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線粒體基因在分子鐘運用中局限性

2021-01-18 科學網

 

通過分子鐘估算分歧時間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在實際運用中,分子標記的替換飽和常因得不到充分的模型擬合而誤導結果。鑑於線粒體基因組的高演化速率,其在分子鐘運用中的局限性已為眾多研究者所警覺。但由於不同生物類群的演化時間跨度、可用化石標定、線粒體基因組演化速率各異,該分子標記的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曾曉茂研究員課題組以有尾兩棲動物為例,通過對比分別基於線粒體基因組和核基因外顯子估算的分歧時間,評估了在特定類群中線粒體基因高演化速率對時間估算的誤導模式。結果表明,由於有尾類起源古老(2-3億年)且缺乏涉及近期分歧事件的有效化石標定,基於線粒體基因的分子鐘分析嚴重高估了分歧事件發生的時間。特別是較年輕的事件,可能被高估3-10倍。如類似評估在其他生物類群開展,將有利於分子鐘分析的標記選擇以及對其結果的理解和運用。

 

該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否定「分子鐘」理論
    可以從兩個物種中提取同一個基因,計算DNA上的差異程度,然後除以DNA的變異速度,於是立刻就得到了答案。生物學家們很喜歡這座「分子鐘」,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但是新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座「鍾」可能走得並不準確。    生化學家於1965年指出基因變異的積累速度保持恆定,這令古典生物學家們深感震驚。因此即使沒有化石證據,兩個物種之間的變異量也可被用來確定物種分化的時間。
  • 生物鐘與光周期鐘有關
    原標題:生物鐘與光周期鐘有關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英國萊徹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短晝中成長的蒼蠅比在長晝中成長的蒼蠅更能耐寒,這意味著該結果能用於研究季節性的光周期變化。 研究人員運用寒冷—昏迷恢復實驗來驗證了蒼蠅對寒冷反應的差異,在該實驗中,蒼蠅被置於較低的溫度環境中,該溫度可使蒼蠅進入可逆性昏迷。從可逆性昏迷中恢復過來的時間長短能夠衡量蒼蠅的耐寒性。研究人員發現,蒼蠅的恢復時間與光周期密切相關,蒼蠅在置於短晝環境下從可逆性昏迷中恢復過來所用時間更短。
  • 醫學諾獎三人花30年研究生物鐘,武漢專家來解讀
    ,跨越30年獲諾獎,是很正常的事」,北京時間10月2日近6點,2017年諾獎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個發布,長江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武大生科院李曉東教授時,他介紹,儘管「生物鐘」眾人皆知,但生物鐘分子機制,卻一直存在於科學前沿,長達數十年才為人類真正知曉。
  • ...兒中心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運用cis-X新算法對單個腫瘤基因...
    人類基因組中98%的區域為非編碼區域,富含大量的DNA功能元件(如啟動子、增強子等),參與調控基因的轉錄。非編碼基因組中的變異已在多種腫瘤中被證明可以引起腫瘤相關基因轉錄異常進而導致腫瘤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 Cell:調控哺乳動物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生物谷報導: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分子開關,能夠可逆控制哺乳動物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控制基因的表達水平,將對生物學過程和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的精確度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詳細內容刊登於上周Cell。作者對這項研究「允諾了很多,」明尼蘇達大學Perry Hackett(未參與研究)說,「他們兌現了允諾。」
  • 分子領域發展迅速,運用到生活中又會出現怎麼樣的創新呢?
    因此,研究小組必須進一步研究分子齒輪的組合技術。要想讓我們得到的小機器能夠工作,必須給它提供動力,這就需要製造一個小馬達——分子馬達。兩位旅美中國學者已經在分子馬達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首次利用單個DNA分子製成了分子馬達。這一成果使得納米器件向實用化方面又邁進了一步。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勇氣和運氣:生物鐘的分子研究運氣,外在而縹緲;勇氣,內生而實在。運氣不會尋找勇氣;勇氣可能碰到運氣。在研究生物鐘基因的過程中,事先難以預料能否取得突破,事後分析發現勇氣足以成功,而運氣是錦上添花,雖然花開的特別燦爛。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新基因在生物體內創造了新的遺傳和表型多樣性,為了獲得新的分子和細胞功能,新基因必須整合到祖先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中,或者重塑新的基因相互作用網絡。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科學網—突變計時器:一臺調不準的鍾
    突變計時器:一臺調不準的鍾近日,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人類突變速率會議上,12位演講者表示自己在努力思索為何近年來相關速率的計算比過去減少。他們還在思考為何該速率似乎隨時間而波動。這次會議不僅吸引了進化遺傳學家,也引起對癌症和生殖生物學感興趣的研究人員的注意。 「突變是所有遺傳性疾病和生物適應的最終源頭,因此理解突變發展速率是一個根本問題。」
  • 「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分子標記
    近期,韓國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深度學習技術,利用人工智慧(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AD)的早期分子標記。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不斷推動著人工智慧(AI)技術革命。在正常的大腦中,如果過度積累,則會被小膠質細胞等清除。膽固醇也必須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水平,以組成細胞膜,調節膜的流動性並保持體內平衡。如果上述過程不能正常進行,則體內會發生病理異常。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對抗性生成網絡(GANs)的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AD小鼠模型的大腦皮質組織數據。
  • 在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靶向特定的細胞型
    使所需要的報導基因載體具備Gateway兼容性,包括利用傳統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和連接方式將att位點包圍的Gateway盒克隆到載體骨架上的合適位置,以及在大腸桿菌DB3.1菌株中轉化和繁殖環化的產物。
  • 天文臺為什麼要採用石英鐘、分子鐘、原子鐘?
    天文鐘是一種走得非常穩的鐘,同時還不斷用天文觀測來校準它,所以能提供很準確的時間。毛主席教導我們:「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從古代的圭表、漏壺、齒輪鍾到現在的擺鐘、半導體鍾……都是人類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過程。我國勞動人民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經採用圭表來測定時間。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基因在模式植物中調節乾旱脅迫響應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在作物物種中卻知之甚少,例如全球主要作物大豆。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分子時鐘」方法假設基因像時鐘一樣以恆定的速率累積突變,因此科學家可以測量出生物的演化,但何裕華的研究卻表明此推論是錯誤的,他指出年代愈久遠,基因改變的速度其實愈慢,因此推斷出人類應該在十至十五萬年前演變出來,比現在的說法縮短了一倍。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但這種技術也有局限性——暫時而言,它只能同時移除同一個細胞中的單個基因或基因片段,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基因組不同部分協同工作的問題時遇到了瓶頸。現在,班傑明·布蘭科(Benjamin Blencowe)和傑森·莫法特(Jason Moffat)的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
  •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控制大腦早期,科學家曾經用電生理研究生物鐘在一個大腦控制神經元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老鼠頭上開了一個窗口,將全息圖直接投射到老鼠大腦中,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
  • 分子生物學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精)
    一.核酸雜交法 最初應用於微生物檢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基因探針方法,它是用帶有同位素標記或非同位素標記的DNA 或RNA 片段來檢測樣本中某一特定微生物核苷酸的方法。
  • 【求職求學】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王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後2-3名...
    【求職求學】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王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後2-3名(常年有效)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訪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基因檢測如何破解疾病的...
    疾病的早期「預防書」  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就坐落在貴州醫科大學北京路校區的一棟行政樓裡。整整一層樓,全都是檢測中心的實驗室,下設專業臨床檢驗實驗室20個,基因測序儀、質譜儀、分子影像等多種精準醫學核心設備分列其間。
  • 多項重磅研究揭示基因表達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新功能!
    例如,實驗室中用於研究細胞類型的技術具有局限性,而且不能實現對細胞功能的精細細節。為克服這一障礙,由Holger Heyn領導的西班牙巴塞隆納基因組調控中心(CRG)的國家基因組分析中心(CNAG-CRG)的一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基於數學理論,能夠推斷健康和病理器官的全球大規模調節網絡。研究人員能夠確定與器官功能和疾病潛在驅動因素相關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