華菊頭蝠ACE2s相互作用的結構模型

相關焦點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自然宿主RaTG13在自然界中演變為新冠病毒僅存理論可能2月3日,石正麗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論文,報導了一株與新冠病毒相似性達到96.2%的蝙蝠病毒(命名是RaTG13)。至於該株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進化關係,石正麗表示,他們團隊沒有接受過生物信息學專業培訓,沒有計算過RaTG13和SARS-CoV-2之間的進化距離。她認為從自然宿主攜帶的冠狀病毒進化到SARS-CoV-2應該是經過一個或者多個中間宿主的傳播。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至於該株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進化關係,石正麗表示,他們團隊沒有接受過生物信息學專業培訓,沒有計算過RaTG13和SARS-CoV-2之間的進化距離。她認為從自然宿主攜帶的冠狀病毒進化到SARS-CoV-2應該是經過一個或者多個中間宿主的傳播。 她回答時援引了這方面的權威解釋。
  • 為什麼要持續監控蝙蝠?看中國科學家石正麗的最新論文。
    中國科學家石正麗等人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蝙蝠以下為原文: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宿主,其體內還攜帶多種SARS相關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樣性,尤其是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
  •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新冠病毒絕非人造,建議去蝙蝠棲息地溯源
    3月9日晚,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做客騰訊「2020科學抗疫」線上公益課堂。她澄清,新型冠狀病毒絕非人為製造,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確實給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溯源帶來了困難。她還提醒,出現下一次蝙蝠冠狀病毒跨族群感染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有必要持續監測熱點區域石正麗等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分析了在中國的所有已知蝙蝠冠狀病毒數據(其中包括630個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通過比較α和β冠狀病毒的宏觀進化模型,確定了病毒的宿主分類以及中國冠狀病毒進化多樣性熱點的地理區域。這一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多樣性,還能幫助科學家以蝙蝠冠狀病毒的發現為目標,進行積極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監測。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中間宿主仍未找到
    18日下午,在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介紹了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她透露,團隊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但中間宿主尚未找到,這也證明,該病毒非常狡猾,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悄無聲息,這個過程也是後續在新冠病毒病原學研究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自然進化需要很長時間來積累足夠數量的突變。研究人員使用有關新冠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他們採用了 3 種方法來發現,RaTG13 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在 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從相關的蝙蝠病毒亞屬中分化出來。
  • 宿主可能是蝙蝠?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導讀: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該論文顯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序列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也就是說,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石正麗團隊在文章中指出,自18年前SARS爆發以來,大量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r-CoV)在它們的天然宿主蝙蝠中被發現。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無需經過中間宿主
    專家稱他和同事們採集蝙蝠的研究項目發現,蝙蝠病毒並不需要在另外一種動物體內發生變異才能感染人類。「這些步驟是不必要的。我們所展示的是,這些蝙蝠種群中與SARS相關的病毒有直接進入人類細胞的潛力,而不需要感染另一個宿主導致額外突變。」
  • 專訪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
    這樣的快速反應得益於我們前期在蝙蝠SARS病毒研究中15年的積累。而且我們實驗室在分離病毒後,為後續藥物篩選、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及技術平臺。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新京報:新冠病毒溯源有什麼新進展嗎?
  • 石正麗:「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你的研究對這個問題有何啟發?石正麗:根據我們團隊和國際同行的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很可能起源於蝙蝠。它可能已經在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中發生了進化,並適應了人類,最終在人類之間傳播開來。不過,我們並不清楚究竟哪些動物是中間宿主,以及這種病毒是如何傳給人類的。4、問:假如病毒在物種間跳躍是自然發生的,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 專訪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
    這樣的快速反應得益於我們前期在蝙蝠SARS病毒研究中15年的積累。而且我們實驗室在分離病毒後,為後續藥物篩選、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及技術平臺。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新京報:新冠病毒溯源有什麼新進展嗎?
  • 石正麗團隊兩年前已發現蝙蝠冠狀病毒感染人現象
    近日有媒體稱,國外新近研究發現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直接感染人,意味此次疫情源頭可能直接來自蝙蝠。記者盤點近年研究成果發現,蝙蝠SARSr-CoV或其他潛在病毒感染人類的首份血清學證據,兩年前已得出。該報導直指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兩年前做的研究。2017年11月底到2018年2月,石正麗團隊連續發表3篇論文(發布平臺、中英文名見文末備註),揭示了以雲南採樣的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連貫研究成果。論文通過相關證據,鎖定了SARS病毒的源頭宿主是蝙蝠。
  • 石正麗團隊2年前已發現蝙蝠冠狀病毒感染人現象
    ,國外新近研究發現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直接感染人,意味此次疫情源頭可能直接來自蝙蝠。該報導直指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兩年前做的研究。2017年11月底到2018年2月,石正麗團隊連續發表3篇論文(發布平臺、中英文名見文末備註),揭示了以雲南採樣的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連貫研究成果。論文通過相關證據,鎖定了SARS病毒的源頭宿主是蝙蝠。同時,發現SARS類冠狀病毒有很高的潛力直接感染人,而無需中間宿主。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
  • 病毒源頭更新!石正麗《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源頭最新信息
    新冠病毒可能的來源研究報告,初步揭示了蝙蝠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來源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作為其進入細胞的受體(相關研究請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
  • 石正麗向nature正式提交新冠病毒源頭補充材料
    新冠病毒可能的來源研究報告,初步揭示了蝙蝠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來源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作為其進入細胞的受體(相關研究請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 美國病毒改造監控計劃始末:為改造全新病毒 從中國拿走上萬件樣本?
    NIH雖然後來開了綠燈,但該研究最大的爭議之處在於,如果蝙蝠攜帶這個重組的新病毒,就可以不經過中間宿主,直接將病毒傳遞給人並導致人被感染生病。一旦重組病毒從實驗室洩露,沒有人可以預測它的去向和可能造成的危害。3.     2011年,石正麗團隊與由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的非營利性機構生態健康聯盟合作,在中國偏遠的山洞中搜尋蝙蝠可能攜帶的病毒。
  • 石正麗答《科學》雜誌18問:「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
    你的研究對這個問題有何啟發?石正麗:根據我們團隊和國際同行的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很可能起源於蝙蝠。它可能已經在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中發生了進化,並適應了人類,最終在人類之間傳播開來。不過,我們並不清楚究竟哪些動物是中間宿主,以及這種病毒是如何傳給人類的。4、問:假如病毒在物種間跳躍是自然發生的,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武漢及其附近的蝙蝠有沒有可能感染了某個人呢?
  • 病毒專家石正麗見到蝙蝠「鏟屎官」會怎麼說?
    「我收集蝙蝠糞便已經40年了,從來沒有生過病,」他說:「不,我不擔心,因為病毒不是從這裡來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石正麗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時,宣布是人們吃野味引起的。之後她發文稱:雲南菊頭蝠身上發現的新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同源性高達96.2%,表明其自然宿主就是蝙蝠。但是,據《曼谷郵報》3月16日報導, 泰國西部省份Ratchaburi的蝙蝠糞便收集者在疫情期間,仍然不受影響,還在照常收集蝙蝠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