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通過第一次極體轉移技術在獼猴後代中進行線粒體置換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

2020年7月28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生孫強及劉真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in macaque monkey offspring by first polar body transf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總之,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在這裡,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該研究首先研究了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第一個極體轉移(PB1)的基因組完整性。通過相應研究手段,發現結構變異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在PB1的基因組完整性沒有退化。

用針對DNA損傷標記磷酸H2A.X的抗體進行的免疫染色顯示PB1和SCC均無免疫反應。對5-甲基胞嘧啶(5mC),H3K9me3和組蛋白H3磷酸-S10(磷酸H3)的進一步免疫染色表明,猴PB1和SCC表現出相似的表觀遺傳修飾。為了進一步解決SCC和PB1基因組是否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水平,該研究應用了單細胞亞硫酸氫鹽測序來繪製SCC和PB1的全基因組鹼基解析度DNA甲基化圖。數據表明,PB1和SCC基因組中的DNA甲基化水平相似。所有這些結果暗示,猴子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卵母細胞的SCC。

PB1和SCC相關的線粒體可以通過用螢光染料MitoTracker和DNA染料Hoechst染色猴卵母細胞來觀察。該研究發現,在完整的卵母細胞中,與PB1相關的線粒體集中在高密度簇中,而與SCC相關的線粒體與其他線粒體一樣均勻地分布在卵質中。儘管PB1比SCC攜帶更多的mtDNA拷貝,但分離的PB1中mtDNA的量約為整個卵母細胞的1/1000。這表明在不攜帶大量mtDNA的情況下,PB1T可用於MRT。

接下來,該研究使用來自一位雌性猴子供體的PB1和來自另一位供體的去核卵母細胞,通過PB1T檢查了重組卵母細胞的胚胎發育生存力。總共,該研究獲得了30個重建的卵母細胞,其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來自不同的猴子。用胞漿內精子注射(ICSI)使PB1T重建的卵母細胞受精,獲得25個受精卵,包括具有兩個原核的21個正常受精卵和具有一個或三個原核的4個異常受精卵。該受精率與未受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相似。

經超聲檢查證實,隨後將20個重建的正常胚胎轉移到6個雌性代孕中,產生了兩次單胎妊娠。該妊娠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的妊娠率相當。分別在162天和145天通過剖宮產成功分娩了兩隻健康的猴子後代,分別稱為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提交手稿時,這兩隻猴子現在分別為27個月和22個月大,身體健康。已經在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的耳組織的核基因組上使用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進行了基因分型分析,以鑑定其父母起源。30個STR基因座的結果表明,兩隻猴子都繼承了其PB1供體猴子的母體基因組。為了鑑定兩隻PB1T衍生猴子中mtDNA的起源,該研究對這些猴子以及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的線粒體D環區域或線粒體基因ND3進行了測序。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比較表明,兩個後代的mtDNA主要來自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

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81-y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幫助治療「母系」遺傳病
    此種方法也規避了存在倫理問題的"線粒體置換技術"-該技術會導致"三親"型的胚胎。儘管研究人員沒有在人類胚胎中對此項技術進行試驗,然而此項技術確實是"前所未有的"。來自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Mikhail Alexeyev認為此項試驗是第一次在受精卵中進行的。
  • 線粒體可以通過父親遺傳
    受精過程中,精子將它的DNA轉移到卵細胞中,但精子的線粒體只有很少或根本不會進入。 這項工作會影響很多研究人類在地球上的遷移過程的科學家。 因此通過研究不同人種的線粒體DNA,科學家可以追蹤這些然而,所有這些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基於線粒體只通過女性傳遞的「事實」——但現在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
  • 用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婦嬰創新技術圓母親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婦嬰院長黃荷鳳及其團隊敢於科學創新,不僅通過14人的家系分析準確診斷這位母親的致病原因,更是開創性地確定了一種基於極體基因檢測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方案,成功阻斷了這個家族的馬德隆畸形致病基因遺傳。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2019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捐贈是一種輔助生殖技術,其有時被稱為「三親本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該技術專門針對於會遺傳錯誤線粒體DNA的女性,因為其所生後代會患有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線粒體疾病包括至少300種不同的遺傳狀況,其會影響體細胞中產生能量的結構,從而影響器官的功能。
  • Science:史上首次!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2016年6月25日/生物谷BIOON/--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就已了解到一些數量的DNA存在細胞核外的線粒體中。線粒體在細胞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供讓細胞正常運轉的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人們還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的繁殖期間,只有母本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而父本線粒體DNA在它發揮影響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選擇性地摧毀了。
  • PNAS:全球首次發現!某些微生物或會通過水平基因轉移過程來改變其...
    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某些微生物或會改變進化的規則。進化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父母輩和後代之間的遺傳或垂直基因轉移(VGT,vertical gene transfer)過程。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線粒體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相當保守,尤其是在細胞減數分裂期間不發生重排,只是位點突變率高,所以特別適合用做系統進化分析,有利於檢查出物種間在較短時期內基因發生的變化,已經成為遺傳進化研究中方便而得力的信息來源。而且,因為精子細胞含有非常少的細胞質,使得男性的線粒體DNA不能遺傳給後代,而女性卵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則會傳遞給後代。
  • 新技術使線粒體DNA缺陷不被遺傳
    這一技術生成的正常人類胚胎中包含的母親線粒體DNA少於1%。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10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費城兒童醫院專攻線粒體疾病的兒科醫生Marni Falk(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非常令人感到興奮。你可以採用染色體轉移確實有效地減少受累母親的線粒體DNA負荷,這一想法真是了不起。」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些攜帶線粒體DNA突變的兒童和成年人身上搜集了皮膚細胞,將皮膚細胞中的細胞核與健康捐贈者提供的卵細胞細胞質進行匹配,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含有正常線粒體的胚胎幹細胞。FGF21被認為是一種抗衰老基因,該基因可以通過鍛鍊或禁食被開啟表達,同時研究者推測其或許會延長機體壽命;然而儘管小鼠機體中含有高水平的FGF21,這些小鼠卻仍然發生了過早衰老。研究者表示,FGF21可以幫助對線粒體施壓,同時對小鼠的代謝狀態進行重編程,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FGF21如何通過燃燒糖類或脂肪來開啟機體組織的代謝功能。
  • 用卵母細胞1/50大小的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婦嬰的這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婦嬰院長黃荷鳳及其團隊敢於科學創新,不僅通過14人的家系分析準確診斷這位母親的致病原因,更是開創性地確定了一種基於極體基因檢測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方案,成功阻斷了這個家族的馬德隆畸形致病基因遺傳。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科學家們曾在酵母、植物細胞中找到了「轉運蛋白」,它們可以把細胞質裡的NAD+運送進線粒體。可是在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人們一直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轉運蛋白,甚至懷疑是不是存在這類分子。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科學家們曾在酵母、植物細胞中找到了「轉運蛋白」,它們可以把細胞質裡的NAD+運送進線粒體。可是在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人們一直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轉運蛋白,甚至懷疑是不是存在這類分子。
  • 我國科學家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進一步研究揭示hnRNPA2能夠通過在組蛋白上添加乙醯輔酶A 基團(乙醯化)開啟基因的表達。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能夠幫助解開緊密包裝的染色質,讓轉錄過程進行得更加容易。另外,有些科學家認為「線粒體融合抑制腫瘤,而對相關突變如何 」聯手 」影響線粒體分裂-融合動態平衡進而誘發腫瘤的分子機制還知之甚少。
  •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對獼猴進行了一項實驗,以確定它們是否對該病毒具有短期免疫力。獼猴因與人類相似而經常用作為實驗對象。研究人員在六隻恆河猴的氣管內注射了一劑SARS-CoV-2。他們都出現了輕微到中度的症狀,大約兩周後才恢復。
  • 人工改造後代基因引發人體優化擔憂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翟中超圖註:線粒體。(圖/Shutterstock)如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預防疾病或克服不育的新方法,他們通常會受到稱讚。但涉及到基因工程,就會引起許多爭議。生殖醫學中的基因工程尤其可怕,因為這關乎到改變後代的基因。
  • 科學家發現不依靠線粒體供能的微生物:與細菌交換DNA
    科學家認為,這類新發現的單細胞生物雖然不具備線粒體,但它們能利用一個涉及到硫的化學過程來產生能量。  「在低氧環境下,真核細胞的線粒體通常呈現為還原形式,但科學家認為,線粒體的有些功能至關重要,以致於這些細胞器對真核生物來說必不可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Anna Karnkowska解釋道,「我們已經確定了一種完全不具備線粒體的真核微生物。」
  • 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系遺傳?
    (記者林小春)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