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靶向特定的細胞型

2020-12-06 話歷史傳奇

使所需要的報導基因載體具備Gateway兼容性,包括利用傳統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和連接方式將att位點包圍的Gateway盒克隆到載體骨架上的合適位置,以及在大腸桿菌DB3.1菌株中轉化和繁殖環化的產物。

由於這種新質粒可以像目的載體-樣接受來自於入門克隆的插入片段,因此使用兼容性的att 位點至關重要(如果預期的載體需要接受來自於pDONR221克隆的可讀框,那麼就需要有attRl-attR2位點)。

根據載體的不同,將att位點以專門的可讀框方式進行克隆可能也很重要(這樣每一一個重組的可讀框均可以按正確的閱讀框與氨基或羧基端融合表達)。

目前市售有包含attR1和attR2包圍的Gateway盒的平末端DNA片段,含三種不同的可讀框,可以用來連接目的載體。如果需要不同的att位點,可以用PCR方法從現有的載體中擴增相似的片段。

如果沒有含有所需要的att位點,那麼可以採用PCR介導的點突變方法對已有att位點進行修飾(參見第14章)。

在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靶向特定的細胞型。表達特定的基因是不同細胞類型的特徵,為了促進表達的研究,人們開發了兩種方法用於協助遺傳信息轉移到外源宿主細胞中。

第一種方法,通過在胚胎幹細胞中同源重組將新的遺傳信息整合到內源的基因座,用於產生「基因靶向」的小鼠品系( Capecchi 1989; Thompson et al.1989;Joyner and Sedivy 2000; Turksen 2006; Nortarianni and Evans 2006)。

相關焦點

  •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改變和靶向治療新進展
    近年來,利用基因表達晶片和新一代序列分析技術等進一步了解T-ALL發生發展過程中多種重要基因的遺傳學改變特點,及其在T細胞惡性轉化中的主要分子機制,對疾病預後預測和靶向治療研究有重要意義。現主要介紹2012年第54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中有關T-ALL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上可能具有的診治意義。
  • 十二位分子遺傳學家萬字長文,燭照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未來
    在Nature Genetics Review期刊創辦20周年之際,該期刊編委會邀請了十二位現代分子遺傳學家,就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進行探討,為廣大研究者指點迷津,燭照莘莘學子的書案。
  • 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的研究進展
    一、分子分型與基因研究 目前,國際上已經認識到髓母細胞瘤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多種不同分子亞型組成的腦腫瘤。各個亞型在遺傳學、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點上均有顯著差別。髓母細胞瘤在成人患者中發生轉移的概率最小(2%),而在嬰兒與兒童患者中則轉移率相對較大,分別為30%和26%。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表觀遺傳學是一種用於分子標記DNA的系統 - 它告訴身體中的不同細胞哪種基因在該細胞類型中打開或關閉。但是表觀遺傳學的細胞特異性使得相關研頗具挑戰。研究人員確定了基因組的特殊區域,並通過血液樣本推斷全身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使科學家能夠進行測試對於表觀遺傳病的原因。為此,他們專注於最穩定的表觀遺傳調控形式- DNA甲基化。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精準醫學的任務和目標精準醫學是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疾病,利用基因技術研製針對基因修復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從而增加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主要動力是基於基因組學與測序技術的進步。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定義精準醫學,精準醫學就是基於大樣本研究獲得疾病分子機制和組學特徵,根據患者個體在基因型、表型、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特異性,應用臨床醫學、分子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分子病理學、分子影像學等技術手段,制定疾病分子分型指導下的個性化精準預防、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方案。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最後,該定義(表觀遺傳學)明確地將「表觀遺傳」的用法擴展到了調節過程中,這些調節過程涉及參與表觀遺傳學的分子,即使其本身並未解決表觀遺傳記憶的功能,研究者認為,這種普遍的做法應該被接受,因為其向非專業人員傳到了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廣泛領域,此外,研究者已經記錄了並不涉及染色體組分的多個案例,研究其在人類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及人群中是否會發生相似現象非常重要。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研究其在人類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及人群中是否會發生相似現象非常重要。CTCF能夠影響3D基因組的架構和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學藍圖的重新布線或會以突變作為結果經常發生,從另一方面來講,影響組蛋白和DNA甲基轉移酶或去甲基化酶(TET酶)、染色質重塑劑和包括組蛋白在內的染色質因子的突變經常會在疾病中出現,其效應效應可能會被治療幹預措施所靶向作用。
  • 痤瘡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人們通過大量的臨床調查、家族及雙胞胎研究表明個人遺傳背景對痤瘡的發病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雖然近些年來人們對痤瘡易感基因進行了研究,但對影響該疾病發病的確切基因人們仍然知之甚少,現將最近幾年痤瘡分子遺傳學研究進行綜述,以便通過對痤瘡易感基因的了解有助於痤瘡的防治。       1.
  • 經典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
    1953年,美國兩個生物化學家發現了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開創了分子遺傳學,之前,叫經典遺傳學。1953年以來,分子遺傳學與經典遺傳學攜手前行,而分子遺傳學發展更快,已經發展到了轉基因,以後還會轉更多的基因,目的永遠是改良品種,滿足仍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對食品的需要。  經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都研究脫氧核糖核酸。
  • 利用胚胎幹細胞進行小鼠基因靶向改造--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高翔教授和他的學生趙靜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了題為「利用胚胎幹細胞進行小鼠基因靶向改造——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研究」的文章,介紹了這項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對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同時討論了其在建立動物疾病模型、動物克隆、藥物篩選、器官移植、基因治療和幹細胞研究等多項重要領域提的應用前景。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7:22:40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EAR轉錄抑制子在植物中最常見,通過補充染色質修飾成分對基因表達進行調控。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VARI研究團隊利用X射線結晶技術,獲得了TOPLESS蛋白在單獨存在和與基因關閉分子結合兩種狀態下的三維結構。他們從植物的不同信號通道選擇了多種基因關閉分子,結果發現,它們與TOPLESS相互作用的方式完全相同。
  • 表觀遺傳學研究或將成為攻克肺癌難關的未來之星
    下面介紹一下在肺癌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各種因素中,當前科學界極度關注的表觀遺傳學改變的重要作用。   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每時每刻,人體內都有無數的細胞分裂新生,也有無數的細胞死亡消失。人體細胞增殖與死亡過程受到嚴格的監視和調控,以保證兩者的相對平衡,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 科學網—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
  • Nat Methods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顱咽管瘤的病理特徵及分子病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ACP中β-鏈蛋白基因突變和PCP中BRAFV600E突變的發現,對CP發病分子機制的理解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特定的組織病理學和分子病理學特徵能為疾病復發的預測提供指導意義。本文就CP的病理特徵及分子病理學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 特定DNA序列可視化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螢光原位雜交(FISH)
    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通過螢光標記的核酸探針與細胞內的核酸序列雜交。藉助螢光顯微鏡,在細胞和(或)組織中觀察並分析細胞內雜交於靶序列的多種彩色探針信號,以獲得細胞內多條染色體或多種基因狀態的信息。這一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遺傳疾病、腫瘤研究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監測,是近年來在臨床病理檢測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子細胞遺傳學診斷技術。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黃三文領導的國際番茄變異組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分析,構建了完整的番茄遺傳變異組圖譜,為揭示番茄的進化歷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
  • 遺傳學大牛用CRISPR/Cas識別SNPs
    該研究團隊首先將該策略應用到β-內醯胺酶基因的一個特定突變,在高度致突變的背景中,這個基因編碼氨苄青黴素的耐藥性。含有一段對照引導性RNA的細胞,在氨苄青黴素上快速生長,而含有一個雙突變體「調整嚮導RNA」(tgRNA)的細胞則沒有。在這些細胞中,不需要的突變的出現,可誘導快速裂解,從而將該基因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