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史上首次!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2020-11-23 生物谷

2016年6月25日/生物谷BIOON/--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就已了解到一些數量的DNA存在細胞核外的線粒體中。線粒體在細胞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供讓細胞正常運轉的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

人們還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的繁殖期間,只有母本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而父本線粒體DNA在它發揮影響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選擇性地摧毀了。這個過程背後的精確機制一直是不清楚的。談及線粒體遺傳時,為何母體基因是以犧牲父本基因的代價來發揮統治力呢?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美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針對這個長期存在生物學秘密,描述了他們在卵子被受精後立即對父本線粒體DNA進行密切監控,研究了它為何隨後被摧毀。他們發現精子線粒體DNA在進入胚胎中後,在自噬體(autophagosome)開始接觸和切割它之前,就已開始自我摧毀。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6月2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tochondrial endonuclease G mediates breakdown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upon fertilization」。論文通信作者為來自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的Byung-Ho Kang和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Ding Xue。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一種經常用於基因組學研究的多細胞蠕蟲: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他們發現線蟲雄性精子在讓雌性卵子受精後不久就開啟它自身的線粒體DNA「自殺」,而且是在細胞質中的自噬體降解這種DNA之前開啟的,其中細胞質中的自噬體似乎作為一種額外的控制手段,確保雄性精子線粒體DNA不會變成受精後的胚胎基因組的一部分。

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雄性精子線粒體(即父本線粒體)表達一種被稱作CPS-6的核酸內切酶G,這種核酸內切酶G摧毀它自身的線粒體DNA。他們也發現這種酶也降解保護這些父本線粒體的內膜,因而破壞它們的內膜完整性,並導致父本線粒體DNA自我降解。

Xue說,「最為令人吃驚之處在於父本線粒體在這一胚胎發育過程非常早的階段通過將這種核酸內切酶釋放到線粒體基質中降解線粒體基因組而主動地啟動它們自身的死亡。」

這些發現是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和鑑定出核酸內切酶G和它的編碼基因負責清除線蟲中的父本線粒體。研究人員指出人類線粒體也有一種類似的核酸內切酶G,這提示著同樣的自我摧毀過程可能也在人體內發揮作用。

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改變一些線蟲父本線粒體的基因組,從而阻止它表達CPS-6。他們發現父本線粒體DNA在受精後的胚胎發育過程中持續存在更長時間,這隨後導致胚胎死亡。 Xue說,「這些結果提示著父本線粒體持續存在在進化上是不利的。

不過,人們仍不清楚為何阻止父本線粒體DNA進入胚胎基因組中是如此重要。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父本線粒體DNA是經歷千辛萬苦到達卵子中,已發生部分降解,因此,如果它包含在受精後的胚胎基因組中的話,就有可能會導致出生缺陷。」(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生殖醫學發展前沿論壇——健康發育與生殖研究

會議時間:2016.08.19-2016.08.2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repro-med/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Mitochondrial endonuclease G mediates breakdown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upon fertilization

doi:10.1126/science.aaf4777

Qinghua Zhou1,*,†, Haimin Li1,*, Hanzeng Li1,2,*, Akihisa Nakagawa1, Jason L. J. Lin3, Eui-Seung Lee1, Brian L. Harry1,4, Riley Robert Skeen-Gaar1, Yuji Suehiro5, Donna William6, Shohei Mitani5, Hanna S. Yuan3, Byung-Ho Kang7,‡, Ding Xue

Mitochondria are inherited maternally in most animals, but the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paternal mitochondrial elimination (PME) are unknown. While examining fertilization in C. elegans, we observe that paternal mitochondria rapidly lose their inner membrane integrity. CPS-6, a mitochondrial endonuclease G, serves as a paternal mitochondrial factor that is critical for PME. The CPS-6 endonuclease relocates from the intermembrane space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to the matrix following fertilization to degrade mitochondrial DNA. It acts with maternal autophagy and proteasome machineries to promote PME. Loss of cps-6 delays breakdown of 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s, autophagosome enclosure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and PME. Delayed removal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causes increased embryonic lethality, demonstrating that PME is important for normal animal development. Thus, CPS-6 functions as a paternal mitochondrial degradation factor during animal development.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卵母細胞的中心體不會遺傳給後代之謎
    2016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在精子讓卵子受精後,一些細胞器是不對稱遺傳的,比如線粒體,它是由母體提供的,而父本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在受精後發生自我降解(詳情參見生物谷新聞:史上首次!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免疫螢光染色、結構照明顯微技術(SIM)以及電子顯微成像技術,首次揭示了在秀麗隱杆線蟲中,線粒體動態(mitochondrial dynamics)在調控父本線粒體清除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並為父本線粒體是如何被特異性地識別並清除和母本線粒體如何被保存下來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30:30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發現,剪接激酶SRPK1催化魚精蛋白磷酸化從而起始受精卵母細胞中父本基因組的重編程
  • 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系遺傳?
    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後,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如果延遲這套機制發揮作用,那麼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胚胎存活可能性降低。
  • 線粒體DNA之謎:為啥只能通過媽媽遺傳?
    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後,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如果延遲這套機制發揮作用,那麼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胚胎存活可能性降低。
  • 線粒體 DNA 之謎被揭開:為啥只能通過媽媽遺傳?
    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後,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如果延遲這套機制發揮作用,那麼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胚胎存活可能性降低。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2016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用來發現和破壞線粒體的機制,其中當線粒體遭受損傷時,它可能導致遺傳問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炎性疾病和衰老。
  • 線粒體母系遺傳或源於細胞「自噬」
    線粒體是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中的細胞器,其基因只能母系遺傳而與細胞的基因組不同。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通常認為由於親本資源有限,母本會抑制個體生長,而傾向於使其後代均等地獲取資源,使更多後代存活;相反,父本傾向於使自己的後代在競爭中獲取優勢,促進個體生長。傳統觀點認為,在上述不同倍性雜交的情形下,胚乳中母本印記基因(後代基因組中僅母源拷貝表達的基因)和父本印記基因(後代基因組中僅父源拷貝表達的基因)
  • 科學家首次通過第一次極體轉移技術在獼猴後代中進行線粒體置換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
  • 劉少軍課題組揭示雌核發育草魚中存在「父本」遺傳物質的進一步證據
    雌核發育是一項重要的遺傳育種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魚類遺傳育種。如果雌核發育後代中能繼承「父本」遺傳物質,它們將導致更多的遺傳變異,為優良性狀的形成奠定基礎。然而,雌核發育魚中存在「父本」遺傳物質的報導較少見。
  • 線粒體可以通過父親遺傳
    受精過程中,精子將它的DNA轉移到卵細胞中,但精子的線粒體只有很少或根本不會進入。線粒體DNA上即使非常微小的變化也常常是致命的,從而就不會傳遞給後代,因此人類線粒體DNA 更好的療法 我們還不明確這些發現帶來的最有意義的影響將是什麼,因為對於線粒體遺傳的進一步理解會給我們一個更好的發展線粒體療法的機會。甚至還有可能促進線粒體在受精卵內的複製,以取代那些受損的線粒體。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萬建民介紹,所謂自私基因,是指雙親雜交後,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優先遺傳給後代的、具有自私性質的基因;這不符合經典的「父、母基因均勻傳遞」的孟德爾遺傳規律。
  • Science:首次解析出史上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結構
    他們解析出的這種原子水平的三維結構揭示出這些有害堆積物生長的之前未知的方面和遺傳風險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Fibril structure of amyloid-ß(1-42)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2019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捐贈是一種輔助生殖技術,其有時被稱為「三親本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該技術專門針對於會遺傳錯誤線粒體DNA的女性,因為其所生後代會患有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線粒體疾病包括至少300種不同的遺傳狀況,其會影響體細胞中產生能量的結構,從而影響器官的功能。
  • Science:新發現揭示遺傳調控的多樣性
    大多數影響常見疾病風險的遺傳變異都位於實際基因之外的基因組區域。長期以來一直假設這些變異必須通過影響基因的調控方式(例如,給定組織中給定基因的表達量)來影響疾病的風險,但這種關係一直難以得到系統揭示。 GTEx資源提供了解決此問題的重要工具。
  • Science:揭示細胞凋亡期間,mtDNA逃離線粒體機制
    2018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Benjamin Kile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並拍攝了在細胞死亡期間線粒體DNA(mtDNA)逃離線粒體(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的確切時刻。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人類線粒體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Ryan教授說,「如此多不同的基因促進我們的線粒體發揮功能的事實解釋著為何如此多的病人仍然未被確診---它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線粒體DNA只通過母親遺傳,線粒體病多數由母親遺傳給孩子。DNA(mitochondria DNA, mtDNA)疾病傳遞給後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