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
2020年7月28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生孫強及劉真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in macaque monkey offspring by first polar body transf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總之,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在這裡,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該研究首先研究了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第一個極體轉移(PB1)的基因組完整性。通過相應研究手段,發現結構變異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在PB1的基因組完整性沒有退化。
用針對DNA損傷標記磷酸H2A.X的抗體進行的免疫染色顯示PB1和SCC均無免疫反應。對5-甲基胞嘧啶(5mC),H3K9me3和組蛋白H3磷酸-S10(磷酸H3)的進一步免疫染色表明,猴PB1和SCC表現出相似的表觀遺傳修飾。為了進一步解決SCC和PB1基因組是否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水平,該研究應用了單細胞亞硫酸氫鹽測序來繪製SCC和PB1的全基因組鹼基解析度DNA甲基化圖。數據表明,PB1和SCC基因組中的DNA甲基化水平相似。所有這些結果暗示,猴子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卵母細胞的SCC。
PB1和SCC相關的線粒體可以通過用螢光染料MitoTracker和DNA染料Hoechst染色猴卵母細胞來觀察。該研究發現,在完整的卵母細胞中,與PB1相關的線粒體集中在高密度簇中,而與SCC相關的線粒體與其他線粒體一樣均勻地分布在卵質中。儘管PB1比SCC攜帶更多的mtDNA拷貝,但分離的PB1中mtDNA的量約為整個卵母細胞的1/1000。這表明在不攜帶大量mtDNA的情況下,PB1T可用於MRT。
接下來,該研究使用來自一位雌性猴子供體的PB1和來自另一位供體的去核卵母細胞,通過PB1T檢查了重組卵母細胞的胚胎發育生存力。總共,該研究獲得了30個重建的卵母細胞,其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來自不同的猴子。用胞漿內精子注射(ICSI)使PB1T重建的卵母細胞受精,獲得25個受精卵,包括具有兩個原核的21個正常受精卵和具有一個或三個原核的4個異常受精卵。該受精率與未受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相似。
經超聲檢查證實,隨後將20個重建的正常胚胎轉移到6個雌性代孕中,產生了兩次單胎妊娠。該妊娠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的妊娠率相當。分別在162天和145天通過剖宮產成功分娩了兩隻健康的猴子後代,分別稱為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提交手稿時,這兩隻猴子現在分別為27個月和22個月大,身體健康。已經在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的耳組織的核基因組上使用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進行了基因分型分析,以鑑定其父母起源。30個STR基因座的結果表明,兩隻猴子都繼承了其PB1供體猴子的母體基因組。為了鑑定兩隻PB1T衍生猴子中mtDNA的起源,該研究對這些猴子以及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的線粒體D環區域或線粒體基因ND3進行了測序。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比較表明,兩個後代的mtDNA主要來自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
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81-y