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子鐘估算分歧時間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在實際運用中,分子標記的替換飽和常因得不到充分的模型擬合而誤導結果。鑑於線粒體基因組的高演化速率,其在分子鐘運用中的局限性已為眾多研究者所警覺。但由於不同生物類群的演化時間跨度、可用化石標定、線粒體基因組演化速率各異,該分子標記的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曾曉茂研究員課題組以有尾兩棲動物為例,通過對比分別基於線粒體基因組和核基因外顯子估算的分歧時間,評估了在特定類群中線粒體基因高演化速率對時間估算的誤導模式。結果表明,由於有尾類起源古老(2-3億年)且缺乏涉及近期分歧事件的有效化石標定,基於線粒體基因的分子鐘分析嚴重高估了分歧事件發生的時間。特別是較年輕的事件,可能被高估3-10倍。如類似評估在其他生物類群開展,將有利於分子鐘分析的標記選擇以及對其結果的理解和運用。
該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